【摘 要】在教學實踐探索與教學理論探究的基礎(chǔ)上,企圖從作文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尋求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的途徑。初中作文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通過以讀促寫和活動式作文兩種指導方式,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關(guān)鍵詞】初中作文教學 豐富作文素材 以讀促寫 活動式作文
傳統(tǒng)的初中作文教學以“考”為目的、以“教”為方式,偏重寫作理論的講授,只顧從考試出發(fā)照本宣科、按綱施教,而把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學生鮮活的體驗拒之門外。久而久之,許多學生變得對生活麻木、思想淺薄、認識偏頗,對豐富多彩的生活不能“心動”、對自己的思考和體驗不會“筆動”,對美德善行更不想去“行動”。
怎樣才能使初中學生不把作文當成一種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種快樂的享受,美好的傾訴呢?我認為可以從三方面展開作文教學。
一、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币虼?,教師要注意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引導學生寫熟悉的人、事、景、物,表達真情實感,調(diào)動學生觀察、思考、練筆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生活中汲取作文之源,積聚作文能量,成為“有米之巧婦”。
(一)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許多學生認為,他們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環(huán)境里,每天重復著兩點一線(學校與家庭)的單調(diào)生活,無從積累寫作素材。其實,學生的生活并不像他們所想的那么枯燥,在他們的身邊,隨時都在發(fā)生著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只不過他們因心不在焉而熟視無睹,使得這些有豐富內(nèi)涵的平凡小事從他們眼前悄然而逝。
因此,我經(jīng)常提醒學生留心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建議學生多寫隨筆,記錄自己有所感觸的事情,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大至國家大事,小到生活瑣事,可以是使自己高興或沮喪的一件小事,同學間一段有趣的對話,自己感興趣的一堂課,與老師的一次談心,學校開展的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外出欣賞到的一種美麗的自然景物……..總之,由校內(nèi)到校外,由家庭到社會,只要學生覺得有意思、有感觸的事情,就鼓勵他們隨時記下來,天長日久,就形成了一本內(nèi)容豐富的生活札記,這樣就真實地記錄下了學生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而在隨筆記錄中,學生也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
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為學生寫作的素材,還能為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場所,真實的生活體驗給學生帶來愉悅,學生在活動中既獲取知識,增長才干,又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產(chǎn)生寫作靈感。
教師也可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為學生提供生動直觀的寫作材料。例如,結(jié)合學校開展的大課間活動,事先要求學生盡情參與活動,關(guān)注活動的整個場面,運用各種感覺器官感受活動的過程?;氐秸n堂,讓學生暢談本次活動的見聞感受,再讓學生整理思緒,將活動過程具體生動地表達出來。學生便能輕松寫出富有活動氣息的文章。此外,還應努力創(chuàng)設(shè)條件,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會、郊游、社會調(diào)查、參觀訪問等活動?;顒忧凹右蕴崾?,活動后相應指導,使學生開闊視野,文思活躍,快速成文。
總之,作文教學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生活、體驗生活。讓學生用眼去看、用耳去聽、用嘴去問、用腦去想,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認識能力,豐富學生的作文資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作文態(tài)度和作文習慣。只有這樣,學生寫起作文來才會得心應手,寫作能力 才能穩(wěn)步提高。
二、善用教材,以讀促寫,模仿成文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有機結(jié)合,相互促進。”我認為教材是作文教學的基石,以讀促寫是有效的作文指導方法。這種方法是把閱讀當作主體,以閱讀促進寫作,而不是直接教學生寫作的方法。
教材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文章,這些文章給學生寫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利用課文為學生找到寫作的基石。我們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挖掘教材,在作文教學中設(shè)計各種形式的片段練習,進行模仿,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由于課上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在每一節(jié)課中,都有充裕的時間用于學生的習作,教師可以結(jié)合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設(shè)計一些便于操作、簡單易行的作文訓練點,進行小練筆、片段訓練、口頭作文訓練,比如,教授《三峽》一文時,讓學生學習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方法并運用這種描寫方法進行《精彩的校運會》小練筆;教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學生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并運用這種描寫方法做《校園一角》片段描寫;教授《我的母親》時,與學生探討記敘結(jié)合抒情和議論的方法并用多種表達方式寫《我的父親》等等。在下一節(jié)課上,教師再把作文的具體要求布置給學生。由于課堂上學生作文主體框架已形成,此刻再拿起筆二次作文就感到輕而易舉了,同時二次推敲也能激發(fā)學生為寫出好文章需再閱讀的愿望、興趣。
模仿是學習作文的最初形式,學生在仿寫中逐步掌握寫作的要領(lǐng),范文的寫作技巧變?yōu)閷W生自己運用自如的表達技能,由此實現(xiàn)創(chuàng)作的提高。由仿到創(chuàng)新,使學生實現(xiàn)寫作知識的最直接的遷移,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由怕寫作文變?yōu)閻蹖懽魑摹?/p>
三、開展活動式作文教學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加強平時練筆指導?!弊魑氖巧畹姆从常羁矿w驗去感悟,體驗憑活動來展現(xiàn)。活動式作文教學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
活動式作文教學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開展。這既是實現(xiàn)作文教學目標的需要,也是有效開展作文教學的必然做法。不過,我們對作文的預設(shè)并不是要抑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相反,我們更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激發(fā)作文興趣,提高寫作水平。
教師的指導是為了幫助學生活動,學生則通過活動完成作文的寫作,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輕松的作文,讓學生愛作文,會作文。
綜上所述,作文教學如果能在寫作源頭上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在作文指導方式上切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使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學生就能在不斷積累與不斷運用中提高寫作的水平,學生自然就對寫作樂此不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