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分析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的研究現(xiàn)狀
國內外學者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的研究成果較多,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界定也有多種形式。一種觀點從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的來解釋,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注重目的是促進知識文化的傳播和推動社會政治經濟的發(fā)展,普通高等學校的上述功能是在當前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和知識本身的內在規(guī)律的推動下進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特征就是這樣的功能訴求中不斷展現(xiàn)出來,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以陳昌貴為代表。另一種代表性的觀點則是從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然狀態(tài)進行解釋,把高等教育國際化后的應有現(xiàn)狀和水平進行了分析,認為一是該國的大學教育具有相當高的學術水平和教育質量,因而得到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承認和重視;二是該國的大學教育內容具有相當的廣度和深度,能夠培養(yǎng)面向世界的優(yōu)秀人才。三是該國的大學教育制度有足夠的彈性,能夠向世界開放,與各國交流,既能輸送本國學者和留學生,又能接納外國學者和留學生,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以南京大學龔放教授為代表。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分析
高等教育作為一個比較完整的教育結構體系,其自身的發(fā)展是受到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環(huán)境影響和制約的,而其中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行更是這種背景下進行的,必須要根據高等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基本要求進行。從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歷史看,高等教育一開始便是跨國經營。比如有的學者指出,當前歐洲各國的大學本身可以說是一個國際性的教育機構,本身是在進行著國際化辦學,因為他們的師生都是來自世界各國的。此外,我們還可以從邏輯的角度來說,高等教育的實際內部結構是多樣的,更是由層次的,而其中不同的層次有著不同的要求,高等教育國際化必須要體現(xiàn)出一種層次性的特點。當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踐程度必須要受到不同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制約,而且還呈現(xiàn)出明顯的地域性特點,這就規(guī)定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不同的程度、規(guī)模、水平。所以,我們可以把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三個不同層次總結出來,一是高等教育認識和信念系統(tǒng),二是結構與功能系統(tǒng),三是規(guī)范和運動系統(tǒng)。本文對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界定是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的,一是從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背景來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是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實踐,包括任何一個有著高等教育事業(yè)的國家和地區(qū)。二是從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宗旨進行分析,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標是促進世界各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交流和借鑒,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培養(yǎng)等方面進行方法的分享和探討。三是從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際價值出發(fā),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主要是開展跨國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及學生、教職員國際交流等。
(三)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全球化的概念辨析
高等教育國際化與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有著不同的內涵和表現(xiàn)形式。美國知名教育專家簡·奈特(Jane Knight)曾經對該問題進行了比較明確的區(qū)分和說明,在她看來,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可以說是一種在跨越不同國家邊界的多種內容形式的流動,包括知識、技術、人、經濟、觀點等內容的跨國界流動。而這種高等教育全球化必然要根據每一個國家自身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和歷史脈絡進行發(fā)展,并以此來影響其他國家的高等教育實踐。而對于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簡·奈特(Jane Knight)認為其是一種全球化發(fā)揮影響的途徑和方式,而且每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都體現(xiàn)出本國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簡而言之,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是以整個世界各國的文化流動和整合為內容,而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則是對世界上不同國家之間的知識、人才、文化交流,是一種具體的實踐策略。然而,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全球化之間又存在著辨證的聯(lián)系。從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球化是一種具有理想負載的狀態(tài),它超越了國家主義的動力學,而將一種國際主義作為其邏輯指向。作為當今世界發(fā)展的主要潮流與趨勢,全球化的發(fā)展必然帶來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的國際流動、學者的國際流動、學生的國際流動,必然引發(fā)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深入發(fā)展,而這種發(fā)展又是以世界范圍內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結構及政策之融合作為支撐的。所以,我們可以概括為,是全球化的發(fā)展推進了國際化的進行,同時國際化的進展有在一定程度了促進了全球化的發(fā)展。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評價體系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評價體系的設計策略
進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評價體系建設,首要任務是明確高等教育國際化評估指標的設計理論和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從分析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影響因素入手,進行評估指標體系的系統(tǒng)設計。在設計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指標體系之前,先要明確高等教育國際化指標體系的設計策略,本文將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要對現(xiàn)有的影響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因素進行分類,對相關概念進行高度的概況,通過對不同影響因素的科學分類,能明確不同的指標緯度,設計相應的指標層次體系。根據大學國際化的內容和范疇,大學國際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外部影響因素和內部影響因素兩大類,這些影響因素具有各自不同的性質和特點,要進行科學的定性和定量評估。二是對大學國際化影響因素進行甄別篩選,通過影響因素篩選,可以把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評價系統(tǒng)分解成幾個不同層次的子系統(tǒng),然后在同一層面或類別中重點地選擇那些對評價目標有重要影響的代表性指標,同時要考慮指標體系的完整性。三是把相應的影響因素進行指標的分解,不同的影響因素可能需要用多個指標進行衡量和分析,這就需要對著影響因素從理論和實踐的層面進行深刻分析,把握其中的規(guī)律和要求。四是根據對影響因素的指標劃分,從不同指標等級和不同指標緯度進行指標劃分和歸類,形成評價指標體系。通常來說,可以把高等教育國際化指標體系從三個大的緯度進行劃分,比如有戰(zhàn)略管理指標、人才培養(yǎng)指標和科學研究指標,這些指標體系引領著后面各個指標的設計和歸類。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指標體系,從一級指標來看,可以從五個緯度進行劃分,分別是教師與學生、機構與人員、戰(zhàn)略與經費、課程與教學和科學研究等。當然也有學者從不同的緯度進行劃分,比如我國遠程教育專家丁興富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評估指標體系進行新的歸類,也是有五個緯度,分別是教育理念、人員構成與交流、教學、科研以及管理運營。在教育理念的維度中有三個二級指標,分別是政策規(guī)定、學校辦學理念和培養(yǎng)目標。在管理運營方面則分成了資金構成、專門管理機構和國際資源共享等多個二級指標。在人員構成與交流的二級指標中主要指學生、教師和管理人員。在教學國際化的二級指標中,主要包括課程和合作辦學;科研國際化包括國際學術會議等。本文將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說明,具體內容如下:
在對機構與人員方面的國際化水平評估時,可以從某些國際化崗位聘任外籍員工專職工作、有負責宏觀戰(zhàn)略的國際化推進組織、有專門的國際化工作部門和專職人員、其他部門也配有國際化工作人員等幾個維度進行。在教師與學生方面的二級指標主要有,是否有留學學生和交換生、教師的海外學習經歷和海外工作經歷、有國內外教師網上教學科研共同體、以及必須要有外籍教師和國外的訪問學者、以及有遠程在線注冊的國際學生等。在課程與教學的國際化評估標準中,二級指標主要包括有中外聯(lián)合辦學項目、有外國語言類專業(yè)和課程、有外語授課專業(yè)及課程、有專門為國際學生開設的專業(yè)及課程等。
(三)高等教育國際化評價結果的應用實踐
掌握對高等教育國際化評估指標體系的同時,需要對現(xiàn)有的高校國際化水平進行實踐性評估,掌握基本的情況,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而對于評估得出的結果運用問題需要從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全局出發(fā),整體上以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為目標。在對高等教育學校的國際化水平評估基礎上,評估結果的運用需要堅持幾項基本的原則。一是要堅持整體運用的原則,對于任何一所普通高校來說,實施國際化戰(zhàn)略是高??傮w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和重要途徑,而其國際化水平的評估結果則直接影響著高校的國際化戰(zhàn)略發(fā)展方向,對于制定后期的發(fā)展規(guī)劃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二是要堅持突出主要問題的基本原則,現(xiàn)有的國際化評估標準是一個多維度、多指標的綜合評價體系,設計到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方方面面,評估的結果也比較全面,但是具體的運用過程中需要突出重點,選擇最為關鍵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三是要堅持相互聯(lián)系的基本原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包含多個子系統(tǒng)和具體指標,雖然各子系統(tǒng)和具體評價指標是相互獨立的,但它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統(tǒng)一于一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評價系統(tǒng)之中,在分析這些指標的狀態(tài)時,一定要注意指標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最后,還要堅持一個同類比較的基本原則,即在運用評估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基于同種類型、同種水平的高校進行國際化水平比較和分析評價。
參考文獻
[1]呂林海.解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本體內涵——基于概念、歷史、原因及模型的辨析與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55-60.
[2]舒志定.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特征與啟示[J].外國教育資料,1998,03:55-59.
(作者單位:沈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
作者簡介
吳慧,女,1983年出生,管理學碩士,講師,沈陽展覽業(yè)協(xié)會會員,工商管理系會展教研室主任。從事企業(yè)管理、營銷管理、管理學等領域的教學及研究,先后在國家級期刊等重要刊物上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4篇,參與編寫《會展實務》等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