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的作文題都是公眾熱議的焦點。在我看來,一篇高質(zhì)量的高考作文,至少應(yīng)具備以下特質(zhì):觀點切合主題,選材精當,結(jié)構(gòu)合理,語言活潑精練。在符合上述要素的基礎(chǔ)上,以能體現(xiàn)“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者為最佳。
高考前一些學校與考生熱衷押題猜題,我不贊成這種臨時抱佛腳的態(tài)度。道理很簡單,假如押題猜題有效,那么平時的作文訓練豈不是白費力氣?對于平常害怕寫作文、一寫作文就抓耳撓腮甚至腦袋一片空白的學生,預(yù)測或許有點作用,教師可利用此方式引導這些學生關(guān)注時事,積累一點寫作素材。但某些只寄希望于僥幸而不重視能力培養(yǎng)的“熱點”預(yù)測,有可能對很多學生造成誤導,使他們真正面對作文試卷時不知所措。
一旦沉溺于尋找“熱點”,就會造成對其他題材的忽略,“一葉障目”,就可能導致學生思維的偏激狹隘。唯有擁有博大的胸懷,方能養(yǎng)成開闊的視野。不僅如此,寫作文與做學問同理,需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要想文章有深厚的底蘊就必須甘于寂寞,堅持“坐冷板凳”,任何投機取巧的心理都與寫文章的精神背道而馳。實際上,高考作文既有對現(xiàn)實熱點的關(guān)注,亦有更加廣闊的視野,絕非“熱點”預(yù)測所能“把脈”。比如,2010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題目“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可以說體現(xiàn)了對熱點的關(guān)注,而2009年作文題“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是熱點還是非熱點?2011年廣東省高考作文題“回到原點”,又是指向什么熱點呢?
“梅花香自苦寒來”,高考作文安得“梅花香”?筆者認為,高考生應(yīng)在下面幾個方面加強努力:第一,廣泛涉獵打基礎(chǔ)。正如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寫好文章首先就要面向廣闊的社會生活汲取素材,達到“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的境界。兩耳不聞窗外事,即便癡迷寫作,也難有鮮活的文章面世。中國當代作家劉紹棠的作品之所以鄉(xiāng)土氣息濃郁,就是因為京東運河(北運河)一帶的農(nóng)村生活已經(jīng)鐫刻在他的心靈深處。莫言之所以著述豐碩,文章汪洋恣肆,因為高密的一草一木早已融入他的血脈,構(gòu)成另一個“精神世界的高密故鄉(xiāng)”。第二,獨立思考添動力。觀點立論是文章的靈魂,新穎而獨具個性的觀點最能打動人。一篇文章,如果作者缺乏獨立思考,即便布局謀篇與語言文字都不錯,充其量相當于“塑料花”。當鮮活見解與生動素材結(jié)合在一起,文章才能不但“骨頭堅硬”,而且“血肉豐滿”。第三,勤奮練習達通途。寫作需要一定技巧,文章只能在練習中長進。高考生平時備考作文需要有“練習精神”,在多讀、多揣摩的同時,更要多加實踐,才能促使寫作水平提升。
(選自2013年6月12日《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