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西泠印社、西溪濕地,并稱為杭州城的\"三西\"。因為西湖西泠盛名,五公里外的西溪濕地一直被忽略著,直到《非誠勿擾》熱映。
西溪的美,絕不負她因《非誠勿擾》一片而傳播開來的盛名。它是全球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是國內(nèi)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集城市濕地、農(nóng)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更令人側(cè)目的是,西溪濕地還是第一個搶救性恢復的城中濕地,因此成了案例。
世界上沒有幾個城市像杭州一樣在城中擁有如此面積的濕地,它從東晉就被發(fā)現(xiàn)了,從此有了較大面積的人類活動。到唐宋時期,這里慢慢形成城鎮(zhèn),耕種、捕魚、打撈、生存,人類活動愈加頻繁。到明清時期,西溪濕地幾乎成為農(nóng)耕中心,桑蠶養(yǎng)殖、絲綢鍛造,農(nóng)家生活富足有余。
西溪濕地在杭州這片土地上誕生似乎合情合理,這里本就是文人隱逸之地,西溪草堂、梅竹山莊,最多的時候,僅文人吟詩作對的庵堂就有一百座,寺院多達六十處,名園五十所。趙構(gòu)、康熙、乾隆都曾留下筆墨,蘇東坡、米芾、唐伯虎也極愛此處,都曾寓居于此,施耐庵還以此為原創(chuàng)地寫下《水滸傳》……
文人駐足是因為這里的幽靜和野趣。\"一曲溪流一曲煙\",河流交織、蘆草叢生、鷺舞燕翔,交映成趣,人與自然就這樣奇妙地共存著。
用今天的話來說,這里是絕對的慢生活,故引得士子駐足、農(nóng)人安家。漫長歷史中,詩詞文化、隱居文化、農(nóng)家文化、生態(tài)文化、民俗文化,在西溪濕地綿延傳承著。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有了這樣大面積的人類活動,西溪濕地才逐漸從原始形態(tài)演變成城中次生濕地,并形成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這與濟南的濕地是有幾分相似的,只是西溪濕地的江南味道更重、建筑更具南方特色、文化活動更頻繁一些。聽說西溪濕地深譚口百年老樟樹下的古戲臺是越劇北派藝人的首演之地。
可惜的是,到民國時,西溪濕地開始走向衰退,到了解放后,這片濕地隨著城市化的蠶食已完全廢棄。那時候,濕地的存在已有四五千年之長,人類活動的時間也走過了1800余年,西溪濕地的面積足有600平方公里。即使如此,濕地邊也一直有農(nóng)家生活,靠著這片水系勞作養(yǎng)活。
杭州依然是美的,有西湖在。西湖也是濕地水系,只是成為景區(qū)之后濕地功能退化。如果西溪濕地再消失殆盡,意味著杭州就失去了一處純生態(tài)景觀。
城市化的發(fā)展決不能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這是近十幾年來城市的共識。于是,西溪濕地在2003年被搶救性保護和重現(xiàn),第一原則是\"生態(tài)優(yōu)先\",尤其是水系保護。
這一搶救花了足足40億,政府請了一流的生態(tài)景觀設(shè)計師,重新規(guī)劃這片濕土地。村民被請了出來,名人文人進入園中,重建廟堂,成為人文景觀的重頭戲。酒館、民俗文化展銷、吃喝玩樂應(yīng)有盡有,景觀上,如今的西溪濕地,水草重新生長、河流交錯,水流清澈雖不及古,但也算可品可鑒。
景區(qū)中沒有水泥路面,要么乘船,要么在蘆草中慢走,亭臺樓閣都是木質(zhì)建筑,師法古意,師法自然。雖是旅游區(qū),卻完全生態(tài)自然優(yōu)先,重歸野味。\"西溪人家\"、\"?!ばQ·絲·綢故事\"的古時農(nóng)家生活也被重現(xiàn),提醒人們莫忘西溪濕地曾帶給杭州的富足。
西溪濕地已然成為杭州另一處美景,官網(wǎng)、官博一一開通,柿子節(jié)、龍舟盛會年年盛放。留住鳥類魚蟲、恢復風月無邊、興建創(chuàng)意園區(qū),西溪濕地的大動作正慢慢展開……
泛舟水上,足見這一保護動作的用心:柳樁護堤,不致泥土流失,柳莊作壩,供魚兒棲息,這些都是世代生活在這里的人鮮活的經(jīng)驗,他們對這片濕地的感情隨處可見。
在保護的前提條件下適度利用,利用過程中不忘更好保護,這一模式被稱為\"濕地公園保護的杭州模式\",供其他城市借鑒。這一模式是成功的,西溪濕地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水是南方城市的生命,西溪濕地本就是杭州水系的重要組成。煙雨下江南,煙雨的形成離不開濕地的氣候調(diào)節(jié),若沒有這片水系,又如何有杭州煙霧一般的氣息?西湖、西溪、烏鎮(zhèn)、同里、周莊……是濕地承載了煙雨江南,這話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