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隊伍建設也面臨許多新的挑戰(zhàn)。實施課程改革的過程,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過程,因此,引領教師專業(yè)成長,成為許多學校的重要工作。集體備課、校本研修、聽課議課等措施的大量出臺,提升了教師專業(yè)素質,促進了教師專業(yè)成長。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沒有受到太多關注,來自生活和工作的多重壓力,引發(fā)教師焦慮、抑郁和失眠等。教師心理服務的缺失,教師心理健康知識的匱乏,使教師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調整與治療,從而影響了課改的成果。在教師專業(yè)成長的路上,關注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學校要為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工作環(huán)境。管理上講民主、講公正、講平等;工作上多賞識、少指責,多寬容、少計較,多激勵、少批評,多信任、少懷疑;生活上盡學校所能,想方設法為教師著想,讓教師感受到這個大家庭的溫暖,形成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能夠在這種和諧的人文氛圍中敬業(yè)、愛業(yè)、樂業(yè),從而全面提升教師的精神境界。
有效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給予教師從容的課前準備時間,縮減班級規(guī)模,以減輕教師的負荷。避免隨意延長教師工作時間,嚴格控制考試和競賽次數(shù)等。對教案的書寫減少一些煩瑣且沒有實際作用的部分,把更多的時間留給教師思考。在工作中,盡量不給教師過多的壓力,課改不搞模式化、一刀切,尊重每個教師自身的特點,讓教師們在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中快樂工作。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積極投入到教學改革中來,不斷探索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學校要利用節(jié)假日組織教師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如踏青活動、體育運動、聯(lián)誼活動等,以此豐富教師的課余文化生活,幫助教師愉悅心情、調適心理。要引導教師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促進身心健康。鼓勵教師不斷豐富生活內容,拓展生活空間,提高生活質量。
開展心理培訓,建立教師心理咨詢、援助的機制。通過舉辦心理講座來提升教師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學習心理學知識來完善教師的心理品質。針對教師共同的自我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邀請心理衛(wèi)生專家來校講課,開展系列心理輔導講座,讓教師們掌握心理衛(wèi)生保健知識和常見心理問題的自我調節(jié)方法,提高緩解心理壓力與承受挫折的能力。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心理特點的教師進行分類輔導,定期開展教師心理咨詢,指導教師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正確認識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設立溫馨的談心室,開展談心活動,通過深入細致的交流,使心理有問題的教師樂于接受心理援助。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保證教師的心理健康。
(本欄責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