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未來社會,人的道德自律、遵紀守法都必須依靠責任感。責任感是成才的基礎(chǔ),是社會發(fā)展的金鑰匙,語文教師有責任也有必要將責任感的培養(yǎng)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因此,培養(yǎng)藏族學生的責任意識已成為教育工作的主流。
關(guān)鍵詞: 藏班 語文教學 責任教育
作為一名藏班語文教師,近幾年的教學經(jīng)歷讓我感覺到如今的藏族學生,越來越大膽、活潑、求知欲強,加之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藏族學生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備受寵愛,以致自立意識和生活自理能力與藏班剛開辦時的學生有天壤之別——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很強,特別是缺乏對自己、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的責任感,表現(xiàn)出一種對責任的漠視態(tài)度,缺乏責任感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如對學習不負責,上課不認真,作業(yè)馬虎、拖拉,對生活上的事總是丟三落四;對他人不負責,以自我為中心,不關(guān)心同學,不關(guān)心集體;同學間不會相互合作;不懂得對父母、師長表示感恩等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若任其發(fā)展,將使學生成為缺乏責任感的新一代。沒有責任感,個人的發(fā)展就會變?yōu)閾p人而利己;沒有責任感,“社會精英”就不能為社會的長遠發(fā)展服務;沒有責任感,家庭、集體、國家危難的時候,誰能夠挺身而出呢?
放眼世界,世界四大軍校之首的美國西點軍校將“責任”二字作為校訓的重中之重,創(chuàng)造了西點軍校輝煌的教學成果??v觀歷史,“位卑不敢忘憂國”的陸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名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上”的詹天佑;少年時期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領(lǐng)袖周恩來,都把國家的振興當做自己分內(nèi)之事。不難想象,只有具備高度責任感的人才會主動承擔起對家庭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才會努力工作,報效祖國。那么,責任感到底是什么呢?
責任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它的第一層含義是對自己負責,即一個人要懂得尊重自己的情感,尊重自己的理想,珍惜自己的寶貴年華,在生活的旅途中堅實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每個人都應明白,在這個世界上,你真正的敵人是自己。
責任感的第二層含義是對他人、對社會負責。不能只滿足于以旁觀者的身份和態(tài)度指手畫腳,而應以主人的身份和態(tài)度積極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將自己的微弱力量注入歷史進程中,在個人與他人、與社會融合的過程中,感受自我的存在,創(chuàng)造自我的價值。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如何在日常教學中發(fā)揮集體的教育力量,讓學生在學習中鍛煉,在學習中成長,成為有責任心的新一代藏族少年呢?
一、在習慣的養(yǎng)成中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
責任心的形成是一種內(nèi)在的自覺行為,依靠教師的強迫是無法形成的。“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讓孩子自己選擇,尊重孩子的選擇?!边@是培養(yǎng)孩子責任心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們要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充分信任學生,同時在學生的學習習慣養(yǎng)成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
學生主要的任務是學習,要激發(fā)他們對自己負責的責任意識,首先要促使他們成為學習的“小主人”,這就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正確的學習動機是一種對自己、對父母、對老師、對祖國的責任感的體現(xiàn)。動機的層次越高,學習動力越強、越持久,因此,我特別重視在學生中開展學習動機教育,為他們樹立榜樣。我不僅讓學生交流陸游、顧炎武、詹天佑的事跡,更注重表彰那些認真學習、大膽發(fā)言、認真作業(yè)的學生,同時不斷強化藏族孩子不遠千里到內(nèi)地的目的,讓學生明確學習是他們的首要責任。在語文教學中,我對學生嚴格要求,促使他們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以便主動學習新知識。在預習中要求他們針對自己不懂的知識提問,為聽課做好準備。課上,我激勵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引導他們動腦想、動手做、動嘴說,有問題就問,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后,我利用批改作業(yè)的機會讓學生明白完成作業(yè)完全是他們自己的事情。我的原則是:從學生進我班學習起就滿腔熱情地幫助他們,信任他們,不偏愛任何一名學生,并通過及時的表揚不斷讓他們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這樣,學生一定會對學習產(chǎn)生責任感,真正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成為學習的“小主人”。有了這種責任感,學習就會有動力,做其他事情定能負起責任。
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
在西藏班,學生一天除去睡眠以外,在課堂里消耗的時間約占他們生活時間的70%,因此,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師生間、同學間的交流日復一日,他們的認知、情感、性格時時都在變化,個性在迅速發(fā)展。因此,我們要充分發(fā)揮文本資源的教育作用,從上好每一節(jié)語文課,回答好每一個問題,做好每一次作業(yè),甚至寫好每一個字做起,把培養(yǎng)責任感的目標與語文教材所蘊含的德育因素自然地、不露痕跡地結(jié)合起來,使德育目標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內(nèi)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這樣的責任感培養(yǎng)才能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語文教材中的許多主要人物,在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社會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責任感令人敬佩,這些課文都是對藏族學生進行責任感教育的好教材。我們可以通過課文學習,促使學生在人與人交往中增強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意識,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從而學會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生存”。如:預科教材《“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中,“巴迪”在母親不斷的贊揚和父親的批評激勵下,正確客觀地看待自己,對自我負責,最后獲得事業(yè)的成功。學生從中領(lǐng)悟了正確對待表揚和批評,才是對自己負責?!妒フQ節(jié)禮物》中的羅伯通過自己艱辛的努力,終于給父親、母親送上了最美好的圣誕禮物,贊揚了他懂得關(guān)心體貼父母勇于承擔家庭責任的美德。藏族學生從中反思,父母含辛茹苦養(yǎng)育我,為了我們的前途,不顧自身痛苦,把我們送到內(nèi)地求學,這樣偉大的父母,我到底為他們做過什么?我該如何對自己的家人負責?《地震中的父與子》讓藏族學生明白了作為一個集體,該如何對同學、老師負責?學生在感受課文中人物的高尚品格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知道我們在接受他人關(guān)愛的同時,更要學會給予他人關(guān)愛,以此增強對他人的責任感。
教育學生懂得自己是社會的一員,要熱愛、關(guān)心社會,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意識和為社會服務的能力。如:《紀念白求恩》一課描述了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國際戰(zhàn)士白求恩同志不但對工作負責,那種無國際的博愛更讓人肅然起敬,特別他的舍己救人的精神讓我們感動不已,那么,我們作為中國人,作為藏族人,在社會提供的良好環(huán)境中學習,要為自己的祖國作出怎樣的貢獻呢?當然,對社會負責,也就是對環(huán)境負責,對地球負責。如《明天不封陽臺》一課描述了“我”為了能讓鳥兒有更廣闊、更自由的天地,決定今后不封陽臺,告訴學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盡自己所能保護大自然的責任感。特別是預科教材《只有一個地球》的最后一段:“藍的眼睛、黑的眼睛,閃爍著自然的靈光,讓我們肩負起神圣的職責,把地球變成美好的童話王國”,讓藏族學生感受到了自己對地球母親的責任,從而樹立保護地球的思想。
三、在討論學習的合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
新課改理念認為學生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是一種存在于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通過相互交流、討論能夠產(chǎn)生巨大影響力和教育作用的心理因素和精神力量,它來源于課堂“生成”。上好語文課,我們需要“預設(shè)”,更需要“生成”,包括教學情境的生成、問題意識的生成、思維能力的生成和實際目標的生成,等等。例如:教學《皇帝的新裝》時,師生共同生成了許多值得討論的問題:為什么至高無上的皇帝會被騙?為什么大臣們不說真話?為什么兩個騙子敢騙皇帝?為什么只有孩子才說真話?等等。我緊緊抓住并闡釋“誠”這一有價值的話題,如:誠實的重要性,做一個怎樣的人?如何維護自己的尊嚴?等等。在教學活動中,像這樣能夠讓我們從課本出發(fā)思考自己生活的課文還很多,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三顆枸杞豆》、《父母的心》等,對這些貼近現(xiàn)實的課文,可讓師生、生生在合作學習的討論中不斷反思,在思考中領(lǐng)悟該如何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盡責。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探索完成了責任感的滲透培養(yǎng)。
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希望,藏班教師在實施民族教育時,一定要著眼于對藏族學生責任感的培養(yǎng),并將責任感的培養(yǎng)寓于教學活動中,使學生認識到,作為社會的一員,要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負責,祖國大家庭的和睦相處,民族之間的和諧交往,都是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若我們培養(yǎng)的新一代,人人都有責任心,則將為中國走上世界強國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黃志文.語文人文教育的思考.重慶工學院學報,2004(06).
[2]吳宗才.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教育.語文學刊,2011(14).
[3]張大均,顧明遠.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4.
[4]藏預科全國統(tǒng)一教材·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