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伊始,美國第70屆金球獎公布的那一刻,所有的人都感到詫異。人們把同情的目光射向了凱瑟琳·畢格羅。因為早前的紐約影評人協(xié)會和美國國家評論協(xié)會已經把最佳影片、最佳導演這些重要獎項,毫不吝嗇地頒給了她和她執(zhí)導的《刺殺本·拉登》,理所當然,許多人認為這次的金球獎也會被畢格羅收入囊中。然而,《刺殺本·拉登》最終僅僅收獲了一項最佳女主角獎。
畢格羅毫不在意人們的目光,她的笑容甜美明媚,一身及地的銀色晚禮服在紅地毯上搖曳生輝。她的世界里,電影最美,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她是我的‘無價之寶’”
如果用時間軸來劃分畢格羅的一生,最關鍵的也許只有一個節(jié)點——和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兩年的短暫婚史。
卡梅隆被稱為“電影之王”,他執(zhí)導的《終結者》、《異形》、《真實的謊言》都是轟動全球的大作,尤其是1997年的《泰坦尼克號》和2010年的《阿凡達》堪稱世界電影之最。
在這樣一個被尊為“電影之王”的男人背后,畢格羅曾經是那樣黯淡無光。
和許多好萊塢電影中的橋段一樣,他們一見傾心。畢格羅無法忘記第一次見到卡梅隆的情形。那是1989年的一天,卡梅隆正在拍攝一部MV,女主角就是畢格羅,她飾演一位性感的牛仔女郎。初次相遇,卡梅隆就為眼前這個氣質優(yōu)雅、體態(tài)窈窕的金發(fā)美女傾倒。在畢格羅看來,卡梅隆氣宇軒昂,渾身散發(fā)出迷人的魅力。
當時的卡梅隆感情生活并不如意,剛剛結束了他的第二段婚姻。而畢格羅也處于人生的迷茫期,盡管她已經完全轉入到電影圈,甚至已經執(zhí)導過一部片子,但并未受到普遍認可。在業(yè)內人士看來,她最多只能算是“玩票的”,只有畢格羅自己知道,她對電影投入了多大的熱情。
為了電影,畢格羅放棄了她早年的繪畫生活。她曾在舊金山藝術學院學習美術,20歲時得到獎學金,進入惠特尼博物館進行獨立研習。在那里,她擁有一個獨立的畫室,經常接受藝術名家的指點。已在繪畫圈內小有名氣的畢格羅,忽然有一天發(fā)現電影更能表達內心,于是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電影。
遇到卡梅隆之后,畢格羅發(fā)現原來這世界上還有一個人比她對電影更癡迷。他們都對電影充滿了激情、狂熱與執(zhí)著,相同的心境、共同的語言,讓他們走得更近了。多年后,卡梅隆曾談過:“她是我的‘無價之寶’,我們互相了解、互相欣賞,許多時候,我話還沒說,她就了然于胸?!?/p>
那年秋天,卡梅隆和畢格羅攜手進入了婚姻殿堂。但是,也許應了那句話:一山不容二虎。兩人因為太過相像,都非常強勢,在一起不到兩年便“閃離”了??仿〉囊晃粋饔涀髡哒f:“除了性別不同,兩人有著太多相似,畢格羅是卡梅隆的靈魂伴侶,也因此,兩人無法長久生活在一起?!?/p>
歲月最終印證了他們是一對“離婚之后關系更好”的朋友。分開后的他們各自攀上事業(yè)高峰,畢格羅終于不再是“王”的女人,相反,在男人主導的電影王國中,她用女人的視角拍出了“比男人還男人”的彪悍作品,把自己送上了好萊塢電影女王的寶座。
“卡梅隆會不會生吃了畢格羅”
無論光陰如何流逝,在電影史上,有一刻將永被銘記。那是2010年第82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那個夜晚后來被人們稱為“畢格羅之夜”。
“生活遠比電影更精彩”,畢格羅做夢也沒想過,當晚最大的競爭對手竟然是自己的前夫。在這屆奧斯卡評選中,卡梅隆帶著他無與倫比的鴻篇巨制《阿凡達》與畢格羅執(zhí)導的《拆彈部隊》狹路相逢。雙方在金球獎和美國導演工會獎的評選中已經不分伯仲,因此奧斯卡評選中的對決更引發(fā)眾人的期待。
人人都在看這場好戲,“瞧瞧,這是前妻和前夫之間的大比拼!”“卡梅隆會不會生吃了畢格羅?一個女人居然來挑戰(zhàn)‘電影之王’的尊嚴!”八卦的聲音充斥著大報小報的版面。要知道在美國,角逐奧斯卡比總統(tǒng)大選還令人興奮。最終,畢格羅憑借《拆彈部隊》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在內的6項大獎,一改82年來奧斯卡歷史上從無女性導演獲獎的“規(guī)則”。
卡梅隆和畢格羅沒有聯袂上演你死我活的斗爭戲,恰恰相反,當最佳導演獎公布的那一刻,卡梅隆第一時間向畢格羅送出了祝福,他輕輕地拍了拍她的肩膀,由衷地露出笑意。那一刻,人們相信,他和她之間兩年的短暫婚姻催生出了一段綿延的情誼,他們是惺惺相惜的電影同路人。
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離婚之后,畢格羅并沒有和卡梅隆老死不相往來。相反,在畢格羅事業(yè)進入低谷并為前途迷茫時,卡梅隆不但是她可以傾訴的朋友,還會給她提一些明智的建議。他們經常會打上幾個小時的電話商量電影,討論聘請哪位演員。每年的圣誕節(jié),卡梅隆都堅持邀請畢格羅去他家中度假。
20年過去了,畢格羅沒有再婚,也沒有孩子,更沒有在公開場合用任何語言攻擊過卡梅隆。當不懷好意的媒體試探性地提問時,她永遠都是笑著對媒體大度地說:“我們依然是朋友?!?/p>
事實上,讓畢格羅獲獎的這部《拆彈部隊》還是卡梅隆建議的。“2007年7月的一天,我在兩部作品中搖擺不定,于是我決定給他打一個電話。是他給了我建議。”“停下手中所有的活,專心拍《拆彈部隊》!”她還記得卡梅隆在電話那頭的大聲喊叫。
他們之間的愛情雖早已隨風而逝,但友情卻天長地久。也許連畢格羅自己也無法分辨清楚,卡梅隆給她帶來了多大的影響。
看過《拆彈部隊》,沒有人可以忘記,她在影片里所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她最擅長執(zhí)導的是荷槍實彈的火爆場面、赤手空拳的格斗,還有血花四濺……
畢格羅不僅改寫了奧斯卡歷史,她還告訴天下人,女性也能拍出比男性更陽剛、更熱血的電影,力量、格斗、戰(zhàn)爭并不是男人的專利。
“我只是偏愛力量”
畢格羅顯然是電影界的狠角色,拍出來的全是“猛片”,從《血尸夜》、《末世紀暴潮》、《魔鬼游戲》到《拆彈部隊》,直至最近的《刺殺本·拉登》,光是看片名都讓人如芒在背。就連她拍的唯一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霹靂藍天使》,也是滿溢著暴力、懸疑與驚悚。再聽聽她說過的話:“拍男人的影片,我能干得更牛!”
在好萊塢,導演圈向來是以男性為主導的世界,他們掌管著話語權。而一個女人要融入,她必須和男人一樣才華橫溢、一樣強悍、充滿爆發(fā)力,才能干出名堂。
在片場,畢格羅像男人一樣穿大號襯衫、背帶褲,扯著喉嚨大喊:“CUT!”
在拍戲中遇到任何嚴酷天氣與暴烈場面,她都不退縮,與演員們一同在第一線,從不因為自己是女性而索求額外的關照。被她一手捧紅的《拆彈部隊》男主角杰瑞米·雷納說:“她有著不可抗拒的溫柔,但骨子里的強硬卻讓我們害怕,在片場我們不敢回嘴,因為她說的總是對的。”
對于自己遠離女性趣味的選擇,畢格羅也表達得十分率直:“我只是偏愛力量?!奔热槐姸嗄行詫а菽軌蚺某鰞?yōu)美的愛情電影,為什么女性導演就不能拍攝動作電影呢?力量讓畢格羅著迷,她就這樣邁著那雙誘人的長腿,一頭扎入了用子彈、鮮血和打斗構成的男人世界。
“我并不因為自己是首位獲得奧斯卡獎的女導演而驕傲,我更愿意人們說我是電影人;如果我的成功能給女導演和年輕導演以激勵,那是我最為高興的事情。”已年過花甲的畢格羅一直堅持電影與性別無關。
毫無疑問,她做到了。
(余娟摘自《戀愛婚姻家庭·下半月》)(責編 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