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文:1991年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并被授予國家級“人民教師”獎章。1992年被評為上海市特級教師?,F(xiàn)為復旦大學附中特級教師,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已發(fā)表文學作品1000萬字左右。
這篇文章有三個內容:一是辦學的動機,由季謙先生親口說出,親切而周到;二是辦學的效果,由同鄉(xiāng)洪應求先生在轉述季謙先生辦學動機之后一一介紹,客觀而形象;三是辦學的號召,有本文作者劉基先生直抒胸臆,真摯而感人。前兩個內容詳見文章第二段,后一個內容主要在文章第三段。但是,雖說第二段的內容由季先生親口說出,由洪先生親作介紹,卻不可避免的由劉先生潤色而總其成,才與第一段、第三段緊密聯(lián)系,渾然一體。
季謙先生在對鄉(xiāng)人的談話中,首先提出要做什么事情才算是真正愛他的子孫的問題;接著指出有錢人家到頭來一貧如洗的原因是子孫沒有感悟前輩創(chuàng)業(yè)維艱,反而自視甚大,以致貽害無窮;進而歸結到子孫之所以淪落如此,除了他自己沒有接受教育外,他的父兄對他也沒有按照成才之道辦事。這樣,他便找到了一個家庭衰敗、一個人頹唐不起的原因物質上的揮霍無度僅其表,精神上的蒼白空虛乃其實。于是對癥下藥,籌資興辦義學。
他以為,教育我們的子弟和姻親一族的人,使他們“知學”是非常重要的:大而言之,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管理好家政,一家人和睦有愛,而最后被時世所大用;小而言之,也不失為鄉(xiāng)里的好人,平穩(wěn)的度過一生。
而且,他一想到自己依靠先輩剩余的產(chǎn)業(yè)免于受凍挨餓尚且惴惴不安,豈能奢望保其子孫,便立即投入籌劃財產(chǎn)創(chuàng)建校舍的實際行動。不久,在他家宅的旁邊造了房子作為講堂,旁側又造了書房、學舍;又造了廊屋排列在校舍兩側,像鳥的雙翅那樣;又用圍墻圍繞校舍一周;為了供給師生口糧,又買田若干畝。然后聚集家族的子弟都進學校來學習,好一派衣服端莊,儀容恭敬,弦歌連連,書聲瑯瑯,經(jīng)久不息,藹然可親的氣象??!
我們可以想見,作者劉基先生聽了洪應求先生的轉述而屢屢為之動容的情景,因此他樂于寫下這篇記,讓季謙先生的事跡傳遍每一個鄉(xiāng)每一個村,以至傳播到天下,讓人人聽到季先生的事跡而群起效仿他的所作所為,那么,每一個家族都會興辦義學,我們將會看到鄰近的家園都是賢士大夫,而愚昧不賢的人就會少之又少了!這樣,學校的硬件設施為大自然風光增色,而學生的精神面貌一如山上的源泉已經(jīng)汩汩的流入人們的心田,使大家看到希望,感到有奔頭,這是生活應有的張力??!——這就是文章第一段的象征手法給予人的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