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海名師工作室”是專門研究中小學寫作教學的工作室,領銜全國中語會“十二五”重點寫作課題,下轄三十個子課題,系統(tǒng)研究小學—初中—高中寫作教學。
“高考美文寫作學院”是該工作室下轄的一個專題研究機構。該專題將高考美文寫作分為八個課程類型:借人抒情、借事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因人說理、因事說理、因景說理和因物說理。
郭家海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科技帶頭人,常州市特級教師后備人才,常州市高中語文學科帶頭人,江蘇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特聘教授。
主持全國中語會“十二五”重點課題《中學寫作教學發(fā)展性評價體系的構建與運用》,主編系列叢書《表達的升級》(共6冊),《中學生作文升格指導》。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國教師》《中學語文教學》等報刊發(fā)表論文六十多篇,十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轉載復印。
【類型概覽】
借事抒情散文是散文大家庭里最普遍的一種樣式。純粹抒情的散文是很少的,因為“情”為“靈”?!笆隆睘椤叭狻?,“靈”須依“肉”才能動人。因此,“事”是“情”的物質基礎。具體來說,借事抒情散文還有多種樣式,例如一事貫穿,多事并列(遞進/輻輳),一樹繁花等等,本次重點探討基本樣式:一事貫穿。
一事貫穿式借事抒情散文最易與一般記敘文混淆。一般記敘文基本樣式也是一事貫穿。但是二者方向不同。一事貫穿式記敘文重在人物塑造或者情節(jié)設置,追求事件性(波瀾性)和人物鮮活性,重在通過事件含蓄表達主題;一事貫穿式散文重在情感抒發(fā)和聯(lián)想,追求情感傳遞的濃郁性,重在以情動人,主題常常外顯。
本類型以事件為外在線索,分為三個構思環(huán)節(jié):確立事件與簡要流程——確立聯(lián)想素材與安放位置——確立情感表達層次與方向。
(1)事件流程。尋找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確定事件的首尾。事件在寫作中主要作用是寄托情感,不需要波瀾(淡化波瀾),不需要完整(淡化情節(jié))。
(2)素材支撐。在事件過程中進行聯(lián)想,尋找若干相關素材來類比、對比這個核心事件(或其中的一個人物、一個細節(jié)等),成為抒情血肉的若干根肋骨。
(3)情感濡染。從事件中選擇情感,注意情感的層次和方向,結合相關素材進行情感鋪染。注意情感的理想化趨向。
本類型成功運用的關鍵在三處:
(1)得體事件是框架。一事貫穿借事抒情散文寫作基點在“事”有可“借”之價值。其一,事件不可太大。事件太大,敘述起來吃力,想追求完整又難以完整,常常會“掉”進敘述的流程里而忽略抒情和相關素材的支撐,等到想稍停,一看500字下來了,故事還不到一半,悔之晚矣。其二,事件不可太繁。事件曲折,來龍去脈一交代,400字過去了,才開了一個頭,作者被故事牽著鼻子走,900字到了,還差個結尾,一切皆完。其三,事件不可太簡單。太簡單的事件如“我今天早上洗了一只碗”缺乏承載中心的能力,也無法引發(fā)有價值的聯(lián)想?!暗皿w”關鍵在“得”抒情之“體”,敘述為著抒情服務,誰是“主”誰是“從”務必搞清楚,因此,淡化情節(jié)的“波瀾”和控制敘述的“勢頭”就顯得非常重要。
(2)相關素材是磚瓦。散文之“散”主要“散”在素材上,素材也是知識,散文對知識性是有要求的。素材要廣博,古今中外,以文化、思想領域為主;素材要貼切,與中心事件要有密切的相關性。這不是一時拍腦袋就來的事兒,需要日常做個愛讀書、關心時事的有心人,可能還要有個小本本,及時提煉歸納背誦一些,方可用時千軍萬馬筆底來。
(3)情感表達是血肉。如同蓋大樓一般,事件是框架,素材是磚瓦,情感表達是借事抒情散文的水泥砂漿。沒有情感的濡染,這個大樓不成其大樓。
【美文示范】
手鐲
這條街把我迷倒了。
一個一個小店,里頭全部是花邊。世界上,什么東西用得到花邊呢?小女孩的蓬蓬裙,老婆婆的褲腳,年輕女郎貼身的蕾絲胸罩,新娘的面紗,晚餐的桌巾,精致的手絹,讓窗子變得美麗的窗簾,做夢的枕頭套和床罩,教堂里燭臺下的繡墊,演出結束時徐徐降下的舞臺帷幕,掌聲響起前垂在鮮花下的流蘇……各種大小剪裁、花式各樣、顏色不同的花邊,掛滿整個小店。店主正忙著剪一塊布,頭也不抬。他的店,好像在出售夢,美得驚心動魄。
然后是紐扣店。一個一個小店,里頭全部是紐扣。從綠豆一樣小的,到嬰兒手掌一樣大的。包了布的,那布的質地和花色千姿百態(tài);不包布的,或凹凸有致,或形色多變。幾百個、幾千個、幾萬個、幾十萬個大大小小、花花綠綠的紐扣,在小店里展出,每一個紐扣都在隱約暗示某一種意義的大開大闔,一種迎接和排拒,仿佛一個策展人在做一個極大膽的、極挑釁的宣言。
然后是腰帶店。一個一個小店,里頭全部是腰帶,皮的,布的,塑料的,金屬的,長的,短的,寬的,窄的,柔軟的,堅硬的,鏤空的,適合埃及艷后的,適合小流氓的,像蟒蛇的身軀,像豹的背脊……
花邊店、紐扣店、腰帶店、毛線店、領店、袖店,到最后匯集到十三行路,變成一整條街的成衣店。在這里,領、袖、毛線、花邊、腰帶,變魔術一樣全部組合到位,紐扣扣上,一件一件衣服亮出來。零售商人來這里買衣服,一袋一袋塞得鼓脹的衣服裝上車子,無數(shù)個輪子摩擦街面,發(fā)出轟轟的巨響,混著人聲鼎沸,腳步雜沓。廣州,老城雖然滄桑,仍有那萬商云集的生動。
就在巷子里,我看見他。
一圈一圈的人,坐在凳子上,圍著一張一張桌子,低頭工作。一條巷子,變成工廠的手工區(qū)。他把一條手鐲放在桌上,那種鍍銀的尼泊爾風格的手鐲,雕著花,花瓣鏤空。桌子中心有一堆金光閃閃的假鉆,一粒大概只有一顆米粒的一半大。他左手按著手鐲,右手拿著一支筆,筆尖是粘膠。他用筆尖沾起一粒假鉆,將它填進手鐲鏤空的洞里。手鐲的每一朵雕花有五個花瓣,他就填進五粒假鉆。洞很小,假鉆也很小,眼睛得看得仔細。凳子沒有靠背,他的看起來很瘦弱的背,就一直向前駝著。
男孩今年16歲,頭發(fā)卷卷的,眼睛大大的。問他從哪里來,他羞澀地微笑:“自貢,和父母來廣州3個月了?!?/p>
“他們都以為來廣州賺錢容易,”坐在男孩隔壁的女人邊工作邊說,“其實很難啊。才16歲,應該繼續(xù)讀書啊?!迸素焸涞恼Z音里,帶著憐惜。
“做這個,工錢怎么算?”兩個人都半晌不說話。過了一會兒,男孩說:“五粒一分錢。”他的頭一直低著,眼睛盯著活兒,手不停。
“那你一天能掙多少?”
“二三十塊,如果我連續(xù)做十幾個小時。”五粒一分錢,五十粒一毛錢,五百粒一塊錢,五千粒十塊錢,一萬粒二十塊。一萬五千粒三十塊。
那手鐲,在香港廟街和臺北士林夜市的地攤,甚至在法蘭克福的跳蚤市場,都買得到。我從來沒想過,手鐲,是從這樣的巷子里出來的。
很想摸摸孩子的頭發(fā),很想。但是我說,“謝謝”,就走了。
巷子很深,轉角處,一個老人坐在矮凳上,戴著老花眼鏡,低頭修一只斷了跟的高跟鞋;地上一個收音機,正放著纏綿的粵曲。一只貓,臥著聽。
分析:
(1)事件流程。本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是瀏覽廣州小飾品一條街。瀏覽小飾品一條街這件事在寫作中主要作用是后部聚焦寄托情感,沒有波瀾,也沒有完整的情節(jié)。
(2)素材支撐。在整個瀏覽小飾品一條街過程中的素材主要分面和點兩類。面上,選取了花邊店、紐扣店、腰帶店三家店鋪做了詳盡的描寫,為后文的發(fā)展做鋪墊。在對三者的描寫上,作者沒有采取三段完全的并列式。在全體相似的基礎上各有側重,比如說,花邊店“出售美夢,美得驚心動魄”,紐扣店“做一個極大膽的,極挑釁的宣言”,腰帶店適合不同型的人。的確是各有千秋給人以極大的美的享受,但是此處從大處著筆勾勒了此街的環(huán)境。點上,著力描寫一個外出打工的男孩。“男孩今年十六歲,頭發(fā)卷卷的,眼睛大大的”,“他羞澀地微笑”,“他的看起來很瘦弱的背,就一直向前駝著”三句寫了男孩瘦弱的形象,反映了打工生活對這個還應在讀書的孩子的艱辛,是以這個孩子為入口點來寫和他一樣的打工者的辛酸生活。這樣寫點面結合,利用描寫的手法讓全文有層次。以這種提純與設計讓文章情感豐富。
(3)情感濡染。本文的情感濡染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作為背景的濡染,即前半三家店鋪的描寫,抒發(fā)了底層服務行業(yè)的辛苦;二是小男孩素材描寫中蘊含的同情和辛酸;三是最后一節(jié)關于老鞋匠的描寫中蘊含的凄淡感情。
【模擬搶灘】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我仰望著夜空,/感到一陣的驚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會變成流星,/無依無附在天宇飄行。
哦,不能!/為了拒絕這種“自由”,/我愿變成一段樹根,/深深地扎進地層。
上面的材料引發(fā)你怎樣的感悟或聯(lián)想?請就此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參考例文:
自由之風
(1)會場,臺上的成功人士正在大談特談美國自由經濟的好處,聲稱“一切為了利益”足夠支撐起一個繁華的社會。只有我在臺下微微蹙眉。
(2)自由經濟真的好嗎?
(3)六歲的時候第一次去三亞,我便愛上了這個碧海藍天的地方。清澈的海水,還有那彎曲成絲綢般的沙灘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那時的三亞沒有多少高樓,連一家KFC都沒有。道路上只是素凈著,有時看見衣著奇特的黎族人在出售著形形色色的木刻小玩意兒,還有那貝殼手鏈。并不怎么會談買賣,竟不像是生意人呢!清涼的海風吹散了人與人的隔閡,自然也不會有人想占這些樸實買賣人的便宜。
(4)十六歲再次造訪,我只能用天翻地覆來形容它的變化。海,便是就在眼前了,然而昔日寬闊的沙灘呢?十年前藏下美麗貝殼的地方呢?沒有了,一點痕跡也沒有了??!巨大的甲板,塑料桌凳,露天餐廳打起了海風海景的招牌,全然意識不到自己是這風景上丑陋的污點。高樓立起來了,隔了海灘100米,你不會意識到近處就是那歌曲中天天贊美,詩人們朝思暮想的大海。高樓阻斷了人們的視線,回絕了海風的問候,助長著人們日益浮躁的心。
(5)那些口拙而善良的本地人呢?找不到了。也許他們躲進了自然保留區(qū)——而我甚至不清楚會不會有這樣一個地方。更可能的是,他們早已乘著自由的商業(yè)之風,成為了周圍隨處可見的一個巧舌如簧的商人。
(6)我不忍想象,不忍面對。
(7)三亞,那個千百年來賦人以“天涯海角”滄桑自然的邊城,在這個自由的商業(yè)之風勁吹下,只用了十年,已然成了燈紅酒綠的現(xiàn)代都市。
(8)不止三亞。你到云南,你到新疆,你到吉林……你到中國每一個風景區(qū),每一個城市,幾乎都不會有什么陌生感——一樣的夸張式宣傳,一樣的購物式導游,一樣的景區(qū)小飾品……
(9)這就是商業(yè)化自由之風披拂的結果。
(10)臺上的男青年依然在夸夸其談,我默默地起身,離開。
(11)多少人推崇美國式的商業(yè)自由。講臺上的“成功人士”,你真的了解美國嗎?美國的每一個城市都這樣模板式“現(xiàn)代”嗎?你真的理解商業(yè)自由嗎?九百年前的《清明上河圖》所反映的是不是商業(yè)自由?
(12)周國平說:金錢是好東西,但不是最好的東西,我們不能為了這次好的東西而把最好的東西犧牲掉了。最好的東西是什么?就是“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豐富”,那是真正能使人感到幸福的東西。
(13)三亞,你還有多少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豐富?
分析:
(1)事件流程。本文的事件很簡單,就是作者去聽一場講座。沒有波瀾,也沒有完整的情節(jié)。
(2)素材支撐。在事件過程中作者進行了豐富的聯(lián)想,重點是個人經歷。但是個人經歷的聯(lián)想上作者設計得富有層次,一是關于三亞的層次,二是由三亞聯(lián)想到其他城市這個具有普遍性的層次。更可貴的是素材在倒數(shù)第二、三節(jié),即關于《清明上河圖》與周國平名言的聯(lián)想。這種圍繞一個核心的不同層次的聯(lián)想是這篇散文成功的重要保障。
(3)情感濡染。作者在事件的描述過程中始終灌注反思的情感,最后兩節(jié)理性與感性相映,既實現(xiàn)了理性的深度,又達到了感性的濃度,濡染濃稠。
劉湛秋
1935年出生,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詩刊》前副主編。其詩集《無題抒情詩》獲過中國新詩獎。他譯的《普希金抒情詩選》、《葉賽寧抒情詩選》為廣大讀者喜愛,并一度成為暢銷書。
紀伯倫
1883—1931,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詩人、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xiàn)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