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烏龍指事件后,中小投資者的損失賠償和權益維護問題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以此為契機,市場中要求恢復T+0交易制度的呼聲再次高漲,上交所也表示準備深入細致研究A股T+0有關制度。市場不少參與者均認為應通過T+0制度的恢復與完善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fā)生,降低中小投資者的損失。
但目前是否是推出T+0的最佳時機,一旦恢復T+0交易制度,能否如市場所愿提振股市、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的作用,筆者認為有待進一步商榷。
在我國證券市場的發(fā)展中,1992年5月、1993年11月滬深交易所先后實施T+0。放開交易限制后,市場波動劇烈,基于防范風險的考慮,于1995年起,兩市恢復T+1交易,并持續(xù)至今。
贊同恢復T+0交易制度的觀點多認為T+0具有及時糾錯的功能,投資者能夠在購買股票后及時根據市場行情變化調整自身的投資行為,降低損失程度;T+0能夠提高市場的資金流動性,提升市場活躍度;我國股指期貨和ETF基金目前均已實現T+0交易,大資金可以迅速規(guī)避風險,卻留下中小投資者隔日交易聽天由命,存在不公平。
此外,T+0交易制度在美歐日已實行多年,中國若要與國際市場接軌,重推出T+0交易制度是大勢所趨。
但是以中國A股市場現階段的運行情況,筆者認為還不是T+0交易制度推出的最佳時機,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整個市場的制度性缺陷都是無法忽略的。
T+0交易制度是一把雙刃劍,不論是市場監(jiān)管者還是投資參與方,不能只專注于其相對的優(yōu)勢而淡忘其存在的風險及推行的難度。
首先,倉促推行T+0,很可能會助漲投機氛圍,增大市場風險;其次,頻繁的T+0交易反而會造成中小投資者交易成本的提高;再次,T+0交易制度理論上投資者在買入股票時并不需要足額資金,這極有可能會出現透支交易,進而引發(fā)結算風險。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在風險管理和整個市場監(jiān)管制度仍不完善的背景下,其推行效果也必定與市場預期相差甚遠,倘若對整個市場的積極性與信心造成再次打擊,得不償失。
推行T+0交易是一項全面的系統(tǒng)性工程,關系著各類市場參與者的切身利益。發(fā)達國家資本市場在推行T+0交易時,相關法律法規(guī)健全,均有專門、有力的監(jiān)管措施和制度建設。
例如美國證券委員會規(guī)定如果投資者在5個工作日內連續(xù)進行了4次以上的日間交易(T+0),經紀商必須要求投資者在賬戶上保持價值2.5萬美元的證券資產,否則就將停止交易。這一對投資者行為適當性的制度性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市場過度投機的潛在風險,我國恰恰缺乏類似的輔助性制度保障。
因此筆者認為,將提振股市、有效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的希望完全寄托于T+0、交易制度的觀點均有失其客觀性與全面性。監(jiān)管制度的實質性變革才是提振股市、保護股民權益的根本舉措。
資本市場的發(fā)展是建立在投資者信心的基礎之上,近年來股市長期低迷,股民積極性不斷減退,市場對T+0交易制度的期待亦不無其合理之處。但改革要抓住問題的核心所在。
股市常年無法翻身的根源是在監(jiān)管方面長期存在的制度性矛盾,通過從T+1到T+0交易制度的這一技術性變革來幫助市場扭轉,可能性幾乎為零,不從根源著手真正地推出股市新政僅限于在形式上、技術上進行倉促創(chuàng)新,只能是隔靴搔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