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奶奶講,幼時的我是個永遠吃不夠的孩子。母親因為工作關(guān)系,生下我就把我扔給了爺爺、奶奶。我從小就沒有吃過母乳,是爺爺、奶奶用奶粉和餅干將我一口一口喂大的。爸爸在外地工作,每個月給家里寄奶粉,最初是三五袋,后來是七八袋,還是不夠,奶奶說我仍然是餓得直哭。村子里沒有奶牛,家里養(yǎng)羊的村民,便經(jīng)常用羊奶接濟我們。我從生下來就跟食物發(fā)生了不解之緣,但我僥幸沒有餓死,除了爺爺、奶奶的悉心照料,還有那大自然賦予的綠色食物——野菜。
我的記憶里永遠有那些綠色的食糧在晃動,即使現(xiàn)在生活在城市的鋼筋水泥叢林里,也經(jīng)常會回味那清香的味道,雖然現(xiàn)在吃起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但記憶就是記憶,那些綠色的、卑微的生命,已經(jīng)融入了我的血液,成為我發(fā)膚骨骼的一部分,它告訴我:自己與淳樸大地和同樣淳樸的農(nóng)民的血肉聯(lián)系。
春天來的時候,地里面會有很多的野菜可以吃,薺菜、灰灰菜和蒲公英。薺菜的味道最鮮美,不過要在它尚未開花之前采摘,下過一場雨,只待天氣略晴,就拿一把小鏟子,拎一個籃子,到麥地里去尋找。其實也不用尋找,它們東一叢西一叢滿眼都是,只消挪挪腳,一頓飯的工夫就可以摘個滿籃。回去把根須用剪刀除了,洗干凈后用開水燙一下,放香油、味精、鹽和糖醋一拌,就是一道下酒的好涼菜。村里的人多是用它燙過后做餃子餡,餃子煮熟后皮薄餡大,餃子肚鼓鼓的,透出碧綠的顏色來。咬一口下去,嫩得非常爽口,有一些清苦然而芳香的味道,還沒有來得及體會,已經(jīng)半盤餃子落入肚中。這在清明時節(jié),是村民們夢想的美饌,祭拜先祖的墳頭,也多擺了這種薺菜餃子的供奉。薺菜還可以用來做餛飩、做湯,或者剁成小段與雞蛋和面混合了,在油鍋里煎成金黃金黃的小餅,這是后來物質(zhì)豐富以后人們的發(fā)明。
灰灰菜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分辨不出了,口感有點像菠菜,但沒有那么澀。蒲公英的味道是苦的,一般人們也是用來做涼菜,我記得爺爺喝酒時愛吃這一口。
雨水多的時候,馬齒莧就忽拉拉長滿了田地的邊邊角角。其實老屋的前后都有,不過沒有地里的生得肥壯,那時莊稼基本上不施用化肥,都是自家豬圈里的窖肥和頭年翻入地里的玉米稈,土地黑得流油,馬齒莧也肥得在太陽下閃著光。我喜歡跟著奶奶去地里挖馬齒莧,倒不是真的去幫忙,而是喜歡捉那趴在草下麥稈上的蝸牛,那時的蝸牛個頭要比現(xiàn)在的大,我一次能捉三五十只,就放在奶奶摘得滿滿的馬齒莧上面。玩夠了,就把它們?nèi)尤ノ闺u,雞最愛吃這東西,吃后下的蛋又大又好吃。我經(jīng)常偷偷蹲在雞窩旁邊,看母雞下完蛋,不等它報功似的叫喚就把它攆走,然后把熱乎乎的雞蛋敲一個孔,揚起脖來吸個一干二凈。剛下出來的生雞蛋,味道一點都不腥。有些走題了,馬齒莧的做法,大抵也是涼拌和做餡,有一股清香味,吃起來口感滑滑、黏黏的,有點像油菜花的菜苔。不過我最愛吃的,是用馬齒莧和面拌了,加鹽和五香之類,上鍋蒸熟,另取一只碗,里面放些香油、醋、蒜茸、姜末,這樣一點一點地蘸著吃,實在是不可言傳的美味。
除了地里面長的,樹上的東西也可以吃。春天的時候有榆錢,一嘟嚕一嘟嚕在風中搖擺,那時候孩子們最大的樂趣就是搶著摘榆錢,經(jīng)常為了誰先攀爬一棵榆樹而打架。力氣大一些的孩子猴子一樣爬上去,先擼了大把大把向口里塞,黏糊糊的綠色就糊滿了腮幫子,然后就撅斷樹枝,向下面早就等得不耐煩的弟弟、妹妹們拋下來,就看下面也是一陣亂搶,叫著、笑著、罵著先填滿了嘴,再把榆錢一串串擼下來裝滿了籃子。榆錢的最佳成熟期也就是10天,過了時間就苦了、老了而不好吃了,于是那些天全村子都在比賽著吃榆錢,看誰家吃出來的花樣多。有用它做粥的,炒菜的,涼拌的,蒸花卷的,做餡餅 的,我喜歡奶奶做的一種粥,把榆錢和紅薯片、玉米糝一鍋煮了,加上冰糖,做出來一種黃黃綠綠、甜甜膩膩的粥,還有那么一股清香味,實在是令人受用。孩子們也都把各家的吃食拿出來展覽和互相品嘗??赡苁且驗檫@東西是通便的吧,我記憶中我們這些孩子很少有不拉肚子的,不過那時候孩子們身體結(jié)實,拉完肚子照吃不誤,照拉不誤,仍然陽光燦爛、漫山遍野地跑。
可以吃的東西太多了,還有槐花可以吃,并且我知道那種紅蒂的要比綠蒂的好吃,蒸花卷是最好的食法。山上有酸棗、野葡萄、野香瓜可以吃。泡桐的花也是可以吃的,尾部是甜的。有一種草的莖也是甜的,白色的,名字好像叫作“屁簾兒”吧,我和我的伙伴們,漫山遍野中尋找過它們。我的齒邊,至今還有那些清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