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黎語叫“打登”或“模歐”,海南漢語叫“繡面”或“書面”,是黎族人的一種傳統(tǒng)習(xí)俗。黎族文身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是黎族母系氏族社會的遺存,是黎族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的產(chǎn)物。這樣一種罕見的原始文化現(xiàn)象,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黎族文身也已被列入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文身習(xí)俗的源起
黎族人的文身習(xí)俗,自古以來都有定制,因為他們把文身看成民族的標志。如果生時不文身或不文上本家或本支系的特定標志,死后則祖先因子孫繁多,難以遍觀盡袒,倘若“祖宗不認其為子孫,則永為野鬼”,所以,“黎家男女周歲即紋其身”。
文身時不僅圖有定形、譜有法制,連施術(shù)年齡亦有所規(guī)定。各族按祖?zhèn)髦畧D案進行文身,不同支系的黎族有不同的紋法,絕不能假借紊亂。黎族女子只要長到十一二歲到十四五歲時,都毫不例外,必須按照祖先遺留下來的特殊標志接受文身。倘若違背或由于特殊原因不能按時文身,即便不幸與世長辭,亦不可避免地用木炭按本民族祖先遺留下的特殊標志,在文身的位置畫上圖案,才能將尸體置于棺柩之中,不然,逝者就沒有資格埋葬在黎族集體的墓地之中。
關(guān)于黎族文身的文獻記載很多,自漢代開始已經(jīng)有文字記載,最早記載黎族人文身習(xí)俗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到明清時期,記載越多也越詳細,有的文獻里還繪有文身的圖像,關(guān)于文身的起因也有說明。文身的起因在民間傳說中眾說紛紜,在文獻及詩文中所記述的4種說法中,比較普遍并被認同的說法是明代顧岕說的不文身“則上世祖宗不認其為子孫也?!逼渌墨I也作出了概括性的敘述:文身“一如其祖所刺之式,毫不敢訛,自謂死后恐祖宗不識也”。這點明了文身是祖先傳下的遺規(guī)。
還有另外3種說法,一為防止被擄掠,“海南黎女以繡面為飾。蓋黎女多美,昔嘗為外人所竊;黎女有節(jié)者,涅面以礪俗,至今慕而效之”。二為表示愛情的忠貞不二,“凡黎女將欲字人,各諒己妍媸而擇配,心各悅服,男始為女文面?!浠咏阅屑宜c,使之不得再嫁”。上面說的“花樣皆男家所與”,這或者是清代以前的某些方言黎族的習(xí)俗。后來,黎族文身都是在同一方言、信仰、各部落的文身圖樣一致的情況下進行的。女兒文身圖樣與其母親相同。而且,說是男為女文面,也不是這樣,在文身操作時,男性是不能接近的。三為美麗,“五指山中女及笄,百花繡面勝胭脂”。
文身的儀式與禁忌
文身對于黎族來說是一項神圣的人生內(nèi)容,所以,文身的儀式與過程自然也深受黎族人的重視??梢哉f,文身過去是每一個黎族婦女生命禮俗中的成年禮,因此,文身的禮俗、儀式與禁忌也十分復(fù)雜。
文身的工作都由上了年紀的有經(jīng)驗的婦女擔(dān)任,多是被文者的親戚如祖母、母親、姐姐、姑母、姨母等擔(dān)任。在文身的過程中,首先要選定吉日,由主文師舉行儀式,殺雞擺酒設(shè)祭品,向祖先鬼報告受文者的名字,祈求保佑平安。主文婆用樹葉在施文場上掃一番,說是趕走“兇魂”,并把樹葉掛在門上以示忌諱,不許外人進入。參與施文的人員,除了主文婆和受文者母親外,還得邀請兩三個已完成文身的婦女參加。施文成功之后,要煮龍眼樹葉水洗身,受文者的父母要殺雞或豬,擺席請酒,慶賀主祚賜予受文者美麗的容貌。如施文失敗,則歸咎于鬼魂搗亂,受文者家要敲鑼打鼓,殺牲祭祖先鬼,祈求祖先賜予文身者美麗的容貌。
文身一般首先由施術(shù)者用樹枝草棍或雞毛蘸染料,在被文者的待刺部位繪好花紋圖案,然后進行文刺,也有少數(shù)熟練的施術(shù)者文前并不繪圖案而是直接進行。文刺時,施術(shù)者一手持藤刺,一手握拍針棒,沿圖案紋路打刺。藤刺刺破皮膚,擦去血水,在創(chuàng)口處立即涂上染料。待創(chuàng)口愈合脫痂后,即現(xiàn)出永不脫落的青色花紋。為了紋飾清晰,有時要重復(fù)打刺2~3遍才能完成。
文身多選擇在農(nóng)閑的旱季和節(jié)日期間,此時氣候干燥涼爽,傷口容易愈合,人們也不會誤工。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40%的黎族婦女是從13~14歲開始文身的,近20%的婦女是16~18歲開始文身,20歲以后開始文身的比例很小。但無論是哪個年齡開始文身的婦女,幾乎都是在結(jié)婚之前完成。
文身的工具與圖式
文身的工具比較簡單,多是就地取材,主要有藤刺、拍針棒和染料。藤刺多用白藤刺。白藤在黎族地區(qū)生長較多,白藤密生利刺,有單生和互生兩種,單生的要求刺要鋒利,刺必須整齊地排列在藤枝同側(cè)的軸心線上;互生(即對生)的兩行刺要排列整齊,刺要等長,間距相等,一般取1~2組。手握部分長短隨意,剝?nèi)ネ馄ぃ瑑H留木骨;要保持藤刺清潔,以免施文后感染生病。拍針棒是文身時用來拍打藤刺的工具,或竹或木。染料是在文身時來繪染花紋圖案用的,多用當?shù)厮参锶~、莖、果的汁液。
文身所刺的部位也有一定次序:臉、背、胸前、腿、手。從臉到腳的文身過程都是分別進行施文的,用幾年時間分段進行,這樣做可以緩和或減少痛苦。
至于文身的圖式、紋路所蘊含的意義是十分復(fù)雜的。在一般意義上的理解,這些用點和線組成的各種圖案,如畫于臉部兩頰的雙線點紋、幾何線紋、泉源紋等稱為“?;辍眻D案;畫于上唇的紋稱為“吉利”圖案,畫于下唇的紋稱為“多?!眻D案;臂紋中畫于手腕上的雙線紋稱為“保平安”圖案;畫于臂上的銅錢紋稱為“財富”圖案。身軀上畫“田”形紋、谷粒紋、泉源紋等稱為“神氣上身”(財富多,子女多)圖案;腿紋中畫雙線紋、桂樹葉紋、檳榔樹紋等稱為“護身”圖案。這些各式精美的文身圖案令人驚詫,用民族學(xué)家吳澤霖教授的話說:“文身是海南島黎族的‘敦煌壁畫’,世界上不知道還有哪一個民族像黎族這樣保存了3000多年,至今還能找到它的遺存,實在是一個奇跡。”
【責(zé)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