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的冬天如春天一般,加上淅淅瀝瀝的小雨,更增加了一份詩意。2012年11月1 2日,是孫中山先生的誕辰紀念日,而五天之后的11月17日,為期七天的由大陸著名書法家張飆撰并書的《辛亥革命人物賦》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逸仙藝廊拉開帷幕,也標志著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在2012年臨近歲末又邁出了文化之旅新的一步。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在書法展開幕當天從歌里走到了現(xiàn)實。然而比臺北冬季小雨更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在這里展出的書法藝術與民族情感的完美融合。它被新聞媒體和觀眾形容為“感人的盛舉”和“動情的超越”。而在“盛舉”與“超越”的背后,是一段長達兩年多的漫長旅程。
■兩年多的漫長創(chuàng)作
2009年9月,張飆舉辦了“獻給祖國母親的歌——張飆歌頌祖國詩詞書法展”之后,就已經(jīng)在考慮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做些什么了。
有想法很容易,做起來卻十分艱難。從2010年到2011年的兩年間,文史資料的查閱,不同說法的求證,撰寫人物的遴選,文章用詞的斟酌,以及詳略安排、整體布局,耗費了張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搜集和查閱了眾多寶貴的資料,從浩瀚的辛亥革命人物中選出近100人,孫中山、黃興、蔣翊武、陸?zhàn)〇|、鄒容、陳天華……一個個熠熠生輝的名字和他們的事跡反復在張飆的腦海中浮現(xiàn)。當年中華志士為了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為了革命的勝利、人民的安康,浴血奮戰(zhàn)、英勇獻身,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給張飆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激情。
為了選擇一個用詞而考慮很久,為了求證一段歷史而忙到深夜,張飆在創(chuàng)作中始終堅守著對歷史的嚴謹。這種嚴謹,也體現(xiàn)在文章的完成時間上。由于創(chuàng)作進度比預期慢,原定于2011年10月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前完成文稿的計劃并未實現(xiàn)。對此,張飆的心里很坦然,“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告慰一段歷史,所以我不會去刻意地趕進度”。
終于,在2012年2月9日,也就是清裕隆太后宣布宣統(tǒng)皇帝遜位100周年紀念日前3天,《人民政協(xié)報》全文刊登了8000多字的長文《辛亥革命人物賦》。文章發(fā)表后,立即引起了強烈反響。近百位辛亥英烈的偉大事跡在文章中得以體現(xiàn),而張飆為之付出的兩年多辛勞也首度為人所知。
文章付梓,一度創(chuàng)作完成。作為書法家的張飆隨即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將文章以書法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又是3個月時間,張飆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關閉手機,心如止水,潛心書寫每一幅字。他用行書把長賦寫成108件條幅,共長54米,并把賦中提到的主要人物的段落或句子摘出來,寫成多種多樣的書法作品。在他看來,一個人的書法展覽,特別要注意變化一如果僅僅內(nèi)容不同,表現(xiàn)形式大同小異,那樣很容易讓欣賞者產(chǎn)生審美疲勞。所以,張飆在寫這些作品時,用了楷書、草書、隸書、篆書、行書、魏碑等不同的書體,每一幅字從布局到書寫都煞費苦心。
臺灣《聯(lián)合報》的記者問張飆,在這近百人的描述當中有沒有讓你最感動想把他寫出來的?
張飆說,每一個都讓我非常感動,但最讓人感動的是兩個人,孫中山和黃興。沒有孫中山辛亥革命不可能成功,他非常浪漫,是具有雄才大略可以駕馭局面的一個領袖。黃興同樣不可或缺,因為他是個實干家。這兩個人的關系處理得很好,非常不容易,這兩個人物是革命勝利的保證。
■作品感動臺北觀眾
在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等機構的大力支持下,展覽來到了臺北。開幕式上,張飆滿懷激情地講述了辛亥志士英勇犧牲、無私無畏的事跡后,激動地說道:“今日自由之樹萬花盛開、庇蔭萬里之時,我們這些乘涼的人,還能記起那些為爭取中華民族的自由而奮斗犧牲的年輕生命嗎?”此時,全場為之動容。
臺灣中國青年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鐘桂認為,看過人物賦的人都深受感動,這些辛亥革命的先烈拋頭顱灑熱血不畏酷刑不出賣自己的同事,那種勇敢愛國的情操讓我們由衷地欽佩,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雖然100多年過去了,但是仍令后輩念念不忘。沒有這些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的犧牲奉獻,就沒有今天的我們,這些人為了國家民族犧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精神,讓人由衷地欽佩。李鐘桂說:“我們今天不僅是參與一個書法展,而且從它的字里行間看出我們中華民族能夠揚眉吐氣,正是這些先行先烈犧牲奉獻得來的結果。在臺北六天的展出,讓大家告訴大家,一方面緬懷先烈先行,另一方面我們要團結奮斗,達到未來的美好愿景。只有兩岸的心手相連,才能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
展覽開幕當天參觀者即達1200多人。臺北觀眾對張飆用時兩年做成的展覽表示欽佩,贊同張飆所說的辛亥革命精神是中華民族永遠的財富。展覽現(xiàn)場的留言簿寫滿了5大本,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林豐正、黃敏惠等也參觀了展覽。
觀眾中,不僅有年逾古稀、緬懷歷史的老人駐足停留,嘖嘖贊嘆,大聲吟誦,更有大量年輕的書法愛好者和文史愛好者的身影。一些觀眾是在報紙上看到展覽消息后手持報紙趕到展廳,有的觀眾趕在展覽結束前專程前往向張飆表達敬意,甚至還有觀眾每天都去參觀一遍?!拔恼率蔷拮?,展覽是壯舉”;“辛亥革命的精神是兩岸中華兒女共同的財富”;“太感動了,現(xiàn)在還有人這么用心地整理當初英烈的事跡”;“一個人用多種字體寫這么多作品,太了不起了”;“弘揚書法藝術,復興中華文化”……這些評價和留言,從一個側(cè)面呈現(xiàn)著展覽的價值,也詮釋著展覽的意義。
展覽現(xiàn)場每天都會迎來一些特殊的觀眾,那就是1949年赴臺的老兵。一位江西籍老兵,住在臺北,當年跟著國民黨部隊過來時只有21歲,家里其他人都留在了大陸。他今年已是83歲高齡,他說去過北京好多次,見過兩次母親,第一次見母親的時候,父親剛?cè)ナ馈@舷壬矚g書法,寫標準草書,經(jīng)常參加書法交流活動。還有一位比張飆大23歲的臺灣老兵在現(xiàn)場送給張飆一本自己寫的書。這些老兵大多已年過八旬,歲月的風霜雕刻在臉上,歷史的記憶沉淀在心里。他們逐字逐句地觀看展覽,看完一遍要花2個多小時。他們拄著拐杖觀看展覽的背影,與展覽本身組成一幅意味深長的圖畫。這幅圖畫,輝映著歷史,展示著現(xiàn)實,昭示著未來。正如《辛亥革命人物賦》最后一段所寫的:“百年歷史,曾經(jīng)多少波瀾壯闊之征戰(zhàn)交鋒?滄桑歲月,包藏幾許蕩氣回腸之英雄事跡?雖百年,至千年,吾中華英雄之名不可不記,英雄壯舉不可不記,英雄忠魂不可不記,英雄浩氣不可不記!”
書法交流聚焦文化
祖籍福建的臺灣中華書協(xié)會會長張炳煌和張飆先生認識已有十幾年,是老朋友了,他們在海峽兩岸合作舉辦過不少書法活動。張炳煌認為,書法和其他藝術不一樣,更具有可讀性。像這樣的兩岸交流沒有陌生感,兩岸在這一方面做的都比較順手。他說,“張飆先生用了整整兩年的時間構思內(nèi)容,一個書法家能夠把自己的內(nèi)心所想形成文字,再透過自己的筆墨呈現(xiàn)出來,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今天的社會已與過去科舉時代不同,書法專一的研究者有很多,走向了以視覺為主的書法藝術道路,所書內(nèi)容往往把既有的一些資料作為書法藝術的表現(xiàn)載體,不是個人內(nèi)心深處所要表現(xiàn)的思想內(nèi)涵。甚至在很多大學里書法被擺在造型藝術系里讓學生去學習,這也是我們常常在評審里看見的一個事實,參加比賽的作品拿出來,都是抄寫古詩文詞,盡量的用造型來表現(xiàn)他的書法藝術。而書法家本身就應該是文學家,有深厚的文學底蘊。張飆先生就是這樣,他是‘我字寫我心’,他所呈現(xiàn)出來的內(nèi)涵,讓我們非常佩服。通過這次展覽讓更多的人聚焦在以書法為主的兩岸交流上?!?/p>
臺灣中華書協(xié)會名譽理事長嚴建忠說:“我小時寫字,父親跟我說‘字要寫好多讀書’。一直到我中年正式拜師后,他還說要多讀書。我當時想寫字和讀書有什么關系?后來慢慢明白,不是只有字寫好就行了,字的內(nèi)涵非常重要。張飆先生的作品除了字好以外,作品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更帶有豐富的感情。難能可貴?!?/p>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齊鳴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次海峽兩岸開展的文化交流,使海峽兩岸交流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從形式上看是張飆先生的書法展覽,實際上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是百年以來海峽兩岸人民回顧歷史的過程,是海峽兩岸站在今天這個歷史的節(jié)點上去回顧百年以來的歷史。兩岸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平發(fā)展也走到了一個新階段,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的共識越來越多,認同點也越來越多。2011年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抓住了這個歷史的契機,在島內(nèi)首次舉辦了孫中山宋慶齡文物展,馬英九先生也來參觀了,并給予高度肯定,兩岸交流由此邁出了一大步。因為過去有關宋慶齡的展覽沒有到過臺灣。而2012年在2011年展覽的基礎上我們又邁出了第二步,就是上升到了孫中山宋慶齡思想文化的層面和精神層面。海峽兩岸各界文化機構在辛亥革命這一歷史事件上找到了共同點,圍繞孫中山的精神達成了共識,在紀念孫中山誕辰之際,我們來到臺北辦這個展覽,為的是牢記歷史。歷史是以血為鑒,我們要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我們要通過這種文化載體的形式,承載大量辛亥革命的信息,讓大家通過藝術的形式,體會到辛亥革命那段難以忘懷的歷史。從這一題材的選擇上看也很有特點,第一次把近百位的人物以賦的形式寫出來。這種對文化的欣賞,對歷史的回顧,特別是兩岸人民一起回顧的意義很大,作為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我們將繼續(xù)推動這種兩岸合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