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有效的導入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有適當?shù)娜の缎裕槍W生的不同程度進行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最好能夠使學生原有的知識對所學的課程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歷史教學;導入;有效性;高效課堂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節(jié)課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課堂導入是每位教師每節(jié)課都必須經歷的環(huán)節(jié),如何導入,對一節(jié)課上得是否成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有效的課堂導入
在英文中,對有效或有效性(effective),具有代表性的解釋是:“足夠實現(xiàn)某一目的;達成預期或所期望的結果”。筆者認為“有效”有兩方面涵義:一是有效果。有效果的課堂導入應該是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導入。二是有效率,即有效指相對活動的投入而言,活動的產出(預期的結果)是盡可能大的。有效率的課堂導入,要有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要能夠充分利用“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原理,使學生原有的知識對所學的新課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轉移注意,引起興趣,激發(fā)動機。所以,筆者認為有效的課堂導入應該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目標明確
導入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要緊緊圍繞著教學的三維目標進行設計,不能為導語而導語,不能單純追求形象性和故事性,熱衷于獵奇而喧賓奪主,從而違背了既定的歷史教學目標。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高中歷史教材內容實際,要與歷史課文內容或史實相關聯(lián),不能牽強附會。
2.適當?shù)娜の缎?/p>
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要有趣味性和啟迪性已經是教師們的共識,在各類公開課中,老師們都力求把導入設計的新穎、別致、生動感人,富有趣味性,這樣能迅速抓住學生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但是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如果導入的趣味性太強,雖然能夠迅速的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很難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導入內容轉移到新課中來。所以導入環(huán)節(jié)趣味性是需要的,但是也要注意收放自如,不能影響課堂的教學效率。
3.要求量力性
導入的設計必須符合中學生年齡、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即導入要結合學生實際,切忌過深、過難以免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要使用不同的導入方法。課堂教學導入要從學情出發(fā),尤其對學力稍低的或氣氛較沉的班級,課堂教學導入要以放低要求,激發(fā)興趣,活躍氣氛,循序漸進的思路來設計方案。
4.有助于知識的遷移
根據心理學的遷移原理,導入環(huán)節(jié)最好能夠使學生原有的知識對所學的課程產生積極的影響,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tǒng)復習型導入的方法不應該完全拋棄,只要我們注意提問不要限于對上節(jié)知識的回顧,它應該與將要學到的知識有機結合,運用遷移原理,導入有助于新知識的學習。
5.注意控制時間
導入僅是一個“引子”,而不是內容鋪開的講授,要力求簡短明了,切忌冗長拖沓,導入時間一般以3~4分鐘為宜。
二、不同類型導入的分析
1.用故事、典故導入新課
歷史教學運用故事、典故可謂得天獨厚,而且學生也非常喜歡聽故事。教師一定要抓住這個特點,講一個故事或典故,既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組織起教學,又能借故事或典故順利地導入新課,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用故事典故導入新課,一定要注意其真實性和生動性,切忌用時過多,喧賓奪主,更不能嘩眾取寵,為吸引學生而講一些與課文無關的故事和典故。
2.詩、詞、歌、對導入
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講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種高度濃縮的情景。運用與課文相關的詩詞做鋪墊,可以創(chuàng)設一種優(yōu)美的教學情景,最快地激發(fā)學生的心理感受。由于多數(shù)學生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涉獵不深,對于傳統(tǒng)詩詞對的熱愛減弱,所以在設計這類型的導入時,教師一定要注意所選詩、詞、對要是學生熟悉的,是學生能夠理解的,否則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導入效果可能會與原來的設計背道而馳。
3.用引言、史料導入新課
這主要指利用相關歷史資料、歷史小說以及歷史評論文字等,以增強課文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的一種導入方式。它的最大的優(yōu)點是能緊扣課本內容,深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分析史料、運用史料的能力,尤其是對高考題中的材料解析題的解答是難得的適應和訓練過程。運用史料時要注意史料選擇的難易程度,要與學生的程度和理解能力相匹配。
4.用圖片、影視片斷等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觀察文物、模型、圖表、看影視片段或新聞等活動方式進行導入,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再從觀察中設置問題情境。從一幅圖或一件文物導入,由點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學生認識的思維路線,易激起興趣和學習動機,效果十分理想。新課程背景下這種導入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使用的時候要注意選擇材料的典型性,同時要充分考慮到所選內容是否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抑制作用。
5.用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這是課改前各科教學中較為普通采用的一種方法。但是課程改革后似乎有談“復習”色變的趨勢,在各種公開課展示課中,這種方法均被拋棄。這種導入的特點是,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但“引而不發(fā)”,使學生產生一種“渴望”,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探索、進取的目的。一般情況下,復習的內容與要講授的內容都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和內在聯(lián)系。這種導入趣味性弱,但注重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在學力程度較好的班級使用,能夠起到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
總之,“導”無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導入、呈現(xiàn)、理解、鞏固和結尾五者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視課堂導入,而忽視其它環(huán)節(jié),那么,再精彩的課堂導入也不能達到預想的結果。所以一堂課開始就要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一旦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被調動起來,就要抓住這個教學過程的“黃金時刻”,形成教學高潮,完成教學任務。
(作者簡介:徐 遷,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育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