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定義,健康是一種完整的身體、心理和社會良好狀態(tài),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傷殘。心理健康作為人體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在現(xiàn)今激烈競爭的社會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多數(shù)在校大學生,由于來自學業(yè)和就業(yè)上的壓力以及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迷茫困惑,抑或是進入大學后在以往同類群體中的優(yōu)勢逐漸減弱或喪失所導致思想上的強烈反差,意志力薄弱等,極容易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鍛煉心理學研究表明: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效果。與長期影響相比,短期心理影響更直接地與鍛煉活動本身相聯(lián)系。心境作為反映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心理要素之一,其改善程度直接影響到心理健康狀況。因此,本文采用反映“即刻”心境狀況量表BFS,選取部分鍛煉類型活動和競技類型活動施加于苗族大學生,以探究不同類型活動對苗族大學生“即刻”心境改善的效果和作用,從而探索提高苗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具體方法,總結通過身體鍛煉提高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寶貴經(jīng)驗。
研究基本情況
本文主要針對苗族大學生群體,這些學生絕大多數(shù)來自貴州、湖南和云南等邊遠山區(qū)或貧困地區(qū),生活環(huán)境的相對邊緣化、較為落后的教育水平,使得其進入大學校園后面對的壓力、困惑遠遠要比普通大學生更為突出和嚴重,更容易引發(fā)成長過程中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本文選取中央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西藏民族學院、湖北民族學院、大連民族學院和瓊州學院的262名苗族大學生作為對象研究其心境,年齡篩選在17~25歲之間,其中男生114人、女生148人。根據(jù)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將活動類型分為鍛煉類型活動和競技類型活動兩類,鍛煉類型活動是指非競爭性、無勝負結果的體育活動;競技類型活動指有關競技性的、存在雙方競爭及勝負結果的體育活動。在本研究中,鍛煉類型活動一般涉及武術、健美操、體育舞蹈、高腳馬、瑜伽、健美、器械、跳繩、板鞋競速、輪滑、跆拳道等項目;競技類型活動多指涉及足球、籃球、排球、手球、珍珠球、網(wǎng)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項目。此次實驗中參加鍛煉類型活動的有112人、競技類型活動的有124人。
本文采用在德語國家中經(jīng)常使用的“心境量表”(Befindliehkeitssdalen,—moodseales—,(BFS),Abele&Brehm,1986)。BFS心境量表一共包含8個分量表,其中良性維度主要包括活躍性和愉悅性(高激活水平)、思慮性和平靜性(低激活水平);負性維度主要包括憤怒性和激動性(高激活水平)、抑郁性和無活力性(低激活水平)。每個分量表中有5個題目,合計40題。所有的題目均采用混合隨機排列,要求被測試者報告當時的真實感覺,主要用來報告“即刻”的心境狀態(tài)。實驗控制主要涉及持續(xù)時間和運動強度兩個因素。在實驗過程中持續(xù)時間為一堂公共體育課時間,即為90分鐘;其中30分鐘、60分鐘分別進行兩次心率測試,結果顯示實驗課程的運動強度在120次/分~140次/分之間,則為中等強度,并要求所有課程強度處于同一范圍。實驗選取苗族大學生人數(shù)較多的班級,并提前向任課教師說明該項測試的要求、課程內容、時間和強度的控制等情況,分別在準備活動開始前和課程結束后進行測試。隨后通過統(tǒng)計法和邏輯法等對數(shù)據(jù)進行比對分析,對苗族大學生心境影響的效果和作用進行了推理和歸納。
研究分析對比
1.活動前后苗族大學生心境總體變化分析
在負性心境方面,各維度均值在活動后均呈現(xiàn)了下降趨勢,且除抑郁性外均具有顯著或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或P<0.05)。這說明體育活動能夠有效改善苗族大學生負性心境。在良性心境方面,愉悅性、思慮性和平靜性趨于降低,活躍性升高,并且在活躍性和思慮性上存在顯著性或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或P<0.05),在活動后出現(xiàn)活躍性升高、思慮性下降的狀況,說明身體鍛煉對苗族大學生的活躍性和思慮性能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愉悅性下降的主要可能性原因是“天花板效應”,即愉悅性的前測均值比較高,使得后測均值沒有更多的變化余地,從而造成了“天花板效應”。平靜性水平在活動后下降可能是因為苗族學生積極好動,課堂活動參與度高,交感受到了更強的刺激,在活動后短時間內難以平靜造成的。調查結果進一步證明身體(鍛煉)活動對個體心理與社會適應性具有某些影響,而本研究的結果顯示這種影響是積極的。
2.不同類型活動前后苗族大學生心境變化分析
(1)鍛煉類型活動前后苗族男大學生和女大學生心境變化分析
鍛煉類型活動通過對男生和女生進行研究?;顒雍竺缱迥写髮W生除思慮性和無活力性外,其余心境水平均無顯著變化。結合均值看,活動后負性心境呈現(xiàn)積極變化的趨勢:負性心境水平(抑郁性、激動性、無活力性和憤怒性)的降低,說明鍛煉類型活動對苗族男大學生的負性心境能夠達到良好的鍛煉效果。而在良性心境方面,愉悅性升高,思慮性、活躍性和平靜水平的下降,則顯示出鍛煉類型活動僅對苗族男大學生的愉悅性和思慮性具有積極的作用。活躍性下降可能主要是因為“天花板效應”:因為愉悅性的前測均值比較高,使后測均值沒有更多的變化余地。平靜性水平在活動后下降可能是因為苗族學生積極好動,課堂活動參與度高,交感神經(jīng)受到了更強的刺激,在活動后短時間內難以平靜造成的。
注:**表示P<0.01,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
在鍛煉類型活動前后,與苗族男大學生不同,苗族女大學生的心境水平均有顯著變化??傮w來看,負性心境水平(抑郁性、激動性、無活力性和憤怒性)降低,這說明鍛煉類型活動能夠有效改善苗族女大學生的負性心境。良性心境高激活維度愉悅性和活躍性水平升高,低激活維度思慮性水平顯著降低,而平靜性水平下降。這說明鍛煉類型活動對苗族女大學生愉悅性、活躍性和思慮性的改善具有一定效果。平靜性水平下降可能主要是由于身體活動刺激了交感神經(jīng),進而影響了心境狀態(tài),活動后短時間內情緒無法平靜造成的。
(2)競技類型活動前后苗族大學生心境變化分析
競技類型活動通過對勝方和負方進行研究。活動前后苗族男大學生勝方的心境出現(xiàn)了明顯的積極變化:抑郁性、激動性、無活力性和憤怒性等負性心境水平均值均下降,且抑郁性水平在活動前后有顯著性變化。在良性心境方面,愉悅性、活躍性和平靜性水平均升高,思慮性水平下降,活躍性水平在后活動出現(xiàn)顯著性變化。這充分說明參加競技類型活動獲勝的結果,有助于改善苗族男大學生的心境:使負性心境水平降低、良性心境水平升高、思慮性下降。
注:*表示P 活動前后苗族女大學生勝方的心境出現(xiàn)如下變化(見表5):抑郁性、激動性、無活力性和憤怒性等負性心境水平均值均下降,但無顯著性變化。這說明競技活動的獲勝能使苗族女大學生的負性心境得到相應的改善。良性心境方面,除愉悅性升高,其余三項均值均有所下降?;钴S性均值在活動后下降,究其主要原因是“天花板效應”:由于活躍性的前測均值是所有心境八個維度中最高的,致使其后測均值因為沒有更大的變化余地,從而出現(xiàn)了在活動后下降的狀況。而平靜性均值下降,可能主要原因是課堂上體育活動引起了身體狀態(tài)的變化,影響了情緒狀態(tài),后測則在活動結束后十分鐘內完成,這個時候苗族女大學生的情緒還沒有徹底恢復。 注:*表示P 活動前后負方的苗族男大學生負性心境水平出現(xiàn)一系列變化:抑郁性、激動性、無活力性和憤怒性水平均升高,但無顯著性變化。這說明參加競技類型活動失利的結果會促使苗族男大學生不良心境的產(chǎn)生。從良性心境方面講,愉悅性、活躍性、思慮性和平靜水平均下降,主要是由于在比賽過程中失利的苗族男大學生未能體會到勝利的喜悅,反而使他們有了失落和郁悶的情緒。而思慮性下降,說明即使失利,競技類型活動對苗族大學生的思慮性改善還是有一定作用的,這主要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轉移了對其他事情的思考,另一方面在失利后對結果思考的比較多,對其他事情反而思考的比較少。苗族男大學生參加競技類型活動后心境變化的特征也驗證了前人的研究結論:競技類型活動具有失衡機制的作用。 活動前后負方的苗族女大學生的心境除激動性和無活力性外出現(xiàn)消極的變化趨勢:負性心境(抑郁性和憤怒性)水平降低,但無顯著性變化;愉悅性、活躍性和平靜性水平下降,思慮性水平升高,但無顯著性變化。總的來看,參加競技類型活動失利的結果會對苗族女大學生的心境產(chǎn)生消極的作用,這也進一步驗證了前人的研究結果:競技類型活動具有失衡機制的作用。 整體來看,鍛煉類型活動失利的結果對苗族大學生具有失衡機制,使其心境出現(xiàn)消極變化的趨勢。 研究結論建議 通過以上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體育活動(身體鍛煉)對苗族大學生的心境變化具有一定的效果,具體體現(xiàn)在負性心境水平降低,良性心境水平升高、思慮性下降。參加鍛煉類型活動能對苗族大學生的心境產(chǎn)生積極的改善作用。參加競技類型活動獲勝后的苗族大學生心境水平會趨于積極的方向變化。鍛煉類型活動失利的結果對苗族大學生具有失衡機制,心境有消極變化的趨勢。由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民族院?;蛏贁?shù)民族地區(qū)高校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增加學生的體育活動次數(shù)以及活動質量,以促進苗族大學生和其他民族學生的情緒調節(jié),這點也應該得到其他普通高校的充分重視。 第二,民族院?;蛏贁?shù)民族地區(qū)高校在體育課程設置中應該充分考慮民族特色,充分運用競技類型和鍛煉類型的體育活動對學生心境改善的作用,以提高體育課程對民族學生心境改善的效果。 第三,我國高校體育課程的開展應該主要以鍛煉性活動為主,其對大學生心境水平的改善效果要遠遠好于競技性活動。 本文為2010年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部分成果。批準號:NCET-10-0105。 參考文獻: [1]F.D.沃林斯基著.孫牧虹等譯健康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151-159 [2]姒剛彥.當代鍛煉心理學研究[J].體育科學2000.20(1):62-66. [3]Abele&B rehm.W.Mood effects of exerelse versus sports games:Findings andimplleatlons for well-being and health ln s Meas(Ed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HealthPsyehology.John Wiley&Sons Ltd.1993(2):53-80. [4]黃志劍不同活動類型和強度對大學男生心境變化影響的研究[D].1997年武漢體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1997:3-4 [5]Abele,A.&Brehm.W Berindliehkeitoveranderung en im Sport.l.Zur Bedin-gungsanalyse von Handlungssituationen in Sport Sportwissensehaft.1988.(16):288-302 [6]黃志劍身體活動與心理效益[J].國外體育科學,1996,1(3) [7]蔡衍,姒剛彥.湖北省U-17年齡組男子足球運動員比賽前后心境變化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6).167-169. 作者簡介: 王新(1967—),男,遼寧大連人,中央民族大學體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體育法學。 侯會生(1976—),男,山西嵐縣人,中央民族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足球職業(yè)化、足球教學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