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漫長的寫作生涯中,從未遇到過這種情況:提起筆來幾個鐘頭寫不下去幾個字,任憑筆在半空中懸著、懸著——
我有點迷茫,我是在寫兩條河呢?還是在寫一個人?還是在寫一段傳奇,一縷情思?
這時,處在鋼筋混凝土包裹中的我卻分明聽到了槳聲。對,是劃船的槳聲,那槳聲是很輕悠很細(xì)微的唉乃聲。對,那是江南的槳聲,那是江南水鄉(xiāng)的槳聲,那是江南水鄉(xiāng)無風(fēng)無浪,無波無濤,無漣無漪的河面上的槳聲。那槳聲是在夜色里響起的,夜色朦朧,月色悠悠,就像一幅色調(diào)暗淡的水彩畫。槳聲里,又混雜著歌聲。這歌聲好像不是從水面上飄來的,而是從半空中落下的,像羽毛一樣輕輕落在水面上。歌聲帶著鮮明的儂語味,毫無疑問,是江南女子的歌聲,它柔軟、細(xì)膩、飄逸、靈動,具有很強(qiáng)的穿透力。緊接著,有花船駛來,船船相連、擠擠挨挨,形成一個首尾不見的花船長鏈。花船上,曼妙的江南佳麗翩翩起舞,輕聲吟唱。在花船的間隙,還可以看到兩岸粉墻蠡窗的倒影,其中夫子廟的倒影格外引人注目。這時,有清晰的歌聲唱出:“春在秦淮兩岸邊,家家粉墻照嬋娟?!?/p>
哦,是秦淮河。
秦淮河,南京的母親河,中國的第一文化名河!它是六朝煙月之區(qū),金粉薈萃之所,十代繁華之地。
是先有秦淮河而后又南京城的。公元前972年,越王勾踐筑城于秦淮河畔,從此兩岸開始繁榮昌盛起來,成了六朝古都,并孕育了燦爛的秦淮文化。
望著這色彩斑斕的秦淮河,我想起了杜牧那首著名的詩《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蓖瑫r,也想起了朱自清那篇著名的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忽兒,剛才還如夢如幻的水面不見了。風(fēng)起了,波涌了,有浪聲了,有流水聲了。水面的色彩明顯變淺變淡。水面上出現(xiàn)了一個北方健壯女子抱著龍兒威然聳立的圖像,身后是一座北方小縣城的倒影。那不是文登嗎?是文登。是文登縣城中穿城而過的那條千古流淌從不干涸的抱龍河,河中流水嘩嘩,岸邊樹影婆娑,空中月色凄楚,大地寂靜無言——
怎么秦淮河剎那間變成了抱龍河了呢?這完全是牛馬風(fēng)不相及并不是一個量級兩條河。然而怎么就交混在一起了呢?我的眼睛迷離了,心緒也更亂了,眼前的一切變得恍惚起來——
仿佛是一家咖啡館,光線暗淡,空間狹窄。幾個人坐在那里喝咖啡聊天。好像在等一個人。等誰呢?等一個什么人呢?
就在屋里氣氛已明顯沉悶,人們有些不耐煩的時候,珠簾輕挑般地門被推開了,一張可人的笑臉映了進(jìn)來,然后是她的身子,她的氣質(zhì),她的風(fēng)度,她的韻致,她的卓爾不群,她的驚鴻一瞥。她坐下了,款款而坐,落落大方,我細(xì)心觀察,發(fā)現(xiàn)每一個細(xì)節(jié)都是那么從容、大方、穩(wěn)重、自然、得體,恰到好處。我有一種眼前一亮,心中怦然一動的感覺。
咖啡館明亮了許多,人們也精神了許多,快樂了許多,原來人們等待的是她。她是這天的主角,今天的明星,今天的新娘,今天的皇帝。大家認(rèn)識了她,聽了她的故事。她的人生故事并不像她的外表那樣清麗、脫俗,順達(dá)、平靜。而是充滿著蹉跎、心酸、坎坷甚至是苦難,一種震撼人心的滄桑。聽完她如煙的往事和一波三折的人生感嘆,咖啡館里一派沉寂,大家彷佛要逆歲月而動,去追尋歷史的源頭,去尋找共同的人生答案。
原來,她生在秦淮河邊,出身于書香門第。她,天生麗質(zhì),冰清玉潔,玉樹臨風(fēng),梨花帶露。她懷有金色的夢想,也有超群的才華。她本來應(yīng)該固定在南方,或者是一直向南走!然而,然而,她為了實現(xiàn)某一個夢想?yún)s來到了北方,來到文登這樣一個清冷的小縣城。在這里,她適應(yīng)了北方的干燥,寒冷和寂寥,也適應(yīng)了這里的土話、大蒜和烈酒,更適應(yīng)了這里濃厚的多彩的魅力四射的地域文化以及淳樸厚道的民風(fēng)民情。她在這里生下了自己的后代,結(jié)交了自己的朋友,也留下了自己的純潔、善良和愛心。她曾幾度想回到秦淮河畔,但這顆心最終還是被文登人民留下了。
現(xiàn)在清晰了,秦淮河與抱龍河際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兩條河也并不是牛馬風(fēng)不相及,而是根連情系,息息相關(guān)。
現(xiàn)在明白了,開始看到的兩條河的景象并不是幻覺,而是真實的。兩條河的連接是有著共同的歷史前提和文化背景的。秦淮河漢時稱淮水。因秦始皇“苗方山,斷長壟”,始有秦淮河的名字。抱龍河古時稱城南河,后來因文登李龍王的故事稱抱龍河,秦始皇“登芝罘,過黃陲,窮成山”。過黃陲就是到文登,在文登的峰山腳下,抱龍河畔,設(shè)臺召文,歌功頌德。
這是歷史的巧合嗎?不,是歷史的必然!是天意的安排,是客觀的歸宿。要不,她怎么能從秦淮河邊來到抱龍河邊呢?
哦,從秦淮河到抱龍河,這其中包含著多少故事,多少滄桑,多少情思,多少悲歡離合,多少人生訴求??!
她,是喝著這兩條河的水成長錘煉的女中豪杰,巾幗英雄?。?/p>
秦淮河,抱龍河,兩條河里流淌的都是炎黃子孫的血!
南京城,文登城,兩座城市飄動的都是中華民族的魂!
陳全倫 1954年11月出生,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威海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1970年代末開始文學(xué)創(chuàng)作,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說三部曲《磨坊》、《油坊》、《粉坊》及長篇小說《包子鋪》,電影《嬸子》、電視連續(xù)劇《磨坊女人》,長篇散文《運(yùn)河歸舟》、《飄零的匈奴后裔》等。2013年6月出版發(fā)行《心靈放歌——陳全倫文學(xué)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