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在式微,但尚未消亡,這段時間出版界、文化界達人們正熱衷于討論“我們需要怎樣的書店”這樣的話題,看那意思,好像實體書店的消滅實屬天理不容似的。
其實,人類社會就是在新舊交替中走到今天的,也必將同樣新舊交替著走向未來,任誰也阻攔不住,套句古人的話,那叫“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退一百步講,如果實體書店必將消失,那么一定會有新的模式替補上來,閑極無聊,何不用向前看的架勢,試著探索一番?
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中有一段說,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技術人員已有能力在網(wǎng)絡上給人營造真實的感覺,比如給你戴上顯示彩色圖像的眼鏡,再給你戴上立體聲耳機,你的所見所聞都由計算機來控制。只要軟硬件都過硬,人分不出電子音像和真聲真像的區(qū)別。光看到和聽到還不算身臨其境,還要模擬身體的感覺。蓋茨先生想出一種東西,叫做VR緊身衣,這是一種機電設備,像一件衣服,內表面上有很多伸縮的觸頭,用電腦來控制,就可以模仿人的觸覺。照他的說法,只要有25萬到30萬個觸點,就可以完全模擬人全身的觸感——從電腦技術的角度來說,控制這些觸頭簡直是小兒科。
由此,不難設想實體書店消失之后,我們聰明無比的計算機技術人員八成會在網(wǎng)絡上設計出足可媲美逛書店全過程的網(wǎng)上書店模式,完全超越眼前這種只憑手敲鍵盤選書、下單的購買模式,代之以視覺感應器產(chǎn)生類似直接看書、手指感應器產(chǎn)生逼似真實觸感的肢體感覺,甚至模擬窗外一陣風兒吹來,吹起一頁書……這對一日千里發(fā)展著的計算機和網(wǎng)絡技術來說,小菜一碟。到了這一步,你說,實體書店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不過,話說回來,讀書人到書店并不單純是買書,還在于一個“逛”字。讀書人往往不說“去買書”而說“逛書店”,道理就是這樣。
逛書店的記憶,從老王四五歲就開始了,獨自逛書店并買書的最早記憶始于六歲。人們說到去書店買書,往往說“逛書店”,一個“逛”字,其實容納了無限的意味。香港的年輕人梁文道談到逛書店時,說:“很小圈子一幫人,還去書店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碰人,有時候你真的不知道書店會撞上什么人,那些人也許你平常也沒想過要刻意去約,但是碰巧在書店見著了,要是書店旁邊有咖啡座或者書店里面有地方能坐下來聊天喝茶,那也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睋Q做網(wǎng)上書店,嚇!只有邊瀏覽書目挑書邊開個小企鵝窗口敲字網(wǎng)聊,不時互發(fā)一個咖啡的表情而已,哪里去找“逛”書店的感受呢?
好的實體書店,店員TT1PykNAvVOtEHgIt9Ll/Q==也構成書店文化的一部分,逛書店有一半的時間在于跟那么幾位永留心頭的店員聊上幾句書里書外、書人書事。老王15年前寫過一篇《老周的書店》,篇中所記就是這樣一位為人打工的賣書老頭兒,那家書店早就沒有了,但這位“老周”至今還被朋友們時常道及。
有人說,網(wǎng)上書店不也一樣是“逛”?實體書店的逛,與網(wǎng)上書店的逛,完全是不一樣的感受。顧客進門,實體書店的營業(yè)員可能只給一個無聲的微笑;上網(wǎng)上書店,甫一完成登陸,迎腦門子就是一個“親”,然后是眼花繚亂的各種打折、包郵之類的小廣告在蠱惑你的眼睛,要你分辨不清這是要跟書店打交道呢還是在逛雜貨市場。
寫到這里,鄰居王拴柱過來瞧了一眼,說:知足吧,網(wǎng)上書店賣的畢竟還是真書(紙質書也),哪天全給你賣電子書,連給你發(fā)這門子矯情的機會都沒有。
想想也是,只好知足。可還忍不住思絮亂飛。等我們七老八十,緊身衣式的全網(wǎng)絡購書讀書日久,保不準哪一天,肚子里那種親眼看書、親手摸書的前塵夢影浮泛上來,便只好擇黃道吉日,約三五老友,曳袖扶杖,跑到紙質書博物館各用昏花老眼與往昔日夜枕邊相伴、再稔熟不過的紙質書隔玻璃相望,不知可會垂下兩行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