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是新課標要求改進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聽力障礙的隨班就讀學生受自身聽力殘疾影響,學習中存在很多困難,加之由于先天遺傳、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等各種因素的不同,在認知方法、認知發(fā)展和能力等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些因素都導致隨班就讀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受到影響。
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如何提高隨班就讀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師數(shù)學教學的實效性呢?本研究采用“區(qū)別對待,分層施教”的教學策略,逐漸縮短隨班就讀學生與普通學生之間的差異,讓每一個隨班就讀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較好的發(fā)展。
1.把握學習需要,課前分層設標
本班有3名聽力障礙的學生隨班就讀,3名學生聽力損失不同,語言能力不同,對知識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有很大差異。如何使3個孩子在學習中能在自己原有基礎上有所發(fā)展,是教師一直關注的問題。分層教學的有效實施是幫助他們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
小A:12歲,六年級,聽力障礙。聽力損失:左耳90dB,右耳110dB。從小接受過系統(tǒng)的語言訓練,語言能力好,認知能力與同齡學生水平相當。有較強的求知欲和學習能力,能與同學和老師比較自如地進行交流,有較強的表現(xiàn)欲望,能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主動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小B:12歲,六年級,聽力障礙。聽力損失:左耳70dB,右耳80dB。雖然接受過語言訓練,但發(fā)音的清晰度較小A弱一些,認知能力處于班級同齡學生的中等水平。有時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但語句欠完整、通順。
小C:13歲,六年級,聽力障礙。聽力損失:左耳110dB,右耳110dB。6歲時植入電子耳蝸,術后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語言訓練,因此語言極不清晰,只能用很不完整的語句或詞匯表達自己的簡單意愿,參與班級學習存在一定困難,需要進行大量的課前鋪墊和課后輔導工作。
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及班中3名有聽力障礙的隨班就讀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別制訂了教學總體目標和分層目標。通過科學、合理的目標分層定位,使學習有困難的隨班就讀生更容易達到目標,提高了每個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水平。
2.利用資源教室,有針對性地補充學習
資源教室是一種教育措施,作為專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服務的場所,它承擔著對學生進行康復訓練的重任。課余,教師充分利用資源教室中所提供的專業(yè)訓練設備和其他教育資源,對在學習上存在困難的隨班就讀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前鋪墊,使其能更有效地參與班級學習。
以《簡單的行程問題》一課為例。為了幫助學生掃清學習障礙,教師對3名學習能力不同的聽障學生進行分層鋪墊。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小A,教師指導他對書中本部分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讓他了解在學習中將要遇到的新詞匯,對其學習新知起到輔導性作用。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小B和小C,教師則利用學習前的時間組織了一次跑步比賽,并進行了以跑步比賽為主題的語言訓練。在訓練中,教師首先讓學生回憶跑步時,快跑和慢跑的感覺,通過真實情境的體驗讓學生感受到跑同樣的路程,速度有時快有時慢,快慢所用的時間也是不同的。此外,教師還與家長配合,在學生乘車上學和回家時感受汽車行駛的速度,使學生知道從家到學校所走過的路的多少就是路程,從而理解了路程的概念。
3.挖掘學生潛能,有梯度地訓練
在教學中,采取分層訓練的方法,既有保證普通學生能達到基本要求的訓練,又有因人而異的訓練,可以讓隨班就讀學生有同樣參與訓練的機會,提高他們參與學習的實際效果。如在進行四年級《復式統(tǒng)計圖》這一內容的教學中,同一道繪制統(tǒng)計圖的問題,對于小C,教師要求其按要求將統(tǒng)計圖補充完整,并就統(tǒng)計圖提出一個問題進行解答;對于小B,教師要求其根據(jù)統(tǒng)計表中的數(shù)據(jù)自己繪制出統(tǒng)計圖,并提出一個問題進行解答;對于小A,教師則要求其不僅要繪制完成統(tǒng)計圖,提出一個較復雜的問題并解答,還要試著對統(tǒng)計圖進行分析,對相應數(shù)據(jù)進行合理預測。
在分層教學中,隨班就讀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積極的情感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證明,人類認知實踐的潛能具有無限的廣闊性,而分層施教正是讓學生把自己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真正做到讓每個學生都有發(fā)展。
□ 編輯 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