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學校教育一直采用相對封閉的管理模式,人們普遍認為,學校是進行教育的專門機構,教師是從事教育的專業(yè)人士,學校以外的任何團體、個人,包括學生的家長,都不能直接參與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只是配合學校的教育,處于從屬地位。
然而,學校教育只是個體成長中的一個階段性經歷。現代社會瞬息萬變,信息的豐富和社會的多元時刻沖擊著中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他們獲得信息的速度和渠道既快捷又廣泛,接觸的是一個多維的變化的世界。學校、家庭、社會中的任何一方都只能在某個時段、從某個方面來關注和促進孩子的成長,對青少年兒童教育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認識和解決都是相對有限的。只有學校、家庭和社會進行不斷的溝通,問題才能得到解決。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不僅是社會發(fā)展對學校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是家長關注孩子的迫切愿望,更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要求。
因此,若要避免校內外教育不協(xié)調不一致的現象,就必須重新認識家長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的角色、地位、職責,轉變學校的管理模式和工作制度,積極探索新型的家校協(xié)作機制就成為開創(chuàng)德育工作新局面的一個突破點。不僅如此,根據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的通知》(教政法〔2012〕9號)、教育部《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建立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教基一〔2012〕2號),家長委員會等家校合作組織的建設已經成為學校依法治校和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已經很明確地向中小學校和社會傳遞了一個信號,學校的開放辦學、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參與是一種社會趨勢和時代要求,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必須做、主動做。
以往我們也重視家校合作,“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的口號喊了很多年,素質教育綜合督導中專門有一項內容就是三結合教育情況,許多中小學校也有所謂的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但是真正能夠發(fā)揮作用的很少,要么形同虛設,一學年有一兩次的活動,要么學校主導,不能真正反映和體現家長的意愿和需求,家長很難真正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影響學校的教育行為。
那么實際的工作中,推動家校協(xié)作合力育人又該從哪兒切入呢?筆者以為,學校層面的家校合作固然重要,但是真正發(fā)揮作用而且具有操作性的合作必須得從學校教育最基礎的組織單元——班級開始。每一個家長關心學校的教育都是從關心自己孩子開始的,也就是從關心自己孩子在校的日常學習、生活狀況、班級建設、任教的老師開始的。因此,家校合作必須首先在班級層面建立一個溝通交流、表達參與的平臺和渠道,以保證家長應有的知情權、監(jiān)督權和參與權。北京市在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主渠道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創(chuàng)建學校主導、家長參與、社區(qū)主動的新型德育協(xié)作體制。市教委從2005年開始在門頭溝區(qū)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家長教師協(xié)會試點工作,就是一種積極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形式和方式的有益嘗試。
這項工作之所以能夠取得成效并真正發(fā)揮出實際的作用,就是因為家長教師協(xié)會是以班級為基本單位,由家長自薦或選舉,與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共同組成,以平等、合作的方式建立的共同育人的新型協(xié)作機制,它讓家校合作落到了實處。它有如下五個特點:一是強調學校與家長是共同教育的合作伙伴關系,把家長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二是重心放在班級,立足于班主任、科任老師與家長的聯系;三是通過協(xié)會制度把家長組織起來,有組織、有制度、有章程、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工作;四是家長作為主體身份主動參與班級的教育管理,變個人參與為組織參與;五是突出家長和教師擁有平等的地位,是互相協(xié)作的關系,共同做好班級的教育管理工作。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一再強調家校合作在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不可置疑的重要作用:“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币虼?,只有教育工作者、家長、社會各界人士都來積極地關注和參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我們的教育才會更加有效,我們的學生就一定會更健康地成長。
□ 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