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軍旅作家王宗仁,目前正潛心創(chuàng)作長篇報告文學(xué)《青藏軍人死亡檔案》,以下是部分剛寫完的章節(jié)摘登。
路,都在雪里。
我又在昆侖山下這片莽原上踏雪而行。能搬動石子的風(fēng)雪卻掃不盡雪地上眾多的蹤跡,狼的,紅狐的,野羊的,當然也有人的腳印。蹤跡的凌亂,可以想象到許多思緒的掙扎。
平心而論,我是很不忍心寫下這個“踏”字,怎么能在這里踏雪?你不知道我知道,此刻就在我的腳下有多少軍人的生命鋪成柔軟的土地!但是,我的心思實在太沉悶,仿佛只有這個“踏”字才足以表達。其實我擱在雪地上的雙腳一直是輕抬慢放。
這塊一望無際的荒原就是阿爾頓曲克草原,柴達木八百里瀚海的一隅。自打它走進我的心里,我從來就不認為它荒蕪。800多名官兵的遺體在地下顫抖,雖死猶生的血骨怎能不使這塊土地變得富饒!
1 上世紀50年代末,一個烈日暴曬刮著干燥沙塵的夏日午后,我和一位戰(zhàn)友在格爾木散步。街上行人很少,偶爾有一峰駱駝不知從哪里走來停在路邊,慢慢吞吞地咀嚼著食物。風(fēng)沙也像疲憊了似的懶洋洋地從駝背上吹過。給人的感覺這個白天世界的一半還在沉睡著。我們無話不談地走著走著,不覺就走出了城市步入廣袤的荒原上。
快走進察爾汗鹽湖時,我猛然間發(fā)現(xiàn)眼前凸現(xiàn)著一堆新土,斜躺在上面的一個花圈告訴我們這是一座墓堆。花圈上有數(shù)的幾朵白花在干風(fēng)里抖抖索索,幾分悲涼,幾分悵然。沒有可以說明墓主人姓名和身份的任何標示。我無心散步了,便靜立在墓堆前。曠野是死去的寂靜。
這兒埋葬的是誰?
從駱駝刺厚葉上時而蒸騰出來的火氣,使墓地的空氣黏稠。我抬頭四處張望著,這才發(fā)現(xiàn)在百米外的堮坎上站著一個戰(zhàn)士,他正默默地打量著我們??吹贸鰜硭麑ξ覀兊男雄E有些懷疑,直到我隨手采來一束紅柳放在墓前,他才離我們而去。我喊住了他。問:這兒埋的是什么人,怎么死去的?答:戰(zhàn)友,肺水腫。
我拖著沉悶的腳步回到軍營。好些日子,我的心情一直無法平靜下來,眼前總是浮動著荒野上那座孤零零的墳包,心里涌動著一種難以言說的酸楚。格爾木是個剛剛誕生的新城,執(zhí)勤的部隊和駐地的群眾相加也就二三千人,為什么城市和墓地幾乎同時誕生?
察爾汗鹽湖上的這座孤墳的墓主,應(yīng)該說是青藏公路通車后我看到的第一個獻出生命的戰(zhàn)士。所以在好長時間乃至今天,我總覺得他是昆侖山的第一代先人啊!他是永遠的鮮活,獨自地睡眠,生長,飛翔。
現(xiàn)在回想起來,似乎只是過了幾天,也許一場雪落地還沒有化完,當我再次來到那片荒灘時,就有了第二座、第三座墳?zāi)埂啄瓴灰?,墓包就是一片;又是幾年不見,成了一大片……現(xiàn)在那里已經(jīng)是800多名官兵永久的歸宿地了!
后來,人們便把這片墓地稱作格爾木烈士陵園了!
2 只要上高原,這個陵園我是必去的。
我不止帶走一個故事的聲音,也不止留下一種思念。昆侖月亮夜夜都是那么清亮,它要是一丸安眠藥多好。那些軍人們只是吞下了它入睡了。我多么盼望著長眠的任何一位戰(zhàn)友,在藥勁散了以后我能夠喜出望外地看到他們突然站起來,和我握握手,哪怕?lián)崦幌挛业囊陆且埠茫】墒菦]有。長久的離別和相聚后都是悵然,依舊的悵然。墓地里在寒風(fēng)中搖擺的小草,帶給我的是空空如也揪心地呼喚。
從昆侖山的格爾木河走到這里,往多說也就是二十來里地,但是那是我們天長地久的腳步都要走的路程。前面的幾代戰(zhàn)友已經(jīng)走了,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以及此后出生的幾代人還要走下去??梢灶A(yù)言,我們會走得很艱辛,但絕不孤獨。畢竟那些埋在雪里的路依然是標桿。
這也是陵園嗎,什么樣的陵園呢?號稱八百里的地面上,零零散散的墓地只占去它的一角。南接昆侖山,北鄰祁連山,這肯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也是面積最大的陵園了。沒有圍墻,遠處的昆侖雪峰就是它的圍墻;也少有墓碑,一歲一枯榮隨風(fēng)擺動的紅柳就是墓碑;沒有人管理墓地,只有昆侖山放出來的野風(fēng)日夜不息地吼叫著。
長眠在此的軍人,有的是先我一步從朝鮮戰(zhàn)場輾轉(zhuǎn)而來的第一代老高原,有的是在我之后入伍來到青藏軍營執(zhí)勤的汽車兵、工程兵和通信兵,還有的是和我同坐一列悶罐車落腳于青藏公路沿線軍營的同車戰(zhàn)友。他們或倒在叛匪的槍口下,或死于橫飛而來的車禍,或被可惡的高原不適應(yīng)癥奪命,等等。他們的生命之根已經(jīng)深深扎在高原凍土的歲月肉體中,讓活著的我們記取一生,也疼痛一生。
這些許多我并不認識的高原戰(zhàn)友,還有一些我們駕著車一同行進在同一個車隊中的戰(zhàn)友,其實我們都熟悉各自的身影、面容。因為大家曾經(jīng)共同品嘗過泥濘路上行車的艱辛與企盼,也一起分擔過大雪封山帶來的焦慮與絕望??嘁埠?,愁也罷,都走過來了,就成了財富。讓我最憂心思慮的是他們當中有些人沒有走出高原,就在雪山或戈壁灘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吃雪咽水好多年,直到死了身上還蓋著厚厚的雪被!高原風(fēng)雪呀,咋就把我們這些軍人折磨得如此殘酷!
今天的太陽好紅,我還活著,這當然很榮幸。在我的心目中,眼前的這一堆堆墳塋都是一座座山。一座山,對世界屋脊來說是那么微不足道,而對于我乃至活著的人,卻是何等重要!如果我輕而易舉地把這些墳塋拋棄了去找自個兒享受的樂園,良心會受到深深地譴責!
3 入土為安。安在何處?藏北一片沼澤地的土崗上,凸現(xiàn)著幾堆荒草覆蓋的墳包,乍看還以為是叢叢水草繡成的礁岸。里面埋的什么人,已經(jīng)很少有人知道了。只是傳說在和平解放西藏那年,為了巧取羌塘草原一個喇嘛廟,一個班的解放軍戰(zhàn)士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軍民合力在這個水澤上墊起了小島,把戰(zhàn)士掩埋。藏民說,用水做墳的圍城惡人靠近不得。另有說法:水能使戰(zhàn)士們的遺體較長時間保存。
拉薩河谷羊八井兵站的后山上,掩埋著一位藏族戰(zhàn)士。他死于1959年3月平息西藏叛亂的一次戰(zhàn)斗中,18歲。據(jù)說向他扣動杈子槍扳機的正是他的阿爸,父子走上了兩條路,涇渭分明,互不相融。他死在開春的三月,卻與鶯飛草長無關(guān)。冷冰的現(xiàn)實為他送葬。
楚瑪爾河畔,零零散散的墳堆在凄風(fēng)冷雪中一年一年地變禿變小。當年修筑青藏公路的戰(zhàn)士和民工與暴風(fēng)雪在此地有過一場生死鏖戰(zhàn),一隊駱駝和它們的主人最終倒下。如今荒野上還能找到駱駝的白骨,可是趕駝人的故事卻沒有幾人知道。我曾經(jīng)多次投宿楚瑪爾河兵站,寫過一首詩這樣感嘆:“在可可西里的夜晚,聽不到楚瑪爾河的濤聲,我就整夜無眠!”
……
索性不去說這些了。只要我們把每個亡友放在心中最暖和的那間心房,讓他們在天堂不再挨凍不再心懼,這樣我們隔著一些恍惚的歲月愛他們,同樣可以看到他們清晰的眸子里映著昆侖山的月亮。這樣就好!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加)
(責任編輯:王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