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韓國文學翻譯院”的主要職責是,圍繞向世界廣泛傳播韓國文學的宗旨,開展各項事業(yè)。其中之一,就是組織“海外新人翻譯家翻譯競賽”的活動。這項活動在2011年的具體內容是,把韓國作家的作品《誰也不回家的夜晚》,分別翻譯成翻譯者所屬的母語:或英語或德語或法語或日語或漢語等,然后根據翻譯作品質量,分別選出各個語種最優(yōu)秀的翻譯者為獲獎者。
令人吃驚的是,報名參加日語翻譯的人數(shù)達到85人。《誰也不回家的夜晚》是一部短篇小說,以筆者自身的韓語水平掂量,翻譯這篇小說還是有相當?shù)碾y度。2011年居然有這么多的日本人報名參加韓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實在是前所未有!有關專家指出,近幾年來,日本致力于韓語(朝鮮語)翻譯的人在逐漸增加,立志做一個韓語翻譯者的氛圍逐漸形成。2011年如此多的參選者大約就是一個佐證吧!
韓語翻譯的“弄潮兒”
在當今的日本,韓語學習協(xié)會不斷在各地成立,名目繁多的市民講座,也以韓語內容的講座人氣最為旺盛。從“韓流”覆蓋全日本以來,各地的韓語學習團體更是猶如雨后春筍般誕生,在這些韓語學習團體中,涌現(xiàn)出許多赴韓國留學專門學習韓語的人,而在這些留學韓國、學習韓語的人當中,又催生出立志翻譯韓國文學的人。
順應日本人的“韓語學習熱”,日本的一些出版社除了大量出版適合日本人需求的韓語學習教科書,還準備出版專門著作,介紹學習韓語卓有成效的團體和個人。這其中的“個人”,來自各行各業(yè),無論工作多忙,都要從事韓語翻譯,在年齡、經驗和性別方面都有差異,被泛稱為“市民翻譯家”。
在日本東北部的仙臺市,有一個名叫“朝鮮文庫”的市民團體,這是一個日本市民與韓國市民展開交流的協(xié)會。朝鮮文庫日常的工作內容,就是組織會員了解韓國時事,了解韓國歷史,學習韓國語言等。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出掌握韓語的優(yōu)秀人才。比如學習韓語的典型安倍常子,從參加朝鮮文庫以來,癡迷于韓語,從學習朝鮮字母起步,如今已達到了可以翻譯韓國文學作品的程度。2012年,安倍常子翻譯出版了由韓國李學永創(chuàng)作、新干社出版的詩集《天天沒有夢見你的悲傷》。這本詩集的責任編輯是韓國文學研究家、朝鮮文庫的代表青柳優(yōu)子。而安倍常子本身是一名小兒科醫(yī)生,70歲以后才開始學習韓語。
在日本琦玉縣人間市的公民館里,活躍著一個名叫“YY翻譯會”的韓語翻譯學習會。YY翻譯會的學習成果已見諸日本的出版物市場。比如,由韓國人具孝書創(chuàng)作、韓國CUON(出版社)出版的詩集《U+klsZj15qd2R4rvselzbw==長崎爸爸》,進入了《新韓國文學》系列的第3卷,在韓國很有人氣。YY翻譯會把這部作品成功地翻譯成日語出版,該詩集的翻譯水平得到日本專家們的首肯。翻譯成員有渡邊八太郎、富田嘉信、禹貞玄、關谷敦子等。該詩集的翻譯指導者、責任編輯是韓國現(xiàn)代詩翻譯家尹英淑。
日本兵庫縣寶塚市有一個名叫“北十字星文學會”。該協(xié)會的“宗旨”是,“要在繼承與朝鮮半島睦鄰友好歷史的基礎上,把朝鮮半島豐富的地域文化介紹給日本,共同擁有‘韓國·朝鮮’的文化財富,為此通過文學翻譯,努力培養(yǎng)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該協(xié)會每月有例會,每季度有論壇或研討會。該協(xié)會的機關刊物為《北十字星文學》,已出版28期。這個機關刊物主要刊登會員們從韓語翻譯過來的作品,而且還對外散發(fā)。該協(xié)會還不定期地出版名為《韓國文學》的小冊子,這在日本國內是獨一無二的。
在日本關西,作為市民與韓國交流的大本營,有大名鼎鼎的“木槿會”。1971年1月,一批“韓國文學迷”相約來到神戶市灘區(qū)山田町,與那里的“神戶學生·青年中心”一拍即合,成立了木槿會。木槿會是“學習朝鮮語言、歷史、文化”的民間團體,機關刊物是《木槿通信》,到現(xiàn)在已出版253期。截至目前,會員們原創(chuàng)的有關韓朝題材的作品和翻譯的韓朝作品,都收在《木槿叢書》里面。木槿會一方面以“木槿會(出版社)”名義自主出版,一方面也請其他出版社出版。參與出版《木槿叢書》的出版社有明石書店、三一書房、龍溪書合等,《木槿叢書》因此還進入正規(guī)的圖書流通渠道,向全日本發(fā)行銷售。
此外,像韓語學習的市民團體,在東京有“現(xiàn)代語學塾”“K-文學閱讀會”等;在札幌、橫濱、川崎、福岡、名古屋等市也有。
“跨海大橋”
日本有關專家指出,草根韓語學習團體和草根韓語翻譯家之所以方興未艾,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的“草根們”遠離政治與偏見,率性而為,我行我素,走出了一條“純文學”“純學術”的路子,在不經意中搭建了韓國文學走進日本的一座無形“跨海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