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后,中國經濟獲得突飛猛進的發(fā)展,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中國的硬實力舉世矚目,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在當今世界文化舞臺上的影響力卻明顯不足,中國的軟實力與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相比還相差很遠,如何盡快改變這種狀況,增強中國文化實力,擴大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已成為中國政府、企業(yè)和文化業(yè)界有識之士共同關注的焦點。近年來,中國政府和企業(yè)實施的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正是力圖改變這種局面的重大舉措,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文化貿易的總量迅速擴大,文化貿易逆差在不斷縮小,中國文化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
與飛速發(fā)展的文化貿易實踐相比。對文化貿易的研究卻遠遠不夠,已有的研究成果多局限在文化貿易實務的介紹,多停留在“術”的層次,而對文化貿易背后的深層理論基礎缺乏研究,沒有把文化貿易理論上升到“道”的層面,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我國文化貿易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因此,站在國際化大背景下,從更為宏觀的視角探討當今世界文化貿易的內在機理、發(fā)展動力、本質特征、運行規(guī)律等就成為國際貿易理論界以及文化產業(yè)研究界的一項緊迫任務。
劉建華博士的專著《對外文化貿易研究》正是從深層次對國際文化貿易理論進行研究和探討的力作,專著以文化產品的國際貿易作為研究對象,偏重于中觀及宏觀研究,有一些創(chuàng)新性觀點,值得研究者加以借鑒。
《對外文化貿易研究》的寫作邏輯是:首先對整個中外文化貿易的歷史及其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與特征進行梳理,其次以文化是民族國家合法性存在的前提為立論點,一方面對國際文化貿易的動力進行了審視與反撥,指出分工理論的局限性,民族文化價值觀的認可應該是文化貿易的主要動力;另一方面厘清了對外文化貿易實踐所受到的約束,包括市場性因素與非市場性因素兩大維度。在此基礎上,以動態(tài)循環(huán)的視角來研究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實踐,肯定了文化產品輸出與輸入這兩個反向過程的并重地位。其構成的系統(tǒng)而完整的文化貿易實踐,有利于各國文化價值觀的相互認可,能有效增強中華文化的軟實力與國際影響力。該書在一定界域對多元文化主義進行了理論與實踐上的呼應。
該書的應用價值在于:從宏觀層面來看,為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國際文化貿易提供了戰(zhàn)略方向。統(tǒng)一了各個國家關于文化貿易不同于一般工商產品貿易本質的認識,有利于各民族國家在同一個平臺進行科學有效的文化貿易,避免了自由文化貿易主義與文化例外論多年爭論不休的沖突,有利于人類文明成果的最大化共享,最終實現(xiàn)各民族文化“美美與共”的格局。從微觀層面來看,可以為政府決策者與市場主體提供切實可行的行動參照。從政策、市場、產品、消費、輸出與輸入等多個層面闡釋文化貿易的具體著力點,對中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中國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xiàn),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與應用價值。
該書的特點與創(chuàng)新在于:一是擺脫以往對文化貿易研究陳列式描述的簡單研究,致力于對中外文化貿易的歷程、動力、約束、輸出與輸入進行深層結構特征的研究。與以往對各文化產品類型貿易的羅列敘述不同,重在進行方向性與戰(zhàn)略性研究,以期提升政府與市場主體對文化貿易本質、規(guī)律、特征的認識,既知道在哪做,又知道怎么做。二是以文化價值認可作為立論點,使文化產品貿易擺脫了產業(yè)分工學說的窠臼,避免了自由文化貿易主義與文化例外論者永遠沒有對錯的無謂紛爭,統(tǒng)一認識,共同努力,促進人類文明成果的共享與并進。三是該書對文化產品輸出與文化產品輸入進行了并重研究,這在以往研究中是前所未有的。指出文化貿易不僅僅在于考慮最大化的輸出,也重視最優(yōu)化輸入。該書以文化差異作為邏輯起點,構建了國際文化貿易的文化差異維度體系,分析了文化產品生產與消費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文化差異規(guī)避方略,力圖實現(xiàn)文化產品的最大化輸出。在輸入方面,以文化揚棄作為邏輯起點,研究分析了時空觀、民族觀、形質觀與文化揚棄的關系問題,致力實現(xiàn)文化產品的最優(yōu)化輸入。
(作者系《中國社會報》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傳媒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