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布加勒斯特
羅馬尼亞,一個令人感到既遙遠又陌生的東歐國家,其最能讓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當屬19世紀愛爾蘭作家布萊姆·斯托克(Bram Stoker)筆下的吸血鬼——德古拉(Dracula)伯爵。德古拉的原型正是15世紀瓦拉幾亞公國統(tǒng)治者Vlad三世(1431~1476年在位)。生于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的Vlad三世驍勇善戰(zhàn),在位期間一直與入侵的奧斯曼帝國軍隊英勇作戰(zhàn)。他曾兩次大敗敵軍,最后戰(zhàn)死疆場。在羅馬尼亞人眼中,他是一位抵御外敵的民族英雄。但其性格異常殘暴,每每抓獲俘虜,都要施以刺刑(即以削尖的木樁立于土中,將敵人刺掛于木樁尖端,致流血而亡),因此得到了“刺刑者”這一令人不寒而栗的惡名。或許正因為他的殘暴,其最終和傳說中的吸血鬼融為一體。
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該地名首次出現(xiàn)正是源自1459年Vlad三世統(tǒng)治時的文獻內(nèi)容,當時布加勒斯特只是Viad三世的行宮與要塞(遺跡至今猶存)。1659年布加勒斯特成為瓦拉幾亞公國首都,1862年成為羅馬尼亞公國首都。1877年5月9日,羅馬尼亞正式宣布獨立,由此,布加勒斯特不僅自羅馬尼亞獨立以來一直是首都,也是該國第一大城市。
布加勒斯特軍事博物館沿革
ffTrcyJxHzJ5rIJ9bkx2jwoEhGjTg06nazX4MbdkM7U=布加勒斯特軍事博物館的創(chuàng)立可追溯至羅馬尼亞公國時期統(tǒng)治者Alexandru loan Cuza(1859~1866年在位)下令,將與該國陸軍有關(guān)的物品收藏于陸軍軍火庫,這便是布加勒斯特軍事博物館最早的前身。繼位者卡羅爾一世(Carol I,1866~1914年在位)于1893年將陸軍軍火庫藏品轉(zhuǎn)移至新設(shè)的炮兵博物館,1914年炮兵博物館改為羅馬尼亞國立博物館軍事史部門??鍫栆皇乐蹲屿车夏弦皇溃‵erdinand I,1914~1927年在位)時期,羅馬尼亞農(nóng)業(yè)與土地部于1919年將布加勒斯特市卡羅爾公園的藝術(shù)宮與附近兩棟建筑物移交國立博物館戰(zhàn)爭部,用以收藏陳列軍事史料文物。1923年12月18日,斐迪南一世簽署6064號命令,羅馬尼亞軍事博物館從羅馬尼亞國立博物館分出,正式命名為“國立斐迪南一世國王軍事博物館”。2013年,適逢該館成立90周年。
然而,斐迪南一世之子卡羅爾二世(Carol II,1930~1940年在位)統(tǒng)治期間,由于1938年夏天的大火、1940年11月的地震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等變故,該館停止開放長達近20年。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更名“中央軍事博物館”的布加勒斯特軍事博物館遷至Balcescu大道5~7號后,1957年5月9日重新開放,兩年后該館又遷往MirceaVulcanescu街125~127號原邊防軍指揮部營舍現(xiàn)址。1989年12月,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瓦解,羅馬尼亞新政府又將館名改回原名稱并沿用至今。
布加勒斯特軍事博物館創(chuàng)設(shè)一個半世紀以來,累計收藏超過30萬件軍事史料和實體文物,包括各種武器11700件,各種軍服18000套,各式軍旗2600多面,勛獎?wù)隆⒇翌~名牌和軍階肩領(lǐng)章等個人配件10500件,錢幣等考古文物15000多件(部分為復(fù)制品),以及畫作、雕刻等3200件。館內(nèi)露天展示場面積2000m2,陳列著羅馬尼亞軍隊使用過或繳獲的火炮、導彈、火箭、裝甲車、戰(zhàn)機等180件。館內(nèi)還保存有連原產(chǎn)國都見不到的只此一件的稀品。布加勒斯特軍博館內(nèi)附設(shè)圖書館,收藏罕見的地圖、書籍、報紙和雜志60000件。
此外,布加勒斯特在本國東北部的Bacau、東南部靠近黑海的古老港口Constanta與西北部靠近匈牙利的Oradea等三座大城市均設(shè)有分館。布加勒斯特軍事博物館館藏
由于布加勒斯特軍事博物館前身是炮兵博物館,因此室外展示的武器裝備以各型火炮居多,來此參觀相當于是縱觀一部近代火炮發(fā)展史。
在這里,歐系(含蘇聯(lián)/俄羅斯)武器裝備是主流,幾乎不見美式武器裝備。露天陳列的武器裝備僅近代火炮(19世紀~20世紀中葉)就有英、法、德、蘇聯(lián)/俄羅斯、捷克、瑞士、瑞典、奧地利以及羅馬尼亞本土產(chǎn)品。不過,這里武器裝備量雖然保存量大,但應(yīng)有的保養(yǎng)維護工作比較粗放馬虎,露天展示場略嫌雜亂,部分標識牌生銹,說明文字難以辨認。
布加勒斯特軍事博物館陳列的文物,依照年代先后大致分為7個時期:史前與達西亞羅馬統(tǒng)治時期、羅馬放棄達西亞至中世紀、奧斯曼帝國時期及獨立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及戰(zhàn)后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人民共和國時期、加入北約至目前時期。
前面提到,布加勒斯特軍事博物館展示的武器裝備中,有些是獨一無二、連原產(chǎn)國都見不到的稀品。比如,20世紀初捷克Skoda廠制造的420mm L/15Kustenhaubitze M16海岸型重榴彈炮。許多軍事迷若第一眼見到炮管下有輪子和鐵軌,可能下意識地以為它是利用鐵路進行機動。錯了,原來該型榴彈炮是先分解成炮管、炮座等6部分,再分別用大型牽引車拖到預(yù)定射擊地點組合的。該款重榴彈炮質(zhì)量約113噸,非常巨大,操作人員多達27人。若連操作牽引車、彈藥補給等都算在內(nèi),負責的炮兵連編制多達218人,外加5匹馬、4輛馬車及32輛各型卡車和牽引車提供后勤支援,是一戰(zhàn)時期交戰(zhàn)國所使用的口徑最大的重炮。
布加勒斯特軍事博物館展示的這款M16海岸型重榴彈炮,為1919年進攻匈牙利時繳獲的,同時繳獲的還有1門口~380mm、亦由Skoda廠制造的BelagerungshaubitzeM16攻城型重榴彈炮。兩種舊式重榴彈炮外形很相似,難以分辨。
布加勒斯特軍事博物館展示的420mm M16海岸型重榴彈炮是目前僅存的一門;380mm、M16攻城型重榴彈炮也只生產(chǎn)了10門,于今僅剩2門存世,布加勒斯特軍事博物館展示的這門為原廠編號第2號(另一門編號為第6號的產(chǎn)品陳列于奧地利維也納軍事博物館內(nèi))。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