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G兄開車載我們一家去門頭溝山里玩。去年國慶,我們家也去了門頭溝,先乘地鐵一號線到蘋果園,再乘9字頭公交車進山。那一次感覺不錯,一路順順當當,路邊下車后往里走,雖然找錯了村子,卻找到個不錯的房東,爬山,住一宿,第二天早上睡個懶覺,然后回到原來的路邊,等車時覺得旁邊的水泡子不錯又在水邊玩了會兒。
今年雖然坐上了私家車,但感覺要差一點,首先是找路費了點周折,在門頭溝城區(qū)繞呀繞的,我兒子坐久了急得直發(fā)脾氣。問了兩回路,找到出城的路時,又覺得挺堵的。過了大水閘出了城,想隨便找個地方停車玩一會兒,又發(fā)現(xiàn)凡有水處人都成群,凡能停車的地方都滿滿當當了。本來是找清凈的,結果大家都找到一塊兒了,成湊熱鬧了。
與我的略略失望不同,G兄興致很高。他的車是新買的,買車之前,他和我一起抱怨過滿大街私家車公家車和出租車。我每天要步行穿過金融街上下班,對經(jīng)過那條街上的車輛特別不滿,它們右拐彎從來都不知道讓人,要是過馬路的人少,它們還加了馬力往前沖,那呼嘯之勢在告訴你,它就是不撞死你也要把你的心臟病給嚇出來。G兄每騎自行車上下班,他的苦惱在于所經(jīng)之路自行車道幾乎全都成了小轎車的停車場,他要么騎到人行道上左躲右閃遭人白眼,要么到機動車道的邊緣左躲右閃一邊吸人工霾一邊練膽。最終讓G兄下定決心買車的,是一次沖突:他在一個嚴重堵車的十字路口和一輛私家車產(chǎn)生沖撞。倒也不是真的撞在一起,雙方都手疾眼快制止事故以后,驚恐轉(zhuǎn)化為憤怒,吵了起來。小車車主搖下車窗對G哥說:騎個破自行車不要命了呀你!也是急能生智,G哥看黃燈亮了,調(diào)整好車頭和腳蹬,朝正和他罵的人臉上啐了一口,猛蹬車子飛走。
我擔心回程大堵車,就放棄在山里住的打算,當晚返回。從某水邊上路時候,絡繹不絕的小車感覺是密不透風的無影劍,等了差不多五分鐘才等到一個好心人放緩速度讓我們先行。上了路,我對G哥說:“哎,私家車也快不了多少呀?!迸d致不減的G哥說私家車可不僅僅是快慢的問題:“我買車時候跟你說在北京有車和沒車是兩個階層你不信。你看吧,政府出臺黃燈停車的規(guī)定,怎么著,開車的一抵制,這事兒就黃了。反過來,有人在網(wǎng)上批評中國式過馬路,政府馬上就要對闖紅燈的行人罰款。明白沒有?”我不太明白,他又說:“車到山前必有路聽說過吧?你如果把這句話當成社會學看而不是生活哲學看,你就明白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