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周刊:作為本地人,你認為北京應該放開異地高考嗎?
劉大偉:我支持異地高考。目前各省市異地高考逐步放開首先就是進步,至于北京先開中職、高職,后開本科,不能一步到位,這也很正常。北京的政策的確考慮到了北京各方面的實際情況,應該是非常慎重地邁出了第一步。
南都周刊:你孩子準備參加高考嗎?
劉大偉:我的孩子在讀高二。盡管他是北京戶口,可以享受到北京高考的“恩澤”,但我希望他能考到國外更好的大學,要知道,越來越多北京優(yōu)秀的學生高考都考到了國外,憑的是自己的本事。至少可以為更多愿意來京的學生騰出一個名額。作為家長,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了。
南都周刊:北京方案規(guī)定,2013年起具備條件的隨遷子女只能考中職,2014年起可以在北京借考回原籍錄取。這被認為沒有改革誠意。你怎么看這個規(guī)定?
劉大偉:所謂 “沒有改革誠意”,我覺得主要是因為沒有說出放開本科招生的具體時間。這個時間的確很難確定,一系列遠比教育更重要的問題,關系更多人利益的問題還很多,教育不過只是其中之一。我們不能用“一步到位”來衡量誠意,也許“一步到位”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是無法衡量的。
即使異地高考逐步放開,考慮綜合因素(人口、資源、環(huán)境等),也必須是有條件的,而京滬這樣的城市也必然是條件最苛刻的。所以,不少外地家長渴望異地高考一放開就能如何如何,可能不太實際。
南都周刊:有網(wǎng)友稱,即使京滬粵公布了異地高考政策,但仍需“拼爹”。外來學生否能參加高考,始終與家長情況有關,這樣的政策對普通外來家庭而言意義不大。你怎么看?
劉大偉:我覺得“拼爹”這種現(xiàn)象的確存在,即使是在北京孩子之間也存在,這種“不公平”隨著有條件的異地高考的放開只能愈演愈烈。在這里,我只能說,無論本地學生還是外地學生,都應該鼓勵學生自強,“打鐵還需自身硬”,關鍵靠自己。北京的孩子上北大、清華再多再容易也畢竟是極少數(shù),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而言拼的只能是自己。
南都周刊:你認為,異地高考政策出臺后,京滬粵三地面臨的最大壓力是什么?
劉大偉:異地高考政策出臺越慎重越是件好事,尤其是要考慮解決好由此產(chǎn)生的各種問題和矛盾。近年來,來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持續(xù)快速增長,從2011年開始隨遷子女高峰期與北京市戶籍學齡人口高峰期疊加。到2014年,北京市小學一年級入學人口將由目前的10萬人左右劇增到18萬人左右,增長率高達80%,小學在??偭繉⒂赡壳暗?8萬人左右增加到84萬人左右,之后幾年仍將呈持續(xù)增長趨勢。多可怕的數(shù)字啊,到那時,有誰還會愿意到北京來高考呢?恐怕躲還來不及!
南都周刊:你希望未來理想的異地高考政策是怎樣的?
劉大偉:異地高考不僅僅是一個在哪里參加考試的教育問題,而是一個與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教育資源、文化基礎、就業(yè)流向、地方投入等多方面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京、滬等地由于經(jīng)濟與文化相對發(fā)達,社會生活水平相對較高,高等教育資源尤其是優(yōu)質資源高度集中,成為最吸引隨遷子女就地高考的地區(qū),也是異地高考問題解決難度最大的地區(qū)。但異地高考問題產(chǎn)生的深層背景,是各地經(jīng)濟、文化、教育發(fā)展的不均衡。要減少異地高考發(fā)生的概率或者降低異地高考操作的難度,只能在均衡各地社會發(fā)展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