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本刊今年的“健康專題”《終結不治之癥?》,有種一切充滿希望的感覺:以往的不治之癥,似乎都要重新定義。艾滋病可以用藥來預防了,自閉癥能夠控制在萌芽狀態(tài),戒煙可能只需要打個疫苗,人體器官用自己的細胞就可以培育,卵子也可以人造,就連困擾過幾乎全人類的青春痘,也找到攻克它的病毒了……
在不斷進步的科技面前,似乎沒有什么是命中注定的。但每次和同事們討論和操作健康選題,總會覺得迷惑。照理說,人類對自己越了解,對自己的敵人越了解,就應該活得更篤定。我們的平均壽命,確實長了不少吧?但我們活得更幸福了嗎?還是在認識到未來健康路上埋伏的種種敵人后,在等死的路上更加惶惶然了?
曾經對身邊的人做過個不嚴謹?shù)恼{查,問題是:如果讓你自己決定生命的長度,你想活多久?我發(fā)現(xiàn),年紀越小的孩子,對生命的野心就越大;而隨著年歲漸長,人們對于生命長度的期待,似乎更取決于它的質量。有個朋友覺得活到50歲就行了,要把生命結束在頂峰時候;一位當住院醫(yī)師的朋友則說,如果患上某種能醫(yī)治卻終身不離醫(yī)療器械的病,他寧愿揮霍完剩下的時間,再痛快地死去。
就在你看這段文字的當兒,也許地球角落某個實驗室正爆發(fā)出一陣歡呼,又一種新的療法取得了成功。的確,我們能夠辨識的健康敵人總是越來越多,但這不應該成為對未來惶恐的理由。到底是焦慮而清醒地活著,還是恍惚而平靜地死去,我希望這能由你自己選擇,而不是命運。這也是科技和醫(yī)療不斷進步的意義之一吧,當科學家們把生命的程式都一一破解之后,你的人生要如何運作,可以自己編程。
貴刊第49期做了一個《2012最魅惑的謠言》專題,頗有意思,耐人尋味?!盾髯印ご舐浴吩唬骸傲魍柚褂诋T臾,流言止于智者。”然而,公眾能見的現(xiàn)實是,在謠言面前,智者總是那么少,何故?
社會光怪陸離,謠言五花八門,公眾在謠言面前的心智、心態(tài)也各各有別。細分起來,不外乎有這么幾種情況。第一類:莫辨真假,寧信其有。如日本地震中國老百姓搶鹽,多半因為智者太少。據(jù)統(tǒng)計,2010年全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比例為3.27%;第二類:懶得思考,人云亦云。一些謠言,稍加思索,便能證偽,不需要太多專業(yè)知識,譬如“自來水中有避孕藥”,誰吃飽了撐著往自來水投放避孕藥?傳謠者放棄獨立思考,將腦袋與嘴巴悉付他人,充當不負責任的傳聲筒;第三類:逆反心理,惟恐不亂。官場黑幕、貪污腐敗、風流韻事等,皆入此列。2012年數(shù)起“官員艷照”被傳得沸沸揚揚,最終被證明是捕風捉影,隱喻著公眾仇視情緒。一些人正是在這種情緒左右下,對網(wǎng)上言論不辨真假,一傳為快,甚至故意擴散,將對某個群體的不滿遷移發(fā)泄到某個人身上。
國外有研究者給出了一個“謠言公式”: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意謂事件越重要、越模糊,謠言產生的效果也就越大。公式給我們的警示是,要想終止謠言的傳播,就應及時還原事件的真相,讓真相成為“謠言粉碎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