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對四川雅安地震的一億元撥款,因為有反對的立法會議員采取拉布戰(zhàn)略,即在討論期間輪流發(fā)言,讓表決沒有足夠時間進行而被推后。其實大家都知道,只要表決,因為建制派議員人數遠遠超過反對派,所以撥款一定會通過,反對派也只能夠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立場。
其實立場非常簡單,那就是認為,既然特區(qū)政府無法保證可以有效監(jiān)管捐款,而過去也有事實證明捐款被濫用,那不如采取其他的方式,比如直接資助信得過的民間團體,讓災民可以直接受益。甚至一些議員表示,一分錢也不會給,并且拿出一系列的數據,證明特區(qū)政府沒有監(jiān)管好善款。
這樣的結果遭到了香港《文匯報》社論的嚴厲指責,稱反對派發(fā)起“抗捐運動”,是“把賑災政治化,這已和內地的善款監(jiān)督制度無關,而是要割斷兩地同胞的血肉聯系,將賑災綁上對抗戰(zhàn)車”。
其實大家都明白,這里的“一分錢都不會給”,是指反對特區(qū)政府將公帑,即納稅人的錢交給內地官方。即便是說一分錢也不給的議員和政黨,五年前汶川地震,其實都曾到街頭募捐。而且功利一點來講,身為香港的政治人物,自然明白,在這個時刻,在這種事情上把人道主義精神政治化,會被選民看成“反人類”,只會引發(fā)反感。
贊成捐款的一位議員用了一句俗語,“族大有乞兒,樹大有枯枝”,所以不應該因為有個別的捐款被濫用和貪污的行為而否定捐款。對于撥款沒有能夠及時通過,特區(qū)政府官員甚至擔心,是不是會引發(fā)內地同胞的反感,覺得香港人缺乏手足之情。
這點官員們倒是過慮了?!熬芫琛钡慕Y果反倒得到不少內地網民的支持,很多人還表達了一種羨慕,那就是納稅人的錢如何花,不是政府一方說了算,而是要經過議員們的辯論。其實這種公開的辯論很重要,讓民眾可以自己去思考,到底怎樣做才是最好的選擇。而我作為一個普通的香港納稅人,聽到那些贊成撥款的理由,會對這些議員產生擔心,因為太沒有原則。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前兩天,收到壹基金負責人的短信,報告捐款和救災情況。截至4月24日,超過115萬人次向壹基金捐款1.4885億元。這和官方身份的中國紅十字會在地震后收到的個人捐款數目有著巨大差別。民眾用腳投票,表達了對官方慈善機構的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又產生了更多的呼聲,要求紅十字會進行自查,公開賬目,接受社會監(jiān)督。
當然,如果看中國紅十字會公布的捐款總數,那是其他基金會,特別是民間基金會無法相比的。到現在為止,它接受的捐款已超過了5億。但這也是意料之中的。地震發(fā)生之后正好在北京,經過街邊一所小學,學生們在操場排隊,原來學校正在布置捐款工作。在這樣的捐款環(huán)境下,不捐的話,如果用香港《文匯報》社論的思路,會不會被扣上“抗捐”的帽子?那些在網絡上讓中國紅會“滾”,或者在街頭一分錢也不給紅會捐款箱的人們,又會不會被扣上“抗捐”的帽子?
這次地震賑災,出現了令人眼睛一亮的民間力量,不管是捐款還是救助行動。大家選擇了自己更加認可的方式。甚至有一些“黑基金”,大家把錢交給沒有注冊、沒有認證但卻信得過的人。雖然我也認同,在救災能力和網絡的覆蓋率方面,官方慈善機構,特別是中國紅會的能力至少在目前是無可替代的,可是如果沒有真心實意的行動去重新贏得民眾的信任,籌款只會有可能變成“逼捐”。
聽香港的電臺節(jié)目,一位長年在內地的香港民間機構負責人分享了他的看法:大難發(fā)生,捐款很重要,因為這會給災民直接幫助,讓災民感覺到來自外界的關愛。但是,捐款如何用更加重要。汶川地震之后,不少內地民間以及官方機構都有向他們請教,如何做到公開透明,如何爭取和保持民眾對自己的信心。他認為,香港很多成熟的民間機構的運作模式,是可以提供給內地以參考。
聽完之后,我在想,同樣地,香港對于政府花納稅人錢的監(jiān)管和程序以及討論,同樣可以給內地參考。我倒不覺得那些反對捐款的議員將賑災綁上反對列車,反而覺得,這是在上一堂很有意義的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