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臺灣民眾上了一堂堂集體的化學課,化學元素有如變魔法般隨意組合,在他們長期吃喝的美食和飲品里被發(fā)現(xiàn),消費者事先完全被蒙在鼓里,政府也是后知后覺,食品安全防線破功,食品安全信心也跌至谷底。
繼兩年前發(fā)現(xiàn)飲料添加“塑化劑”的風波以來,最近臺灣又連環(huán)爆出食品安全問題,包括被媒體稱做“毒淀粉”的“順丁烯二酸”(原是用于制造樹脂及油漆的工業(yè)原料)、問題醬油、防腐劑超標的蘿卜干,再到工業(yè)用原料混充制成的布丁和冰淇淋,還有食品添加了過期防腐劑等問題,宛如一顆顆不定時炸彈,每隔幾天一爆,爆得人心惶惶,對食品安全的信心也一夕間潰堤,不知究竟還有什么食物是安全的。
對一個吃貨來說,最近的食品安全危機是令人相當沮喪的。臺灣最知名的美食在這波風暴中幾乎都難以幸免:粄條(河粉)、肉圓、黑輪、粉圓、豆花、粉粿、芋圓及地瓜圓。此前,市售米粉大多數(shù)竟然不含米,而是由成本較低的玉米淀粉混充制造,但不實的產(chǎn)品標示有誤導消費者之嫌,“監(jiān)察院”最近調(diào)查“衛(wèi)生署”,批評后者“迄今未能積極管理、查核及提出解決對策,嚴重影響消費者權益,核屬欠當?!?/p>
這兩年發(fā)現(xiàn)的這些食品安全或欺騙消費者的事件,其實大多是行之有年的現(xiàn)象:臺灣飲料業(yè)者摻入塑化劑有二十年以上的歷史,米粉不含米或米含量偏低的現(xiàn)象也存在超過十年,粄條、肉圓、黑輪、粉圓、豆花等美食摻入含有“順丁烯二酸”的化制淀粉,已是業(yè)界多年來的慣習,而布丁、仙草凍和冰淇淋摻入工業(yè)用原料“乙烯二胺四醋酸二鈉”,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走一趟夜市就知道,臺灣的外食風氣頗盛,美食當前,更是令人食指大動:小小一家冷飲店,提供上百種口味的飲品;尋常的一家火鍋店,有十幾種或更多口味的湯底任君挑選。可是,在黑心廠商辯稱食物添加一點點乙烯二胺四醋酸二鈉“吃了也不會死人”的當下,臺灣民眾最近恐怕又要為吃什么才安全而傷透腦筋。發(fā)生食品安全疑慮的還不只是夜市攤販,知名食品廠商也紛紛中招,雖然忙著將責任推給上游原料供貨商,大做廣告自證清白,但已嚴重損害消費者原本對品牌的信任。
臺灣人講究吃,既要“色香味俱全”,又要“便宜又大碗”,業(yè)者則將本求利,總有不斷追求降低成本的誘因。加入這樣或那樣的食品添加物后,不僅能提高食物的賣相,要色澤有色澤,要香氣有香氣,要什么味道就能調(diào)出什么味道,還能讓食物不易腐壞,口感脆爽“Q彈”,吃過就會愛上這一味。難怪業(yè)者愛用食品添加物,消費者也對(摻入食品添加物的)各種美食趨之若鶩,似乎是皆大歡喜;只有一個問題:吃多了對身體有害無益!特別是可能損及腎功能。
這一連串的食品安全隱患引爆后,吃了這么多年的各式各類食品添加物,養(yǎng)成了重口味又偏好加工食品的飲食習慣,臺灣民眾這才恍然大悟:“難怪臺灣人患腎病的特別多!” 2007年臺灣洗腎(血液透析)的人口密度曾高居全球第一,近年排名稍降,但仍穩(wěn)居前幾名。過去認定是“地下電臺”賣藥所致,如今看來地下電臺恐怕背了黑鍋,至少被普遍使用的食品添加物和加工品需要負連帶責任。
這次臺灣的食品安全危機,終于讓政府繃緊神經(jīng)。兩年前塑化劑風波過后,《食品衛(wèi)生管理法》修正案在“立法院”“躺”了兩年,文風不動。這次食品安全風暴再襲,終于促使“立法院”在5月底趕工完成修法,新增規(guī)定包括業(yè)者不得在食品中添加未經(jīng)法令許可的添加物,最高可罰款臺幣1500萬元;刑責也大幅提高,若致人于死,最重可處無期徒刑。另外,該法也加入用以保障消費者向黑心業(yè)者求償?shù)摹跋M者求償條款”,以及用以保護員工揭露或作證雇主違法行為的“吹哨者保護條款”。
相較于此前塑化劑風波缺乏有效的長期作為,這次臺灣政府對食品安全應該不敢再掉以輕心。畢竟,若繼續(xù)讓民眾舌尖上的享受變成冒險事業(yè),對一個亟需民意支持的政府來說,差不多等于是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