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馮小剛被聘為馬年春晚的總導演,這事兒成了盛夏時節(jié)輿論熱炒的花邊新聞。不少人為央視開門辦春晚廣納賢才之舉叫好,借著馮小剛過去在一系列作品中表現出的才情,不少人都對老氣橫秋的春晚有了新的期待;但也有人說,春晚導演是個高危職位,危險程度堪比國足教練,所以,從愛惜馮導的角度出發(fā),相當一部分人為小剛此行捏一把汗,甚至認定了會搞砸,都覺得馮小剛為了春晚毀了這二三十年攢下的“名節(jié)”,實在是不值得;也有人批評說,原本屬于自由派藝術家的馮導,眼見許多不見得多有才的人物靠吃主旋律的飯,又賺名又得利,早就耐不住寂寞了,這一回馮小剛算是徹底被“招安”了。
馮導是以“馮氏喜劇”起家的,1997年他看似無心插柳地“攢”出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喜劇片《甲方乙方》,一上映就好評如潮,成為“馮氏喜劇電影”的開山之作,接下來的幾年,從《不見不散》到《非誠勿擾》,都成為全國影迷翹首以盼在先、津津樂道在后的佳作,幾乎可以這么說,對馮小剛賀歲片的期待和好評,其熱度甚至蓋過了對春晚的關注??墒蔷驮凇榜T氏喜劇”風頭無兩的同時,馮小剛主動地改了“戲路”,《集結號》、《唐山大地震》、《溫故1942》,這些“大片”雖然大了,嚴肅了,也顯得挺深刻了,但似乎并不太討喜,批評的聲音蓋過了贊美,尤其是馮導千辛萬苦、嘔心瀝血地拍出來的《1942》,在票房上完敗給那個一沒營養(yǎng)二沒深度、甚至從各方面來看都不如“馮氏喜劇”的《泰囧》,實在令馮小剛備感挫折,以至于以討好觀眾、滿足觀眾口味起家的馮導頗有些失態(tài)地批評起觀眾的淺薄來。
因此,不難推測, 這一回接手春晚成為總導演,對馮導來說,是挫折后的又一次“突圍”,是禍是福,現在下定論也許為時尚早,但輿論并不看好。馮導自己是怎么想的,尚不得而知,他只是通過媒體簡單透露了馮氏春晚的調子:真誠、溫暖、振奮、好玩??吹竭@八個字,我心頭一沉,八個字四個詞兒,哪一個不是歷屆春晚的招牌?不真誠,倪萍大姐飆的眼淚難道是蒸餾水?不溫暖,“多虧黨的好政策給咱農民帶來了好日子”是白說的?不振奮,豈不是辜負了朱軍大哥倒計時的大嗓門?至于“好玩”,你看董卿和劉謙,玩得多嗨!還有本山大叔,“青山在,人未老”都玩了十好幾年了!看來只有最后一個“好玩”,是早期馮小剛的獨門絕活,回過頭來看他早年拍的《甲方乙方》、《大腕》、《手機》,真是好玩得不得了!如果馮導真的能把四五個小時的一臺春晚弄成好玩的“馮氏大喜劇”,那當然“不是小好,而是大好”!但是可能嗎?
馮小剛雖然算是影壇大腕,但他身上并沒有多少江湖氣,甚至少有其他大腕們的那種世故圓滑,從他在微博上的表現來看,能看出他的單純和率性,甚至還曾在網上為電影過不了審查這一關而表現出憋屈和抓狂。因此,擔心他蹚不了春晚這潭深水也并非杞人憂天。再看這個“大腕”班子的構成,馮小剛是總導演,趙本山是副總導演,他們倆喝點老酒恐怕能行,但就作品而言,他們能有多少共同語言?對了,還有“皇上”張國立任總策劃,這位也是腕兒大得嚇死人,這“三駕馬車”能不能勁往一處使、心往一塊兒想,也直接關系到馬年春晚的成敗。各位觀眾請注意,還有朗昆呢!這位春晚的資深總導演,在“三駕馬車”已成之時,又高調宣布加盟,和前邊幾位不同,朗昆是央視自家人,他加盟創(chuàng)作團隊,分個“政委”的角色,那是再合適也沒有了!
其實,所謂眾口難調,春晚是“全國人民的年夜飯”的屬性不可改變,這就決定了這一桌飯不能太咸,不能太淡,不能太酸,不能太辣,還要領導認可、百姓喜歡,做到現在這個樣子,春晚已經很成功了。你導演組要是不讓那幾位“老一輩無產階級藝術家”在春晚上露露臉,家里的老頭老太能答應嗎?
我不看好馮小剛執(zhí)導春晚,倒不是擔心春晚會被搞垮,反倒是擔心馮小剛被糟塌了。拍賀歲片的馮小剛,是獨一無二的,但這一回,獨一無二的馮小剛折騰進了獨一無二的春晚,馮小剛就注定無法獨一無二了,只能是“春晚導演之一”了。
馬志海
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