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沙塵暴再次橫掃包括北京在內的華北、西北、東北和華東各地,41個城市空氣污染指數大幅度超標,阿拉善也再次成為焦點。
作為一個與蒙古國相鄰的中國盟市,阿拉善一直以來都被學界定位為東亞、東北亞沙塵暴源頭之一。如今,它的荒漠化面積已高達93.15%。貫穿全盟的烏蘭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在6處形成握手之勢。三大沙漠連為一體的態(tài)勢,幾乎不可逆轉。
阿拉善已是內蒙古自治區(qū)乃至全國范圍內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較多的地區(qū)之一。雖然經過多方努力,阿拉善盟沙漠化擴展速度已由上世紀90年代的1000平方公里每年,減弱到目前的353平方公里每年,但這里仍然遭遇著資金不足、技術水平困境等問題。
大量的政府投入在很多人眼中猶如“精衛(wèi)填?!?,一些民間治沙組織也開始猶豫起來,懷疑是否有堅持的必要。
阿拉善治沙的整體困境在哪里?民間資本治沙規(guī)模較小,是否還有投入的必要?阿拉善未來治沙的方向在哪里?
帶著上述問題,《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中國治沙學會暨沙業(yè)學會理事、內蒙古農業(yè)大學生態(tài)環(huán)境學院院長助理左合君。
民:有人把阿拉善治沙比喻成“精衛(wèi)填?!?,這是否是阿拉善沒有進入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的原因?
左合君:阿拉善之所以沒能進入二期工程,并不是說它不需要治理。如果把阿拉善劃入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的范圍,那么,寧夏和甘肅的騰格里沙漠地區(qū)也應一并劃入。
民:這會引發(fā)什么問題?
左合君:比如把甘肅放進來,甘肅還有比騰格里沙漠環(huán)境更為嚴酷的地方,如敦煌的庫姆塔格沙漠。如果從應該治理的角度講,那涉及的地區(qū)就更多了。把這些地區(qū)都納入到京津治沙二期工程,就會弱化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重點。
其次,政府可能也會從財力上考慮這件事。攤子鋪得太大,資金可能承受不了。因此不能說阿拉善沒有進入京津治沙二期工程,它的治理就不重要,不能這么說。
民:區(qū)域治沙除依靠一些重大國家項目外,民間治沙行為是否獲得了相應的政策支持?
左合君:治沙主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生變化。2003年出臺的《關于加快林業(yè)發(fā)展的決定》,明確提出鼓勵民間力量投資生態(tài)建設,在政策上給予平等待遇。2001年頒布的“防沙治沙法”也明確鼓勵社會團體、企業(yè)、個人來參與治沙。如此一來,治沙的思維就改變了。慢慢地,很多治沙團體在治沙過程中找到了一些特色產業(yè),也逐漸有了一些經濟效益,參與治沙的社會團體和企業(yè)也隨之增多。
民:據《民生周刊》了解,很多民間治沙企業(yè)由于不能得到政策上的一些支持,導致資金鏈斷裂,最后迫不得已退出治沙。您了解的情況是怎樣的?
左合君:過去,民間企業(yè)在參與治沙的過程中遭遇了許多尷尬。比如說,他們通過銀行貸款來解決治沙資金,花了一大筆錢,但等到他們的項目及樹木成長起來可以賣錢的時候,卻被告知不能砍伐。《森林法》有規(guī)定,砍伐樹木必須經過政府批準,且有一定限額。超過可砍伐的額定數量,可能就不是縣級單位能擅自批準得了的,有的還需要到省級單位去批,甚至需要國家林業(yè)局批。現在隨著國家生態(tài)補償政策的實施,上述現象逐漸減少,歷史遺留的問題也在逐步解決。
目前,我們的治沙工程絕大多數還是以政府投資為主,政府依舊是治沙項目的主體,但也不能忽視民間治沙造林在我國生態(tài)建設中發(fā)揮的作用。
民:阿拉善治沙一直強調以保護為主,目前無論技術還是資金,都還集中在保護層面,這是否有益于阿拉善的全面治沙?
左合君:阿拉善盟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干旱少雨,沙漠和戈壁面積大,自然環(huán)境現狀決定了阿拉善防沙治沙的任務重、難度大,只能先易后難,逐步推進,因此不可能推行全面治理的政策。
沙漠和地球上的森林、草原、冰川一樣,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將沙漠變成綠洲是幾乎不可能的,所以也沒有必要進行全面治理,這個理念其實早就已經形成共識。
民:那么,阿拉善未來的治沙方向是什么?
左合君:阿拉善未來治沙的總體思路還應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yōu)先的原則。目前中國治沙都是這樣的思路,很少只提治沙,強調的都是防沙治沙。我國目前還是以內陸河流域、干涸的湖盆、城鎮(zhèn)和居民點、工礦企業(yè)周邊、綠洲為治理重點,如阿拉善的黑河治理、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等。
阿拉善的自然條件決定其不可能大面積種樹種草,還是應該以保護、預防、少破壞現有植被為主。比如,工程開發(fā)要少擾動,少破壞原始地貌和天然植被。東部地區(qū)的植被破壞了可以再種,一兩年就能生長起來,而阿拉善卻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與能力。
(實習生楊曦對此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