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傳播學鼻祖之一的美國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提出“誰傳播?傳播什么?通過什么傳播?向誰傳播?傳播效果如何?”被認為是概括了傳播學的全過程。我們從這五個“W”來分析傳媒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傳播學 主流媒體 社會責任
傳播學就是研究傳播的內(nèi)容、規(guī)律和特點的一門社會科學。傳播是信息的雙向流通過程。根據(jù)傳播學原理,傳播必須保證有暢通的信道才可以構成傳播。
“傳播總是先由某個信源發(fā)出某種信息,中間經(jīng)過某種信道的傳輸,而到達信宿”。①傳播包括人際傳播、大眾傳播、自身傳播和組織傳播四種類型,當今最主要的是利用報紙、刊物、圖書、廣播、電視、通訊社、互聯(lián)網(wǎng)等實體機構進行組織、策劃、制作后進行傳播的機構,也就是大眾傳播,又稱大眾傳媒,實體被稱為媒體。媒體是重要的傳播工具,在當今社會發(fā)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傳播學對于搞好我們的新聞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新聞學與傳播學的關系為:
1、傳播學比新聞學研究的范圍要廣。傳播學介于自然科學(主要是應用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或者二者兼有,但新聞學僅僅屬于社會科學門類中的一種。
2、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無論是廣播電視報刊,還是通訊業(yè),網(wǎng)絡的運用和發(fā)展,都是傳播學的應用和拓展,也為新聞學的發(fā)展提供了無限的動力和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3、傳播學發(fā)展起步較晚,但它的學術歸類對新聞學的發(fā)展具有極強的指導作用,其外延也要廣闊得多。如果說傳播學是一座房子,那么新聞學僅僅是期間的一扇窗子或門戶。
二、了解新聞學概念,有利于明晰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角色
“新聞是指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雹谶@句很簡單的話向我們表達了三個意思:
1、新聞必須新;2、必須是以客觀事實為基礎;3、報道是指對客觀事實的描述。
什么是 “描述”呢?
——事實本身不是新聞,只是新聞點或新聞源;
——采制新聞事件的人具有篩選的權利;
——從看到事實到發(fā)布新聞有一個加工制作的過程,這中間盡管質的東西沒有變,但已經(jīng)不是原樣了。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1、新聞描述會代表著新聞單位的傾向;2、反映執(zhí)政者的意圖。所以我們講新聞從客觀上是以事實為對象的,但從主觀上是代表集團利益、階層利益或國家和政黨利益的一種輿論工具。新聞是政黨或國家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一種??氐木癞a(chǎn)品,這也就決定了新聞媒體的生命力是以政治背景來決定的,這就是新聞的政治屬性。
媒體本身沒有階級性,但媒體有個屬性問題,誰辦它?為誰服務?這就是有了階級性。再看傳播學,傳播是用于人與人之間互相傳遞消息、反饋信息、思想及表達觀點的手段。傳播學沒有階級性,但人具有傾向性。這種傳播方式是一部分人用媒體同時向多人進行傳播的。西方傳播學鼻祖之一的美國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提出“誰傳播?傳播什么?通過什么傳播?向誰傳播?傳播效果如何?”③被認為是概括了傳播學的全過程。我們從這五個“W”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為什么新聞工具和輿論口徑要掌握和統(tǒng)一在政黨或政府的手中。
三、利用傳播提高新聞工作的輿論引導水平
在公眾反映基礎上的互傳活動,媒體是信道,沒有交流,信道就等于被封死,就不能構成傳播,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無效宣傳。所以媒體要揣摩受眾的口味與要求,要講求宣傳手段和技巧。優(yōu)秀的宣傳工作者是在潛移默化和富有感染力的狀態(tài)下影響別人的,傳播學以新聞學為研究基礎。搞不清傳播學的規(guī)律和特征,新聞學的發(fā)展就要受到制約,大眾媒體就不能很好地發(fā)揮社會作用,媒體的生命力就會萎縮,比如一位領導在做一場毫無特色的報告,受眾的情緒就不容易集中,不能引起聽眾的興趣和共鳴,達不到交流的效果,這種傳播就是無效傳播,傳播者所花費的氣力,也就成了無用之功。
如何認識新聞真實性問題。當前一些媒體十分認同一種報道觀點;“我說即我見”,認為記者看到什么就要述說什么,但是對客觀事實報道不是對生活事實的簡單描述。
真實性問題包括生活真實和事實真實兩個方面。社會生活的真實性與某一事件的真實性,二者之間的區(qū)別在于,一個是泛指事實存在的現(xiàn)象,一個是指具體事件的本身,單個的事實不是現(xiàn)象只是事件,因此在報道時不要把社會上單個的事件和社會現(xiàn)象或社會傾向混為一談。
四、新聞工作的重點是如何引導好社會輿論
有人說新聞是對事實的反映,就不應該控制和引導,因此十分熱衷于西方的新聞自由。這里,應先弄清楚什么是“輿論”。
所謂輿論,就是一定的社會集團或群體對社會上某些重要問題、重大事件所公開表露的帶有傾向性的意見和言論。輿論,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一種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會生產(chǎn)方式和交換方式的產(chǎn)物。它一經(jīng)形成與傳播就成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并觸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輿論有二種形態(tài):自在型、自為型。
自在型輿論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雛形,是公眾對社會問題的一種心態(tài)或口頭的反映,它既是生動的又是粗糙的,既是真實的又是模糊的,并帶有某種偏激與盲目性。自在型輿論若滔滔江河,引導得法十分有利,如放任自流便如決堤之河遺害無窮。
自為型輿論:輿論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具有多元化、多層次、多色彩的特點。新聞媒介不能無所不包地反映所有的輿論,只有擇其部分加以傳播。這個取舍的過程便是自為型輿論。
新聞媒介對輿論的取舍主要有兩個標準:
一個是新聞媒介與新聞從業(yè)人員自身的立場、觀點,它總是以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形形色色的輿論,在階級社會中,新聞媒介對輿論的選擇必然帶有階級性、黨派性、集團性,它不可能不偏不倚、公正平等地對待一切輿論。
第二個選擇標準是輿論本身所含有的新聞價值量,不是所有的輿論都包含價值。黑格爾指出:在群體輿論中,真理和謬誤直接混雜在一起,絕不能把一切輿論都看做是有用的東西。再講得通俗一點: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政黨都要抑制損害自身利益的輿論的傳播,無論是資產(chǎn)階級還是無產(chǎn)階級都絕不允許新聞媒介違背本階級的利益與意志,使輿論成脫韁的野馬。
五、應對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媒體應堅守良知和道德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些腐朽和沒落的東西在社會上泛起沉渣,這就要求我們的新聞工作者要區(qū)別整體與局部、一般和特殊、共性和個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分清主流與支流、現(xiàn)象與本質,積極弘揚改革開放的社會主旋律,注意發(fā)掘真、善、美并以此來抑制假丑惡的東西。千萬不能以挖掘社會陰暗面為樂。媒體應該在多元文化洪流中棄惡揚善,輿論搞亂了,社會動蕩了,小的危害是社會沒有了正義和良知,大的危害是引起社會劇烈動蕩。我們從利比亞、敘利亞的動蕩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國家首先是輿論的混亂,這也是西方國家插手別國事物的慣用伎倆。美國20世紀報業(yè)大王又稱為報業(yè)狂人的郝斯特就以誤導輿論出名,他的拿手好戲是制造假新聞,追求獨家轟動的效應,以增加報紙的發(fā)行量,其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追求高額商業(yè)利潤。我們追求的是社會效益,由此我們遵循的是社會主義新聞職業(yè)道德,這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新聞事業(yè)的本質區(qū)別。我們在引導社會輿論時要堅決做到:“報道熱點不增加熱度,報道難點不增加難度?!币耙磺杏欣诖缶?,一切有利于團結,一切有利于鼓勁,而不是添亂,不是泄氣?!?/p>
所以當今媒體盡管處于大發(fā)展的好時機,但商業(yè)化世俗化傾向比較明顯,對文化和社會風氣帶來了不良影響,這種影響使得整個社會和文化發(fā)展急功近利,表現(xiàn)在一些媒體上就是淺、俗、媚。這不是社會文化的主流,但影響社會文化的主流。媒體處于這樣的局面更應該擔負起道德的責任,肩負起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重擔?!?/p>
參考文獻
①③李彬:《傳播學引論》,新華出版社,1993:4、17、19
②陸定一:《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下卷),1999:187、188
(作者單位:固鎮(zhèn)縣廣播電視臺)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