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子白板、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等現(xiàn)代化教育媒體的廣泛應用,使數(shù)學課堂更加鮮活生動?,F(xiàn)代化教學媒體為實現(xiàn)有價值、有效果、有效率和有吸引力的優(yōu)質教學,提供了保障,教師運用恰當,更能伸張兒童課堂的“幸福感”,促進兒童成長成才。
關鍵詞:現(xiàn)代教育技術;幸福感;數(shù)學課堂;成長成才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一段重要經歷,讓課堂充盈幸福,這是教學的價值所在,也是教育的應有之義。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設備,以動態(tài)呈現(xiàn)的方式,動畫播放情境、數(shù)字魔盒、放大突出主題、語音描述問題等,展現(xiàn)一些生動形象、富有童趣的數(shù)學學習情境,開展學生、教師、文本、媒體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實現(xiàn)“情知互動、教學相長”。教師和學生在媒體的刺激與作用下,互相分享人類精神財富的過程,分享各自生活經驗和價值觀的過程。在分享中,教師與學生都能夠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和成長的幸福。
如何有效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讓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中享受“幸福感”,獲得全面的發(fā)展呢?現(xiàn)結合教學片段,加以剖析,共同探討實現(xiàn)“教學媒體”伸張兒童課堂幸福感的有效策略。
一、“現(xiàn)實的生活素材”與“多媒體視屏”結合,課堂富有吸引力
課堂本身的意義,就是生命的意義。每一個生命的成長都離不開課堂情境的熏陶與感染。運用多媒體手段,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又具開放性的生活情境,用多媒體課件加以再次展現(xiàn)。在課堂中,學生熟悉而鮮活的經歷會影響每一個學生個體的發(fā)展意義。
【教學片段】“乘法交換律”的教學片段。
(1)播放多媒體視頻,情境引入。出示情境(閏土小學一年級親子活動視頻),而后定格數(shù)學問題:閏土小學一(2)班參加親子燒烤活動,每組2位家長,每位家長門票5元,小朋友免票,共分成23個組。你能根據提供的數(shù)學信息,提出數(shù)學問題嗎?
生:每組家長要多少元門票?
生:一(2)班共有多少位家長參加親自燒烤活動?
生:所有家長共要門票多少元?
(2)出示多媒體投影,進行定律研究。我們先來研究,一(2)班同學參加親子燒烤活動,共分成23個組,每組2位家長,一共有多少家長參加?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匯報交流后,請同學們觀察這兩個算式:23×2=46,2×23=46. 然后,找出這兩個算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乘積相同,因數(shù)相同,都是乘法;不同點:因數(shù)的位置不同,因數(shù)變換了位置。
師:你能舉幾個有這種規(guī)律的數(shù)學算式嗎?學生例舉。整個過程中,學生非常有成就感。
【賞析】該片段中,何老師將比較抽象的“乘法運算定律”教學帶到了富有生活氣息,又有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感受鮮活的生命成長現(xiàn)實,有價值的“乘法交換律”的學習過程,便是一次幸福的旅程。何老師在教學設計之初,就已充分認識到學習材料的重要性,選擇的情境材料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并將學習材料設計成為可以供學生學習、探究的問題,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通過媒體的展示,盡管只是一個畫面情境,但能融合“乘法交換律與結合律”,巧妙引導、有效生成,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現(xiàn)有的主題情境”與“白板編輯”有效結合,課堂有互動與交流
【教學片斷】鄭老師教學一年級《9+幾》教學片段。
學生在自主觀察完例題主體圖后,老師進行提問。
師(出示情景圖)(圖略):同學們,你能從這幅圖畫中找到一些數(shù)學信息嗎?
生:有6個小朋友在跑步。(教師在屏幕上圈一圈,并寫上6)
生:有9個小朋友在踢毽子。(圈一圈,并寫上9)
生:還有3個同學在跳繩呢。(圈一圈,并寫上3)
師:同學們,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個用9加幾解決的問題嗎?
生:……
【賞析】小學一年級學生看到情境圖,不能一下子提取、分析數(shù)學信息,他們的分析能力需要漸進培養(yǎng)。案例中讓學生看圖提取信息,是一種值得提倡的訓練方式。然而,對于短時記憶見長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讓他們憑借記憶,根據這些數(shù)據提出用9加幾解決的數(shù)學問題是非常困難的?;趯μ釂柲芰ε囵B(yǎng)的教學目標的考慮,教師認為,當學生提取出數(shù)學信息后呈現(xiàn)這些信息非常必要!可是,如果用多媒體課件制作,教師無法預設它們出現(xiàn)的先后次序,制作起來也比較麻煩。
課堂中,鄭老師就使用了白板技術中“自由的編輯”功能,能在白板中書寫數(shù)據。這樣的應用,不僅使教師可以放心地讓學生找、說信息,更是對學生“勞動成果”的最大肯定,讓學生體會提取信息、提出問題的快樂與幸福。
三、“動手操作”與“實物投影展示”結合,課堂“有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直觀手段應當使學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質的東西上去。”兒童的概念學習要經歷具體——表象——抽象的過程,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直觀物體和抽象概念之間搭建橋梁,這個橋梁需要學生操作,個體經歷了,才會有體會,才會感悟到抽象的概念。
【教學片段】陳卓英老師教學《平均分》。
引出“平均分”概念后,研究“平均分”的方法(策略)。
(1)提出要求,動手操作。老師提問學生:用學具圓片來替代6個蘋果,你能動手分一分,每份分得同樣多嗎?這時,學生都動手,拿出教師為學生準備的信封,學生操作信封內的6個圓片。
(2)交流展示,理解方法。請一位學生上“實物展示臺”擺放,然后提問學生:你是怎樣來平均分的?生1:我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擺了3個。老師將學生的擺法寫在黑板上: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個。然后,教師請其他的幾位小朋友再說一說,而后問:還有其他分法嗎?請你說出自己的分法: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個。學生交流、完善。
(3)深入理解,再度展示。剛才,我們能將6個圓片平均分,而且得到了三種不同的平均分的方法,現(xiàn)在要分12個橘子,你打算怎么辦?生看看同桌的圓片后,一致回答:我們同桌合作來分,以圓片來代替橘子。于是,幾位學生上實物展示臺操作、匯報。
(4)利用表格,明晰方法。出示表格內容:先填寫,再分析這張表格(表略),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總個數(shù) 12 12 12 12 12
平均放幾盤 2 3 4 6 12
每盤放幾個
教師讓學生自己動口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找到了什么規(guī)律……
【賞析】傳統(tǒng)的數(shù)學課堂上,學生操作完了,只能采用板演的展示方法。實物投影的使用,為師生展示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只需將展示的物品往臺上一放,全班學生都能清晰地看到。這個片段中,陳老師由圓片替代實物(蘋果)的感知開始,通過觀察圖片、操作圓片、語言描述逐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通過兩次合作與操作,要求不同,目標一致,由扶到放,體現(xiàn)一定的開放性,尊重了孩子們的獨特思考。陳老師運用實物展示臺,動態(tài)展示,用巧妙、細致的引導配合形象規(guī)范的操作,讓學生逐步地向越來越復雜的概括過渡,讓學生理解了“用乘法口訣來思考平均分”的方法,促進了抽象思維的發(fā)展,很有效率。整個過程水到渠成,可謂是數(shù)學操作、學習快樂,交流展示幸福!
四、“習題訓練”與“人機對話”,課堂訓練“有趣味”
新課改理念提倡學生通過親歷活動,從中學習知識的數(shù)學學習方式。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課件制作中設計一些小練習、小游戲,讓學生運用白板技術與電腦互動,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快課堂節(jié)奏,提高教學效率。
鄭維榮老師在教學《9+幾》的練習環(huán)節(jié)時, 借助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了形式多樣、題材豐富的習題。學生在連一連、算一算、拖一拖中體會計算正確的愉悅,更為能通過快速計算順利戰(zhàn)勝海盜而自豪。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思考題。教學中,鄭老師讓學生上臺連一連、拖一拖,在體驗成功的喜悅的同時,收獲了對9加幾計算的熟練度,這不失為一種有趣、有效的教學方式。平時的數(shù)學學習中,若能讓學生能親身經歷游戲過程,那對學生來說別提有多高興了。因此,多媒體的介入可以很好地彌補小學數(shù)學課堂練習形式之不足,它或生活情境呈現(xiàn),或游戲方式組織,或歌舞表演應用。如此種種,為數(shù)學思維訓練穿上“華麗的外套”,讓學生愛不釋手,玩中學。
五、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我認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使他們的心靈由于勞動的幸福而充滿快樂?!弊寣W生在課堂中享受學習的幸福,體驗課堂生活的幸福,是貫徹以人為本,尤其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集中體現(xiàn)。
巧妙運用多媒體設備,伸張孩子在課堂中的幸福,教師首先要注意喚醒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教學媒體也是人類智慧的延伸,可將教學媒體貫穿于數(shù)學學習之中,但不能讓媒體牽著學生走,脫離學生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其次,要注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與年齡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發(fā)展水平,從實際發(fā)展狀況和現(xiàn)有水平出發(f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最后,要注意媒體信息的教育性和適切度,適合學生的、有利于發(fā)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課堂中師生平等對話、有效互動、交流合作,更要巧妙應用媒體,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實現(xiàn)有價值、有效果、有效率和有吸引力的優(yōu)質教學,讓課堂教學充滿幸福感,促進兒童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