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鍋鏟難免碰鍋沿。孩子之間發(fā)生糾紛在所難免。以新的課程觀來看學生之間的糾紛,我們發(fā)現(xiàn),糾紛也是一種課程資源。
從教育的角度來說,學生之間發(fā)生糾紛,除了因?qū)η闆r了解不全面而產(chǎn)生誤會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生在是非判斷上遇到了問題。這是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進行知、情、意、行教育的良機。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說,學生之間的糾紛,多以口角為主要的呈現(xiàn)形式,通過語言交際來解決。這就為語文知識、技能的應(yīng)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李吉林老師所創(chuàng)的“情境教學法”,因為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生活感受,所以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創(chuàng)設(shè)真實的情境,是情境教學成功的關(guān)鍵。其實,最真實的情境就是生活本身。走向生活的語文教學,是最高境界的情境教學。
建構(gòu)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進行意義自主建構(gòu)的過程。發(fā)生糾紛之后,學生或委屈,或后悔,或緊張……此時,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緒激動,表達的欲望相當強。學生正處于“憤”和“悱”的狀態(tài),這是對他們進行“啟”和“發(fā)”的最好時機。
基于以上分析,學生之間發(fā)生糾紛之后,我總是設(shè)法把問題拋給學生,并進行適當?shù)狞c撥,讓學生自我教育,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明曉事理,提高語文能力。
一、書面反映情況
要想妥善地解決糾紛,就要先了解情況。老師們的一般做法是讓當事學生和旁觀學生進行口頭陳述。這時學生反映的情況與事實往往有出入。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兒童和承認兒童是活的,首先要能揣摩兒童的心理?!睆闹饔^上來講,當事學生有可能出于自我保護,而把有利于自己的事實夸大,把不利于自己的事實縮小甚至掩蓋;從客觀上來講,陳述者可能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不全,而片面地反映情況,或者受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陳述時詞不達意。
當事者陳述不清,當然無助于問題的解決。知情者的陳述往往也因與事實有出入,被當事人誤解為告狀、偏袒,從而產(chǎn)生新的矛盾。
學生之間發(fā)生糾紛后,我是這樣做的:先讓當事人和知情人用書面的形式反映情況,再讓當事人和知情人互閱所寫的內(nèi)容,互相質(zhì)疑,互相啟發(fā)、補充,使教師和其他學生對事情的本來面目都有一個全面客觀的了解,為解決問題做好充分的準備。
這一做法,對當事人來說,有點像傳統(tǒng)的寫檢討,但它們的實質(zhì)并不相同。寫檢討側(cè)重于讓學生意識到錯誤的嚴重性,帶有強烈的貶斥意識,易激起學生的抵觸情緒。寫情況說明則側(cè)重于澄清事實,教師不帶有明顯的褒貶傾向,學生容易接受,讓知情的學生一起寫,更能體現(xiàn)這一做法中性的一面。這樣做,學生的語文學習因素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1.寫作文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作文的總要求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jù)日常生活的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贝志€條地分,小學生的習作不外乎寫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兩類。在處理糾紛的過程中,無論是當事人還是知情人,都完成了一篇寫實習作。這樣的習作,成功因素有三個:(1)材料鮮活。由于事情剛發(fā)生,并在一定范圍內(nèi)產(chǎn)生了影響,習作者很容易把握事情的大概。鮮活的材料,為寫好紀實作文提供了條件。(2)時間寬裕。寫比說更能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去回顧事情的過程。通過書面形式陳述事情的來龍去脈,學生有機會在老師、同學的幫助下,反復斟酌詞句,力求表達得清楚、準確。(3)動機增強。習作者在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教師的啟發(fā)下,他們都知道自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發(fā)揮自己的作用,所以,寫作態(tài)度是積極的、嚴肅的。學生知道自己所寫的內(nèi)容將被老師、同學閱讀,所以能努力地說真話,抒真情。為了使自己的敘述更客觀,學生主動向同學澄清一些細節(jié)。這樣趁熱打鐵地記事,容易記得具體,記得生動。
2.改作文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修改習作的要求是“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要求學生互閱所寫內(nèi)容,學生很容易理解其必要性,體會到此時的工作是真的,是有用的。為了把事情搞明白,學生對事實的看重,對語句的敏感,令教師驚喜。這時的交流既是老師要求的,也是學生所需要的。
二、學生自主調(diào)解
調(diào)解學生的糾紛,如果只對當事的學生講一番道理,或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認識,學生難以深入地、主動地探尋事情的本質(zhì)。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比較膚淺,教育效果當然不會好。
我的做法:首先,成立學生調(diào)解小組,進行角色分工;然后,要求各人根據(jù)自己的角色收集各種資料,充分準備;最后,組織調(diào)解,讓當事人陳述,調(diào)解組進行討論,商量出處理辦法。
這樣一來,本來幾句話就可以處理完的一個教育環(huán)節(jié),變成了一個綜合實踐活動。這時,學生已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動、深入地探究事情的本質(zhì)(即當事人錯在何處,事件嚴重到什么程度,危害性怎樣,自己應(yīng)吸取哪些教訓等)。當事人走出了挨訓受罰的心理陰影,就會在輕松的氛圍中心情愉悅地進行自我教育。知情者也由旁觀者的角色轉(zhuǎn)變?yōu)樽灾鹘逃顒拥漠斒氯?,在幫助同學,體會助人之樂的同時,進行著自我教育。
這一環(huán)節(jié)也訓練了學生諸多語文能力:
1.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學生們?yōu)榱税缪莺米约旱慕巧饕M行了三方面的資料收集:一是事實資料,當事人與知情人的書面材料和有關(guān)的背景材料,如當事人以往的關(guān)系,當事人近來的生活、學習狀態(tài)等。二是有關(guān)的規(guī)章制度,如《未成年人保護法》《小學生守則》《學校的安全制度》《作息制度》等。三是調(diào)解常識,如怎樣勸告,怎樣反駁對方的言辭等。
為了收集到所需的資料,學生充分調(diào)動了一切學習資源,走訪學校管理部門,請教他人,聽取意見,摘抄文本。學生真正動了起來,在實踐中聽、說、讀、寫,學習鮮活的語文知識。一些平時只是掛在墻上或睡在紙上的枯燥的條文,由于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在學生的心目中也就變得具體可感,別具魅力了。
2.口語交際能力
要收集資料,學生就必須與別人打交道。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在禮貌用語的使用、詢問的技巧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在調(diào)解會上,學生之間言語來往,互相推敲著對方的語言。他們學習對方說話的技巧,尋找對方語言的漏洞,氣氛相當熱烈,有些地方雖然還顯得比較稚嫩,但學生做得投入,練得有效。
三、匯報活動心得
通過自主調(diào)解活動,參與活動的孩子收獲很大。為了鞏固和擴大教育效果,我讓孩子交流活動心得,或用照相機記下調(diào)解的畫面,或播放自己的采訪錄音、錄像資料,或把自己的發(fā)言稿打印后發(fā)給同學觀摩……矛盾化解了,班級更團結(jié)了,孩子們的語文水平也提高了,真是一舉多得。
教育無小事,小題有時也可以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