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項復雜、漫長、充滿艱難困苦的腦力勞動,尤其是語文學科的學習,它知識面廣,技能要求全面。那語文學習有捷徑可走嗎?當然有。那就要求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入持久地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規(guī)律,形成技能技巧,讓他們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請看以下幾則案例:
【案例一】
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負荊請罪》
師:同學們,齊讀課題。
師(指著課題):誰向誰負荊請罪?說一句完整的話。
生1: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師:還可以怎么說?
生2: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軍廉頗向上卿藺相如負荊請罪。
生3: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軍廉頗向遭其侮辱卻不與之計較的上卿藺相如負荊請罪。
師:瞧,這就是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同學們,這篇文章以事情作為題目,凡是以事情作題目的文章,我們都可以根據(jù)題目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我們可以給它起個名稱,叫:審題歸納法。這是歸納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之一。
【案例二】
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鄭成功》
師:請誰讀一讀課題?
師:這是一篇以人物作為題目的文章,那課文到底寫了有關(guān)鄭成功的什么事呢?請自由地朗讀課文。
(生自由朗讀)
師:再默讀課文,思考剛才的問題,請找出書中的一句話來回答。
(生默讀思考)
生: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臺灣。
師:這是課文的中心句,這篇講的就是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臺灣的史實。同學們,課文如果有中心句把它找出來,根據(jù)課文的中心句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這是歸納主要內(nèi)容的一種方法。這方法很簡單,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就叫:找中心句法。
【案例三】
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最后的姿勢》
師:請按時間順序,給這篇課文分段,理清文章的層次,并試著概括段意。
生1:第一自然段為第一段,講譚千秋老師和平常一樣,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生2:第二至七自然段為第二段,講譚千秋老師在地震來臨時,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感人經(jīng)過。
生3:第八至十自然段為第三段,講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生4:第11至12自然段為第四段,講人們對譚千秋老師深情歌頌。
師:文章第二段從正面刻畫了譚老師舍身救生的英雄形象;文章第三段通過三位人物的話語,從側(cè)面烘托譚老師的英雄壯舉。其中第二段是文章的重點段,我們可以根據(jù)重點段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誰來說一說?
生5:課文講了在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感人事跡。
師:說得不錯。今天我們根據(jù)課文的重點段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這是歸納主要內(nèi)容的一種方法,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可以叫:重點段落歸納法。
新課標指出:(5—6年級)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的確是的,作為高年級的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應能夠理清文章的層次,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以上三個案例,摘取了我教學中的幾個片段,對如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我有意識地進行了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走了捷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既扎實地掌握了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又提高了自身的概括能力及閱讀能力??梢?,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法指導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呂叔湘先生也說過:“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可以受用一輩子?!痹诰唧w進行學法指導時,教師要增強意識性,具體指導什么學法,則要因文而異(因教材不同特點而異),因需而異(根據(jù)不同的教學需求而異),因人而異(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知識基礎(chǔ)和認識能力而異)。同時,進行學法指導時,還要十分注意階段性、有序性和漸進性,既要有通盤打算,又要有近期目標,按低中高的年齡特征深入持久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樣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教”是為了學,教的唯一目的是促進學生“學”,教會學生“學”。因此,加強學法指導,是時代的需要,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是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現(xiàn)代人素質(zhì)的需要,因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
留下思考,帶走方法,讓我們將有效的學法指導進行到底吧!掌握了方法,我們就會覺得語文學習是十分有趣而快樂的事;掌握了方法,我們就會覺得任何難題都會迎刃而解;掌握了方法,我們就會像登上山巔的運動員發(fā)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我們就會感受到乘風破浪到達理想彼岸的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