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教材《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課文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具有抗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
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要想比較輕松地突破難點,實現語言“入境”,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顯得尤為重要?;趦和囊延姓J知,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我把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為:1.讀準生字詞,讀通課文長句,學用關聯(lián)詞。2.厘清課文形象之間的主要關系,了解主要內容。3.對樟樹的特點進行細致的品讀,充分了解樟樹的“品質”特征。這樣教學不僅可以有效突破難點,做好充分的閱讀準備,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期待。
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領兒童入“言語情境”、入“言說場境”的三個核心要素,即為對話、體驗、鑒賞。這一課時的教學,我依然本著對“小學語文課堂審美入境”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是對話教學的“入境”策略。
對話教學,以師生心理世界的開放為特征,以互動為方式,通過雙方的語言交融達到心靈交流。這樣教學師生雙方不僅從對話中獲得了知識,而且提升了精神。教學中的對話是在一定情境中講求效率的交談,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教材之間的真誠傾聽和訴說,是人格平等的心靈交匯,是情感撞擊、思維碰撞的靈性生長之地。
本課的對話主要就這樣幾個“談資”展開:第一個回,是在初讀課文后,對課題朗讀側重點的對話交流。通過這個話題,比較快捷、輕松地提煉出文章的主要形象,呈現出關系的平面圖:一個人,兩種樹。這既是第一課時的學習任務,同時也對第二課時兩者關系融合的學習做了暗示。第二個回合,是師生就對描寫樟樹的關鍵詞語意思展開對話。對詞語意思的交流對話、探討和賞析,則是對樟樹特點乃至“品質”的追尋。其中包括了對本課用詞造句重點的訓練,也就是對關聯(lián)詞用法的理解和造句。第三個回合,則是在課文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對話,談資為“我們如何讀進這篇文章的深處”。
關于這一點,在進行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時,我有兩個預案給自己選擇。一是,第一課時就有對宋慶齡的介紹,把人和樹具有的本質類似的關系呈現出來;第二就是今天呈現給大家的這個方案。之所以最后確定這樣教學,我的考慮是,與其我把一個學生并不熟悉的任務很突兀地介紹給學生,倒不如先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對樟樹品質有真切的認識;對文章呈現的文字符號表層意義有熟稔的閱讀感知。這樣,在深層含義呼之欲出的時候,再用一個話題激起兒童的閱讀期待。那么,一個課外自主閱讀和探究的作業(yè)就不僅僅是一個外加的作業(yè),而是學生在對未來的深層閱讀期待中主動地去接觸一個偉大的心靈。這個探究比我們一開始就把相關資料交給他們要有意義得多,第二課的難點突破就被打開了一個缺口。
判斷一種教學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學,關鍵取決于教育者的教育意向與教育過程互動的實質。真正的對話教學中的對話,發(fā)生在雙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發(fā)的討論中,發(fā)生在雙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應與相互碰撞中,發(fā)生在雙方認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對話教學是師生交往的、互動的、合作的教學,充滿著無窮的可能性,洋溢著生命勃發(fā)的色彩,富有無窮的魅力。這樣教學,教師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官,也不是一味地縱容和廉價的“贊賞”,更不是一味遷就而使學生一直處于稚化狀態(tài);而是能夠幫助學生進入學習場境,并能長久保持“入境”狀態(tài)的語文課堂,其中具有高質量的師生對話,飽含了教師的教育智慧和言語才能。
附:教學流程:
一、出示課題,初讀課文
1.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讀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課題中有一個生字:齡,讀好后鼻音。
2.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詞;讀順課文的長句子。
3.讀準確了嗎?讀通順了嗎?(開火車讀,正音)
出示詞語:
粗壯 稠密 保持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崇敬 瞻仰 紀念 繁衍后代 枝枯葉落
4.分自然段朗讀,糾正讀音和長句朗讀。
二、再讀課題,疏通課文主要內容
1.請同學們再讀課題,你覺得應該怎么讀?
A.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你突出了“樟樹”,為什么?
——是的,課文寫的就是兩棵樟樹。
B.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你突出了“宋慶齡”,為什么?
——不錯,課文寫的不是別的地方的樟樹,是宋慶齡主席這個特別的人故居的樟樹。
C.宋慶齡故居的樟樹
板書: 人 樹
課文涉及的就是一個人和一種樹。
三、品讀樟樹特點
1.那么這個人對這兩棵樹究竟有怎樣的感情呢?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課文,找出課文中相關的段落,并在主要的句子下畫上橫線。
2.找到了嗎?讀給大家聽。
板書:舍不得
3.一起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
4.宋慶齡主席為什么舍不得這兩棵樟樹呢?這兩棵樟樹到底有怎樣的迷人之處?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4、5兩自然段,從中找到答案。
5.出示課文第四小節(jié)內容。
樟樹不高,但是它的枝干粗壯,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稠密的樹葉綠得發(fā)亮。樟樹四季常青,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它們總是那么蓬蓬勃勃。
(1)誰愿意為大家朗讀第四自然段?
(2)從第四自然段的描寫中,你感受到樟樹的什么呢?(生命力旺盛)
(3)請同學們再自由地讀讀第四自然段,哪些詞語尤其讓你感受到一種旺盛的生命力?
生1:枝干粗壯
師:是的,它才一歲嗎?兩歲嗎?也許……(十歲、二十歲了)這么多年的歲月洗禮才長成“壯小伙”,這個詞的確能體現樟樹的生命力。
生2:四面八方
師:哦,這樟樹真是家族興旺,兒孫滿堂呢!
生3:稠密
師:看圖,葉片層層疊疊,陽光的縫隙都投不進來,真是勃發(fā)的生命力。
生4:綠得發(fā)亮
師:怎樣才是綠得發(fā)亮?哪些詞語可以表現出綠得發(fā)亮?(綠油油、青翠欲滴)
生5: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師:春天,它是那么蓬蓬勃勃。
夏天, 。
秋天, 。
冬天,它還是 。
這就是四季常青。
師:這是一個疊詞,知道疊詞有什么作用嗎?
……
師:酷暑嚴冬,樟樹會遇到哪些惡劣的挑戰(zhàn)?它怕了嗎?它枯萎了嗎?它衰敗了嗎?用上“無論……總是……”說一說。
舉例:無論是北風肆虐還是大雪覆蓋,它EWHxv+Uyo/fQBij2+NJq6RIP5mnEUDTF+6M36c26BaY=總是 。
無論 ,它總是 。
(4)這樣蓬勃的生命力讓我們的心里也充滿了力量和生機,誰能抓住關鍵詞并用充滿陽光的聲音讀好這段話?
(5)看來宋慶齡主席舍不得這兩棵樟樹的原因是 。
請一位同學從這一自然段中選擇一個最合適的詞寫到黑板上。(板書:四季常青)
6.品讀樟樹香氣永存的特點。
(1)宋慶齡主席舍不得這兩棵樟樹僅僅是因為樟樹四季常青嗎?樟樹還有什么迷人、可貴之處呢?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讀課文第5自然段,畫出直接寫樟樹的句子。
出示:而樟樹本身卻有一種香氣,而且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即使當它枝枯葉落的時候,當它已經作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不變。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天,蟲類就怕它一天。樟樹的可貴之處就在這里。
(2)讀出來了嗎?也用一個詞來概括。(香氣永存)
(3)說說哪些詞句告訴了你樟樹香氣永存的特點?
生1:而樟樹本身卻有一種香氣,而且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
師:對,直接說了“永久保持”??脊艑W家曾經從地下發(fā)掘出一段四千年前的樟木樹樁,出土后仍然香氣四溢。
生2:即使當它枝枯葉落的時候,當它已經作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不變。
師:家里放衣服的櫥柜,最佳的選擇是哪一種?為什么?
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天,蟲類就
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年,
只要這木質存在十年,
只要這木質存在百年、千年,
(4)我們一起來朗讀這段話,讀得教室里香氣四溢。
(5)老師也想讀,可以帶上我嗎?
(6)用上課文中的這些關聯(lián)詞,填空讀讀。
(7)會背的就一起背。
(8)第5自然段的前半部分寫的又是什么呢?自己讀一讀。
(9)誰來朗讀給大家聽聽?
(10)作者明明是要寫樟樹,為什么又要寫其他的樹呢?不是多此一舉嗎?
(11)請一、二組讀其他的樹,三、四組讀樟樹。三、四兩組會背的就不要看書。
(12)交換朗讀,對比體會。
四、由樹及人,引起閱讀期待
1.現在用上“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宋慶齡主席舍不得這兩棵樟樹的原因。
2.用上“是因為……”的句式說說宋慶齡主席舍不得這兩棵樟樹的原因。
3.用上“是因為……”和“不僅……而且……”兩組關聯(lián)詞說說宋慶齡主席舍不得這兩棵樟樹的原因。
4.學到這里,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兩棵樟樹的特點,那么對這篇文章的閱讀是不是就可以到此結束了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一想,這篇文章中還有沒有什么問題是值得我們繼續(xù)思考和品味的呢?把你想到的說給你的同桌聽聽。
學生匯報,教師在屏幕上打出孩子們提出的思考問題:
1.課文到底是寫人還是寫樹?
2.寫樹為什么要寫人呢?
五、布置作業(yè)
1.默寫生字詞,自主批改訂正。
2.親子語文活動:和家長一起搜集、整理、閱讀宋慶齡的生平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