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理念】
繪本,也叫圖畫書,它是由圖畫和文字共同來敘述故事的。一幅幅圖畫就像一顆顆珍珠,文字就像一根細細長長的線。沒有線,穿不成項鏈;沒有珍珠,項鏈也就不存在。因此,和文字書不一樣的是,圖畫是繪本的生命。繪本的畫面是可以讀的,那美麗的畫面和簡單的文字背后透著作者豐富的想象,故事也顯得意味深長。
閱讀的基礎是想象力,而能夠運用想象力來描繪出眼睛無法見到的故事,才算是真正會閱讀。圖畫書正是培養(yǎng)學生這種能力的最好媒介。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時,應把圖畫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通過閱讀圖畫,念出里面的文字和聲音,念出書中文字里沒有的感情,以及去感受隱藏在圖畫背后的東西。
【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復述故事。
2.指導學生能夠根據(jù)故事的情境展開豐富的想象,并練習說話。
3.能以真誠、勇敢的態(tài)度評價“大樹”和“男孩”。
4.通過閱讀交流,感受長輩無私、偉大的愛,并懂得回報。
【活動準備】
1.學生和家長一起精心閱讀此書,進行探討,并親子合作,制作一份《愛心樹》閱讀小報。主要內(nèi)容為:家長感言和學生感言。
2.教師準備詞卡及圖片,課前在黑板上畫好繪本封面上的“愛心樹”,在樹干上板書“愛心樹”三個字。
【活動過程】
一、競猜激趣
最近,我們看了一本圖畫書——《愛心樹》(出示圖畫書,生齊說書名)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故事。
首先,我有幾個問題要考考大家,有信心迎接挑戰(zhàn)嗎?
請聽題:
(1)這本書是誰寫的?貼詞卡:謝爾·希爾弗斯坦。
認一下“弗”:你見過這個字嗎?能想個好辦法記住它嗎?(是“費”“佛”的一半,或者“弓”加一撇、一豎)
(2)書中的畫兒是誰畫的?(也是謝爾·希爾弗斯坦)你對謝爾·希爾弗斯坦有哪些了解?(考考小朋友有沒有注意看書的扉頁中對作者的介紹)
(3)這本書的英文名字叫什么?是誰把這個故事翻譯成中文的呢?貼詞卡:傅惟慈。這三個字挺復雜的,你在哪里見過它們嗎?
慈,慈母的慈,引背《游子吟》,引導學生簡單了解這是一首感恩詩,是說母親的恩情,子女是無以為報的。
(4)這里的“Giving”,意思是“給予”,“Tree”就是“樹”,就是說這是一棵——“給予樹”。這棵“給予樹”其實是一棵什么樹?(蘋果樹)你怎么知道的?(樹上正掉下一個蘋果)教師在“愛心樹”下貼一個“蘋果”圖片。
誰正在樹下等蘋果吃呀?在樹下貼“小男孩”圖片。
(5)為什么把它翻譯成“愛心樹”呢?
根據(jù)學生回答,在蘋果圖片上板書“愛”。
二、梳理故事梗概
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這個故事,感受一下大樹是怎樣一次次為男孩奉獻的。
1.打開書,師引讀:從前,有一棵大樹,它——喜歡上一個男孩(指黑板上的圖),這個男孩每天都會跑到樹下,干什么?
根據(jù)學生回答,貼詞卡:采集樹葉、蕩秋千、吃蘋果、同大樹捉迷藏、在樹陰里睡覺。
師:男孩很愛這棵大樹,瞧(投影書中的插圖),他緊緊地摟著大樹,就像——“摟著親愛的媽媽”。他還在樹上畫了一顆愛心(教師在黑板上的愛心樹上畫 ■),男孩非常非常愛它(在愛心中板書“愛”) ,大樹也非?!鞓罚ò鍟翱鞓贰保?/p>
2.可是時光流逝,孩子逐漸長大,大樹常常感到孤寂,這是為什么呀?(因為孩子不常來看它)
3.后來男孩一共來看望了大樹幾次?(四次)
但每次來都是向大樹——要東西。
第一次回來看大樹時,小男孩已長成一個少年,(板書“少年”)他需要什么?大樹又是怎么幫他的呢?(貼詞卡:買好玩的東西,摘下蘋果賣錢)
小結:這一下,男孩快活了(在男孩旁板書“快活”),大樹很快樂。
第二次:過渡——很久很久,孩子沒有再來看望大樹,大樹好難過。后來有一天,男孩來了,他已長成一個青年,(板書“青年”)這次他需要什么?大樹可沒有房子,怎么辦呢?(貼詞卡——娶妻子生孩子,砍光樹枝蓋房)
小結:男孩快活了,大樹很快樂。
第三次:過渡——又有很長時間孩子沒來看望大樹,當他終于又回來的時候,男孩已步入中年(板書“中年”),他心情不好,這次他需要什么?(貼詞卡——造船遠行)
為了讓男孩快活,大樹叫男孩砍斷自己的樹干,用它做船,于是男孩“砍斷樹干”(貼詞卡),做了條船駛走了,大樹很快樂!
第四次,又過了很久,男孩又來了,他已成為一個老人(板書“老人” )。此時大樹什么也沒有了,只剩下一截老樹墩了,孩子還想要什么呢?(根據(jù)學生回答貼詞卡“好好休息”)
投影書中的一段話,教師誦讀:“那好吧,”大樹說,它盡量把身子挺高,“你看,我這個老樹墩正好讓你坐在上面休息,來吧,孩子,坐下吧,坐在我身上休息吧?!庇谑悄泻⒆跇涠丈希ㄙN詞卡),大樹很快樂!
三、討論和拓展
1.故事到這里結束了,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故事呢?為什么?
(這是個感人的故事、這是個讓人覺得溫暖的故事、這是個讓人傷心的故事……)
小結:大家思考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大家都看出來了,那就是大樹很愛那個男孩,無怨無悔為男孩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2.為什么大樹能為小男孩獻出一切而不要任何回報呢?(根據(jù)學生回答在蘋果圖上板書“愛”)
師(闡述):是的,只因為愛。只有愛才有這么偉大的力量!大樹愛男孩,他希望男孩快活,只要男孩快活,大樹就快樂。
3.但是 “當男孩砍下樹干坐船走了,大樹的心坎里卻有些……”(投影書中的這段話)有些怎么樣呢?你能補充一下省略號的內(nèi)容嗎?
小結:大樹一心只想著男孩,可它有沒有考慮過,沒有了樹枝,它就再也結不出又大又紅的蘋果了; 沒有了樹干,它就再也不可能伸向藍天了……它想過自己嗎?多么無私的和令人感動的愛呀!
4.那么男孩愛不愛這棵大樹呢?學生討論,各抒己見,并說出理由。
師(小結):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分析得也有根有據(jù)。老師也想發(fā)表一下自己的觀點,可以嗎?
我覺得呀,愛一個人不能只放在心里,要像這棵大樹一樣,獻出真心、拿出行動;要像《猜猜我有多愛你》中的小兔子那樣,想方設法表達自己的愛;而不能像這個男孩一樣只顧享受愛,卻從不考慮怎樣報答愛,傳遞愛,感謝愛。所以大樹有時才會感到孤寂、難過、憂傷……
5.當男孩變成一位老人,最終又回到大樹身邊時,他似乎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自私,看——(投影書中最后的插圖)老人久久地坐在樹墩上,似乎在思索著……他在想些什么呢?你能猜一猜嗎?
6.現(xiàn)在我來考驗一下小朋友們,如果你就是這個男孩,你長大了怎么對待這棵樹?
7.孩子們,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就像這棵愛心樹一樣,給你快樂,給你幸福,為你操勞。你覺得這愛心樹就像你身邊的誰?能說一兩件他們?yōu)槟銈冏龅淖屇愀袆拥氖聠??現(xiàn)在你特別想對他說什么?
8.小朋友們的爸爸媽媽在看了這本書后也有很多思考,他們和小朋友們一起制作了一份讀書小報,把它拿出來。
誰愿意到前面來把爸爸媽媽寫的話,讀給大家聽一聽。(投影展示)
【精彩家長感言】
(1)大樹太溺愛男孩,以至于到最后男孩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連大樹的樹干都砍了,卻連聲“謝謝”都沒有。當今社會,絕大多數(shù)孩子從呱呱落地開始就被愛包圍著,但孩子是否感受到了這些愛,是否懂得了什么是愛,是否知道為別人付出自己的愛?如果家長把孩子當成小皇帝、小公主一樣百依百順,就會讓孩子們認為大人這樣做是應該的,而不會理解這愛的崇高,更不懂得報答。我們也應該給孩子講講“烏鴉反哺”的故事。
(2)孩子,你要知道大樹的蘋果摘了,樹枝砍了,樹干鋸了,大樹的一生就在奉獻中結束了,小男孩也長成了大人。一路走來,大樹帶給小男孩的是無窮無盡的快樂,幫助小男孩度過了無數(shù)的難關。小男孩卻從未幫大樹做過任何一件事。大樹的精神猶如蠟燭。小朋友應該學習大樹的精神,像大樹那樣無私奉獻。同時,小朋友要學會感恩,感謝父母,感謝恩師,感謝所有關心、幫助自己的人,并為他們做自己能做的一切。
(3)孩子,父母的愛就像大海一樣深,像藍天一樣寬,每個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他們能為了孩子的幸福而奉獻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
孩子,你應該懂得什么是愛,你也要學會愛自己的父母,愛每一個人,希望你用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愛。
(4)大樹對男孩無怨無悔的愛,如天下父母一樣。但過分的溺愛,會產(chǎn)生依賴與無知。
誠然,愛是無私的,不圖回報的??稍谖覀兏冻鰫坌牡耐瑫r,也應該教育孩子學會感恩,學會知足,不能一味地索取。要懂得用同樣的方式去愛自己的父母、老師、同學,去愛周圍的一切。
古語“仁愛取天下”,愛的認識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老師的愛是一種大愛,大愛無邊。
感謝老師在孩子的心中埋下愛的種子。
(5)孩子,你覺得你的周圍有像這棵樹一樣的人嗎?愛你的爸爸媽媽像不像這棵大樹?關心你的老師像不像這棵樹?人的一生是在不斷索取中成長的,我們希望你在索取之后知道感激,不要把別人對你的奉獻視為理所當然,要懂得回報。同時也希望你能成長為一個充滿愛心,受人喜歡的小姑娘!
師(總結):小朋友們的家長一下子就看出了老師讓大家讀這本書的目的,老師就是想在大家心中播下一顆愛心的種子。希望小朋友們不要像這個男孩一樣不知滿足、不知感恩,希望我們生活中的每一棵愛心樹都能結出感恩果(在“愛心樹”上貼寫著“感恩”的蘋果),讓我們的愛心樹永遠不要孤寂、難過和憂傷。你們能做到嗎?
四、延伸
謝爾·希爾弗斯坦還有很多著作,如《失落的一角》《閣樓上的光》《人行道的盡頭》等,書中簡單樸實的插圖,淺顯的文字,淡淡的人生諷刺與生活哲學,不只吸引了很多兒童,還俘獲了大人們的心呢,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來看一看。
(責編 張亞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