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美國廚神茱莉亞·查爾德(Julia Child,1912—2004)名噪一時,中國香港著名美食家蔡瀾曾因其姓氏稱其為“朱兒童”。茱莉亞的一生頗為傳奇,作為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卻以制作頂尖的法國料理聞名于世。她出版過食譜,也主持過大量電視美食節(jié)目,許多餐廳主廚、家庭廚師、美食愛好者都將她奉為導師,甚至把她的菜譜視為至高無上的教科書、傳家寶。
茱莉亞于1912年出生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帕薩迪納,家境優(yōu)渥。父親是個作風保守的商人,經營著家族的地產生意,母親則是造紙廠的繼承人,性格熱情,喜歡社交,但是,與她的大多數(shù)女友一樣,她不會在廚房里花費太多時間。茱莉亞是家中三個孩子的老大,有一弟一妹。童年時代的茱莉亞熱愛體育運動,對網球、高爾夫和籃球頗有天分,而正是這些運動造就了她將近1.9米的傲人身高。1934年,茱莉亞進入史密斯學院,主修歷史專業(yè)。畢業(yè)后,她搬到了紐約,在一個廣告公司當打字員。1937年,茱莉亞返回加利福尼亞,任職于廣告公司并堅持為當?shù)孛襟w撰稿。
“二戰(zhàn)”期間,茱莉亞曾供職于美國戰(zhàn)略情報局,負責處理情報人員發(fā)回的實地報告和機密文檔。1944年夏天,茱莉亞被OSS(戰(zhàn)略服務處,CIA的前身)派往錫蘭(今斯里蘭卡),并在那里與她未來的丈夫保羅·查爾德相識。戰(zhàn)爭后期,她和保羅被派往中國昆明,一邊繼續(xù)談戀愛,一邊大啖鮮香美味的中國菜。保羅稱得上是個美食家,他在波士頓長大,母親是個頗有波西米亞味道的女子,曾在巴黎生活,燒得一手好菜。因此,在母親的熏陶下,集畫家、攝影師、詩人兼中級外交官等身份為一身的保羅熱愛醇酒美食,對諸如白酒貽貝、勃艮第紅酒燉牛肉、香橙鴨之類的菜肴如數(shù)家珍。提及烹飪,彼時的茱莉亞還是一名徹頭徹尾的門外漢,盡管自小就愛吃能吃,但源于優(yōu)越的家境,家中一直有好幾個廚師,所以她并沒有什么廚事經驗,也從未想過要在烹飪上有什么建樹。對她來說,這些菜名只是一堆難念又聽不懂的外國詞兒。
不得不說,與保羅的相識不僅成就了茱莉亞幸福美滿的婚姻,還開啟了她對美食和烹飪的探索之門。與保羅在美國舉行婚禮之前,茱莉亞為了迎接婚后的主婦生活,報名參加了洛杉磯烹飪學校的課程,并野心勃勃地給保羅做了第一頓飯:紅酒燉牛腦??上У氖牵垓v出來的成品慘不忍睹,味道也不怎么樣,就像保羅多年后在采訪中承認的那樣,“起先茱莉亞的手藝真的不算好”。保羅并未將此事放在心上,也“愿意忍受她糟糕的廚藝”,但是這次挫敗還是讓茱莉亞在內心深處跟自己較起了勁兒,學習烹飪的欲望變得更加強烈了?;楹蟮谝荒?,茱莉亞每晚都會參照《廚事之樂》或是《美食》雜志,嘗試做出不同的菜肴,盡管常常手忙腳亂,以失敗告終,卻從未想過放棄。
1948年冬天,保羅得到了在美國駐巴黎大使館工作的機會,負責美國新聞處的展覽部門,茱莉亞“像行李一樣”也跟著去了這片新鮮的土地。初到法國,茱莉亞異常興奮卻又緊張不已,因為她一直擔心自己這個“美國土老帽”會被精致的法國人看扁。不過,法國人的友好讓她很快融入了巴黎,還吃到了這輩子吃過的最好吃的食物。在巴黎安頓下來以后,茱莉亞開始全心全意地學習這個新家所在國家的語言和文化,并逐漸愛上了那些光鮮誘人的菜式和身懷絕技的大廚們。在法國的那些日子,是茱莉亞一生中最美妙的時光,那么多的賞心樂事讓人目不暇接。她經歷了感官的覺醒,也找到了事業(yè)和人生的方向。
為了學習烹飪,已經37歲的茱莉亞走進了法國藍帶廚藝學院的大門。該學院1895年創(chuàng)建于巴黎,是世界上第一所、也是現(xiàn)今發(fā)展規(guī)模最大的西餐料理與甜點烘焙職業(yè)培訓學校。藍帶勛章是西餐與西點專業(yè)的最高榮譽獎勵,而藍帶的教師多數(shù)都是藍帶勛章的獲得者。入學這一天,茱莉亞由于感冒正雙膝酸軟,還不停地流鼻涕,卻赫然發(fā)現(xiàn),原本計劃注冊的6周密集培訓變成了為期一年的課程。一年的學費要450美元,這在當時可不是兒戲。原來,密集課程是針對專業(yè)人士的提高班,而學校的老師堅持認為美國人根本不會做菜,茱莉亞的廚藝自然也不夠水準。無奈之下,茱莉亞只能從基礎開始系統(tǒng)學習。在藍帶學習期間,她師從一名快80歲的大廚,每一天都猶如置身天堂。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茱莉亞逐漸發(fā)現(xiàn)了藍帶學院在管理和教學上存在的一些不足,慢慢有了獨自發(fā)展烹飪事業(yè)的想法。
值得欣慰的是,這一年的學習經歷確實讓茱莉亞有了脫胎換骨的改變。原來的她一向滿足于輕飄飄的、開開心心的日子,除了丈夫和貓,很少在乎什么,現(xiàn)在卻已經幾乎離不開廚房了。盡管經常得到保羅的好評,但這時的茱莉亞離真正的美食高手還相差甚遠。在邀請朋友溫妮吃飯時,她沒有按食譜稱面粉,還用菊苣代替了菠菜,做出的佛羅倫薩蛋糕的味道相當嚇人。但是,茱莉亞的原則是:永遠不為自己做出的菜肴說抱歉,即使菜做得很差勁,也應該帶著微笑吃下去,然后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除卻丈夫的啟蒙和鼓勵,茱莉亞事業(yè)的成功還得益于她與朋友之間的通力合作?;趯γ朗澈团腼兊墓餐瑦酆?,茱莉亞結識了法國廚友西蒙娜和露伊瑟。西蒙娜自小被英國保姆帶大,說得一口優(yōu)雅得體的英文,熱愛美食,擅長烘焙和甜點,而露伊瑟則是“美國人心中完美的法國女郎”,嬌小、整潔、親切。彼時,兩人正在合寫一本向美國人介紹法國飲食的烹飪書。露伊瑟為此書貢獻了幾道菜,西蒙娜則從自己的經驗、母親的記事本、家里的廚子、餐館廚師等處積攢下了一百多道菜譜。但是,她們只是干巴巴地把食譜放在了一起,并沒有講明法國人對美食的態(tài)度和做菜的方式。朋友建議她們,“去找個瘋狂熱愛法國料理的美國人跟你們合作吧,這個人應該懂得法國菜,同時仍能以美國人的視角來看待、解釋法國料理?!憋@然,茱莉亞非常符合她們的期待。她欣然加入這個團隊,與西蒙娜和露伊瑟一起合辦了最后被命名為“三食客美食學校”的廚藝教室,致力于傳播法國傳統(tǒng)的烹飪技法。
直到1952年9月初,茱莉亞才第一次讀到了伙伴們未完成的手稿,既看出了無限的潛力,也發(fā)現(xiàn)了不少問題:語言不夠美國化,整體構思對美國家庭來說也并不合適。為了使這本食譜臻于完美,她決定把改寫變成重寫??墒牵瑧?zhàn)后政局的混亂導致了保羅的工作變動頻頻,夫妻二人先從巴黎搬至馬賽,又去往德國,但烹飪與寫作一直是茱莉亞的生活重心。直至1959年,《掌握法國菜的烹飪藝術》這本洋洋灑灑長達750頁的厚書才終于完稿。因為原本準備合作的出版社無法接受這樣一部“烹飪百科全書”,茱莉亞等人只好對初稿進行刪減,輾轉送至蘭登書屋旗下的Alfred A. Knopf出版社的女編輯朱迪絲·瓊斯手中。朱迪絲被該書的詳盡插圖和精確細節(jié)以及平易近人的風格深深折服,最終力排眾議于1961年出版了這本現(xiàn)今被奉為經典的大書,而茱莉亞也從此走上了“美國美食女王”之路。有趣的是,最初擬定的書名是《美國廚房里的法國菜》,但朱迪絲卻認為這個名字“一點也不吸引人,意思也不夠清晰”。為了征集書名,茱莉亞給親戚朋友提出了懸賞:從法國直接寄來的一大罐松露鵝肝,想來應該沒有人能抗拒得了這種令人垂涎三尺的誘惑吧。
為了宣傳自己的大作,茱莉亞參加了波士頓WGBH公共電視臺的讀書節(jié)目,并在鏡頭前親自示范法國料理的做法,結果大受好評,觀眾們紛紛要求“讓那個女人再上電視吧,我們還想看她做菜”。電視臺順水推舟,于1963年正式推出茱莉亞的“法國大廚”系列節(jié)目。茱莉亞魁梧的身材看似與廚房格格不入,實則相得益彰,加上她極具特色的嗓音和一驚一乍的說話方式,她主持的美食節(jié)目生動有趣,吸引了無數(shù)觀眾。但是,茱莉亞的烹飪教學過程并非總是完美的,也經常會出現(xiàn)一些令人窘迫的狀況??刹还茉鯓樱偸怯修k法隨機應變,甚至還不疾不徐地打趣,“反正你在廚房里,沒人看得見”。據說有一次,茱莉亞在節(jié)目中把火雞掉到了地上,她不僅沒有絲毫的慌亂,反而毫不介意地拾起來,洗凈,繼續(xù)做菜。是啊,在自家廚房里發(fā)生這種事時,大家也確實都是這樣的。
“法國大廚”系列節(jié)目一炮走紅,1966年的感恩節(jié),茱莉亞的頭像出現(xiàn)在了《時代》雜志的封面上,以“全民皆廚”為題的長文也大大促進了書籍的銷售,與此同時,茱莉亞也確定了推出《掌握法國菜的烹飪藝術》續(xù)集的計劃。在隨后的幾十年里,茱莉亞始終活躍在出版界和電視界,傳播對生活的理念和對烹飪的熱情。她陸續(xù)出版了十幾本食譜,參與的電視節(jié)目也是一個接著一個:20世紀70年代的“茱莉亞·查爾德和伙伴們”、80年代的“來茱莉亞家吃晚餐”、90年代的“茱莉亞·查爾德與雅克·拜平”。2000年,已近90高齡的茱莉亞仍然沒有淡出公眾視線——她怎么可能放棄烹飪帶來的樂趣呢?
唯一遺憾的是,在這么多年的合作之后,茱莉亞和西蒙娜卻漸行漸遠,最終分道揚鑣,不再參與對方的美食事業(yè)——茱莉亞投向電視烹飪教學和寫作,西蒙娜則選擇了回歸個人生活和烹飪教學。西蒙娜的個性比較自我,常常固執(zhí)己見,習慣指揮別人,卻不愿自己動手對食譜進行實踐檢驗。而且,西蒙娜不太注重細節(jié)問題,對食譜的處理大而化之,與茱莉亞的烹飪理念有著嚴重分歧。茱莉亞要求所有的細枝末節(jié)都盡善盡美,這一良好習慣使她撰寫的食譜詳細得無與倫比,附帶的許多她親身經歷過的窘狀也讓讀者借鑒起來倍感溫馨。
2004年,茱莉亞由于腎衰竭在熟睡中溘然長逝。在此之前,她一直在與亞歷克斯·普魯多姆合著她的自傳《我的法蘭西歲月》,詳細地記述了她這輩子最為珍愛的人和事:先生保羅,美麗的法蘭西,還有種種烹飪和美食的樂趣。茱莉亞把她終身熱愛的廚房稱作“這個家里我最愛也是最常用的房間”,她在這個房間烹出了屬于自己的快意人生。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茱莉亞的自信、淡定、從容、執(zhí)著和最后的成功,更可以感受到那種健康向上的力量。
2010年,好萊塢的常青樹梅麗爾·斯特里普憑借電影《朱莉與茱莉亞》又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影片講述了兩個女人的生活因為誘人的法式美食而變得徹底不同。朱莉年屆三十,從事的秘書工作乏善可陳,亟需新鮮的事物來打破單調沉悶的生活。她從母親那里意外得到了茱莉亞的食譜,開始了一項名為“朱莉與茱莉亞”的瘋狂美食計劃,并在365天內成功做出了書中的524道菜,使普通的廚房變成了神奇的創(chuàng)造之地。在這奇異有趣的烹飪過程中,她用澎湃的激情和頑強的毅力改變了平庸的生活,找到了被遺忘的生命的歡悅。電影還穿插了半個多世紀以前茱莉亞的故事,旅居法國、生活平凡,卻“吃”出了屬于自己的精彩事業(yè)和美味人生,而美食更讓朱莉和茱莉亞實現(xiàn)了味蕾的漫游、靈魂的對接以及正能量的傳遞。
也許,很多輝煌的事業(yè)只是起源于某個簡單的愛好,但是如何成就這個事業(yè)卻取決于一顆持之以恒的心。歸根結底,茱莉亞對烹飪的執(zhí)著又是源自于她對生活的持續(xù)熱愛和對家庭的無比真摯的情感。那么,生活在這個速食時代的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找回對廚房和食物的熱愛,在口腹之欲和日常生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