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很多人會出現疲乏、嗜睡、頻繁打呵欠等現象,人們通常稱之為“春困”。究其原因,則是因為春季氣溫適中,正常人的微細血管處于弛緩舒張狀態(tài),導致血液流動緩慢,流入大腦的血液就會相應減少,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興奮性減弱,甚至出現抑制狀況,就會有昏昏欲睡的表現。此時打幾個呵欠,可以通過深呼吸加大人體吸氧量,起到緩解疲勞的作用?!按豪А敝皇鞘侨梭w隨季節(jié)變化而進行的自我調節(jié),并不是疾病。
頻繁打呵欠,未必是春困
然而,一些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患者在春季也會頻繁出現打呵欠等類似“春困”的現象,這時可別認定是春困而掉以輕心,相反,這些人更而應提高警惕,即使自己猜測是春困,也應去醫(yī)院檢查,因為這很有可能是躲在“春困”背后的真兇——缺血性腦中風發(fā)病的前兆。
中風是中醫(yī)學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tǒng)稱,是由于腦血管變窄、血栓阻塞、血管破裂所引起。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發(fā)口角歪斜、說話吐字不清、半身不遂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疾病。由于本病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fā)率高以及并發(fā)癥多的特點,所以醫(yī)學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癥并列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腦中風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三高——血壓高、血糖高、有害血脂高。醫(yī)學研究證明,70%的中風由腦梗塞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則是腦梗塞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血脂異常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罪惡禍首。動脈粥樣硬化會使血管狹窄并引起腦部供血不足,而如果斑塊突然破裂形成血栓,就會導致大腦供血的血管管腔完全堵塞,該血管供應的腦組織缺血缺氧,輕者發(fā)生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重者發(fā)生大面積腦梗塞。
中風癥狀,不只有“春困”
臨床統(tǒng)計數據顯示,70%~80%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在發(fā)病前1周左右,會因大腦缺血、缺氧而頻繁出現打呵欠等類似“春困”現象。那么,怎樣區(qū)分“春困”與腦中風前兆呢?根據調查,腦中風患者在發(fā)病之前,除了會有類似“春困”的現象外,還會出現以下癥狀:
(1) 反復出現瞬間眩暈。突然自覺頭暈目眩,視物旋轉,且常伴有惡心嘔吐,心慌出汗等癥狀,幾秒鐘后便恢復常態(tài)。
(2) 單側肢體麻木。如一側肢體突然原因不明的麻木、站立不穩(wěn),走路往一邊偏、行動笨拙等。
(3) 眼睛突然發(fā)黑。單眼突然發(fā)黑,看不見東西,幾秒鐘或幾十秒鐘后便完全恢復正常,醫(yī)學上稱單眼一次性黑朦,是因為腦缺血引起視網膜缺血所致。
(4) 原因不明的跌跤。由于腦血管硬化,引起腦缺血,運動神經失靈,可產生共濟失調與平衡障礙,容易發(fā)生跌跤。
(5) 說話吐字不清。腦供血不足時,人體運動功能神經失靈,常見癥狀之一是突然說話不靈或吐字不清,甚至語無倫次等情況,以及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口齒不清或伸舌偏斜等。
注:中風分為出NW6TzOM2qUs4+hbJ8JW7JG76xjlJ6/9PvkthdaJG38g=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不同類型的中風用藥也不同,因此在診斷未明確時,不要輕易用藥。
及時施救
春季溫差變化大,是腦中風病的高發(fā)季節(jié)。老年人、高血壓患者及腦動脈硬化患者等腦中風的高發(fā)人群,若出現類似“春困”現象,并伴有上述癥狀時,應立即去醫(yī)院檢查,警惕有腦中風可能,以免導致意想不到的后果。中風患者搶救是否及時,處理是否得當,對遠期療效至關重要。在家中搶救中風患者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切忌慌亂緊張。應先讓患者平臥在床上,并盡快與醫(yī)院或急救中心聯系。
(2)掌握正確的搬運方法。首先,不要急于從地上把患者扶起,最好2~3人同時把患者平托到床上,頭部略抬高,以避免震動;其次,松開患者衣領,如有假牙取出假牙。如果患者出現嘔吐,應先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以免嘔吐物堵塞氣管;如果患者發(fā)生抽搐,可用筷子墊在上下牙之間,以防咬破舌頭;如果患者出現氣急,或咽喉部有痰鳴音,可將塑料管(或橡皮管)插到患者咽喉部,然后在塑料管的另一端用口吸出痰液。
(3)送醫(yī)院前盡量少移動患者。轉送患者時要用擔架抬,如果是抬患者上樓梯,應讓患者的頭部處于高位,腳部處于低位,這樣可以減少腦部充血。在送患者去醫(yī)院的途中,需用雙手托住患者頭部,以避免頭部震動。
(4)對昏迷較深、呼吸不規(guī)則的危重患者,可先請醫(yī)生到家里治療,待病情穩(wěn)定后再送往醫(yī)院。
(5)缺血性中風的患者大多數神志清醒,此時應讓患者靜臥,同時做一些肢體按摩,這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