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精靈,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個精靈,惆悵如初夏細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個精靈,它注定了永遠都在流浪。它就是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我真的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二胡開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當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細雨婆娑河邊芭蕉的時候;當多情的晚風撣拂臺門石橋,散漫的炊煙繚繞鄉(xiāng)野谷場的時候,二胡的流浪便開始了。當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個人,它的流浪被無端地濃縮聚集了,被無限地擴散放大了。那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個巫師,二胡遇上了他,從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們知道那流浪著的該是一種無奈;《病中吟》的曲調如淚水緩緩流出,我們知道那流浪著的分明是一種悲涼;《良宵》的節(jié)拍如思念濃濃籠罩,我們知道那流浪著的更是一種徹骨的滄桑。二胡流浪著一種悲苦和困頓、一種滄桑和無奈。
在我的故鄉(xiāng),四歲失明,自幼父母雙亡的孫文明,十二歲時便從故鄉(xiāng)的曹娥江邊出發(fā),漂泊江南,顛沛流離中,他的二胡聲響徹了大半個江南?!读鞑ㄇ贰ⅰ端姆角?、《人靜心安》,使他由一個民間流浪藝人,走上了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講授二胡的講臺。而流浪了一輩子的孫文明,最終還是積勞成疾客死于異鄉(xiāng)上海。從阿炳到孫文明,到江南市肆和鄉(xiāng)野里眾多生生滅滅的流浪的靈魂,都體現(xiàn)了一種忍耐和堅韌,一種奮進和抗爭。我傷感地承認,在江南的絲竹中,二胡也許最具有悲劇性格。
器樂是一個時代一種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種鮮活的姿態(tài),這種鮮活的姿態(tài)永遠都不能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