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釣魚島爭端在2012年廣受注目。日媒借釣魚島爭端鼓吹擴張軍隊、開發(fā)核武。西方媒體分歧大,對中國行為不解和持中的多、支持的少。今后我方可以攻心為上,提高針對性和報道技巧。
【關鍵詞】釣魚島 外媒 對外傳播
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日本的釣魚島爭端,引起英文外媒在2012年秋冬密集報道, 頗耐人尋味。安倍晉三重任日本首相,對釣魚島之爭增加變數,更發(fā)人深思。
一、日媒別有用心,其它外媒紛繁復雜
外媒對爭端的報道大致分三個階段。從2012年4月到8月,除日本媒體其它外媒偶有介紹;9月到10月,各外媒報道比較充分;11月到12月重點在巡邏艦機。其中日媒的英文報道量大面廣,世界各大媒體的報道充斥網上,內容或冷嘲、或忐忑,或泄憤、或挑唆,各不相同。
(一)日方借機擴張軍隊、宣揚核武
日方英文媒體除初期個別較能持中,都強調日本主權,說中方強硬挑釁并“入侵”有關海域和島嶼。除了突出日方損失,也報道中方行為對中方自己企業(yè)等帶來的損失。日媒對大陸示威過程中的暴力行為和我海監(jiān)船及軍艦、飛機的活動步步追蹤,對我國領導人的有關活動和講話高度關注。日方對美國官員、美軍的活動和美國參議院的釣魚島適用安保條款等大肆宣揚。
入冬,日媒更突出中方的“侵略性”。我海監(jiān)的常態(tài)化值守巡航在大選中被受益最多的自民黨和維新黨標榜為“越來越強硬的中國和中國威脅”(more assertive China and China threat)。日媒大量報道安倍借此呼吁改自衛(wèi)隊為“國防軍”、石原慎太郎借爭端散播“日本應擁有核武”對付中國“威脅”。安倍雖表示當選首相后將尋求改善中日關系,同時又強調美日軍事同盟并加強軍力,打兩手牌。
(二)通訊社發(fā)稿量大
日媒共同社發(fā)稿最多,9月19日一天發(fā)出10多篇從不同角度報道爭端的英文稿件,也曾連續(xù)35天報道我海監(jiān)船在釣魚島附近值航。其它海外英文媒體中,影響力首當其沖是各大西方通訊社。路透社與法新社相對美聯社比較客觀。美聯社大部分報道都暗藏殺機,多不利于中方。同樣是2012年8月19日對中國內地抗議日右翼登島的文章,路透社電頭用了世界公認的“East China Sea”,行文交待了雙方。美聯社電頭用了“Senkaku Islands, Japan”,實際標榜了日本對釣魚島的主權, 全文也以日方為主。但恰恰是美聯社這篇報道被至少幾十家英美澳紙媒網媒采用。①
(三)其它媒體參差不齊
美國紙媒中比較有影響的報紙對釣魚島爭端報道的立場、風格迥異。《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相對照顧日中兩國?!度A盛頓郵報》多充斥對中國的偏激,散布美聯社文章中暗喻和明示的傾日立場,論調多以我為“侵入”者、稱日方奮起“抵抗”,《今日美國》類似。美國有線電視新聞臺CNN和美國NBC網站有關文字稿件雖少偏激,但仍以日方為主。
相比之下,英國媒體對于中日及其它領土爭議的報道相對客觀,《每日電訊》、《衛(wèi)報》和《經濟學家》等雖對中國大陸有諸多不滿,但大多采用了變通的方式。澳洲紙媒等經常采用通訊社的稿件,立場飄忽。南亞、東南亞媒體多采用持中的立場。
(四)與我期望相差甚遠
外媒對我方觀點表達并不充分,相對持中的媒體尚能引用我官方觀點和學者評價,但多為只言片語。值得注意的是,對我國領導人的有關報道,外媒都引述我方媒體,特別是新華社英文通訊稿件和部分紙媒報道。習近平同志9月19日會見來訪美國防部長萊昂·帕內塔時的談話,眾多外媒剪輯轉引新華社英文稿,只日本英文媒體篇幅較為完整,且關注“鬧?。╢arce)”一詞。路透社轉引新華稿時,照樣突出了“farce”,被英國《衛(wèi)報》和英國廣播公司等采用。②
從內容看,外媒報道反映出的問題包括:
1、中方言行成了日本右翼奪權、擴張軍力的借口
石原4月提出“購島”,主要理由是中國威脅;9月份后,他借勢鼓吹修憲并以核武器武裝日本,以“抗衡中國”,獲得廣泛媒體關注。日媒開足馬力全線宣揚,大多只在文中提醒該論調會引起爭議。西方媒體批駁的不多,較為持中的《紐約時報》文章尚能指出該論調頗顯極端。
所有這些,把日本擁有核武器這一話題,從以前的政壇禁忌推到輿論前臺大肆張揚,為修憲擴軍鋪路。日本大選中,對華強硬被媒體演變成政治趨勢,安倍借中國海監(jiān)巡海、軍艦演練等為自身造勢并一舉登臺,下一步會使沖突加劇,使局面更復雜,以達到其軍事復國等目的。
2、美國牽制中日,縱日壓中
美聯社等美國主要媒體在對中日爭端的報道中經常為“中國威脅”搖旗吶喊,雖重復美國國務院的對島嶼主權“不持立場”的說法,卻在字里行間默認日方主權,突出美日軍事合作,力助日本駐美官員強拉美國撐日,變相推動美國參議院通過《美日安保條約》適用于釣魚島的附加條款;對我方的反對聲音往往輕描淡寫,甚至加上“共產黨政府”的質疑標簽。《簡氏防務周刊》等雜志突出解放軍新武器挑戰(zhàn)美國??樟α?,在中日對比時卻無視日本有大量的準預備役部隊、武器裝備更新頻繁、軍事工業(yè)基礎厚重、技術精密、核武準備充分等要素?!锻饨弧冯s志刊文“抗衡北京”,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則關注我二炮海防部署。
3、渲染中日可能起軍事沖突
從9月日本政府購島到12月中國海監(jiān)的??樟Ⅲw巡航,外媒在渲染可能有軍事沖突方面推波助瀾。英國《經濟學家》雜志2012年9月22-28日的封面畫為釣魚島海域,封面文章提問“中國和日本真的會因這些走向戰(zhàn)爭嗎?”,并用一只海龜進行黑色幽默式回答“悲哀啊,會的”。美聯社10月19日報:“活動海上肌肉,中國在與日本島嶼爭端中舉行海軍演習”?!度A爾街日報》網站10月28日登文,“中國島嶼爭端的危險數學”,細數中國動武的可能?!锻饨徽摺冯s志上撰文日中島嶼爭端是亞洲最具爆炸性的問題;12月13日海監(jiān)飛機加入立體巡航,美聯社評論“較為罕見”,CNN也注意到日本戰(zhàn)機出動攔截,點明“這是兩國圍繞這片島嶼的糾紛中首次有戰(zhàn)機參與其中”。印度Hindustan Times12月中載文關注軍委主席習近平命令解放軍加強“實戰(zhàn)”意識,以打贏局部戰(zhàn)爭。③
4、周邊憂慮中國大陸還會和平崛起
美日媒體大肆張揚中國大陸的軍事活動,質疑和平發(fā)展?!度A盛頓郵報》10月24日登文,“中國增加軍費開支讓鄰居不安”。CNN9月24日報“危險的水域:島嶼爭端幕后”,連示威游行中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暴力也被指為危險傾向。越南、菲律賓等則說要加強南海諸島的巡邏,并著手組建抗中聯盟。
二、除疑謀遠慎行,優(yōu)化外部環(huán)境
鑒于釣魚島爭端的常態(tài)化和長期性,我們需多做輿論準備,反制日美,為和平發(fā)展贏得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一)統(tǒng)籌安排
實際傳播過程中,可有的放矢,配合國際大事跟進、設置議題,確定階段重點,攻堅克難。
1、對日傳播
對日報道繼續(xù)強調針對性??煞治霾⒎瘩g日方所提的主權論據,諸如1920年中國駐長崎領事頒發(fā)給日方搭救中國漁民的“感謝狀”提及“八重山郡尖閣列島內和洋島(即釣魚島)”、1953年1月8日第4版《人民日報》登載的資料文章稱琉球群島“包括尖閣諸島”、1958年中國出版的《世界地圖集》中把“尖閣諸島”劃在沖繩范圍等等。同時繼續(xù)解釋我方對和平解決爭端、促進經濟交往的愿望。
對日宣傳最大的困難在于日本民意對中國大陸的惡化。安倍、石原等兇悍卻得勢,靠的是日本人對中國好感的消退及政治社會基礎的轉變。日本內閣總理府的一項“對中國的親近感”的民意調查顯示,1980年對中國有親近感的占78.6%,2010年僅占20.0%,今年降到18%。不管此調查可信度高低,它反映的趨勢說明中日邦交的困惑。日本民意不變,其政府會越來越右翼化,給地區(qū)制造更多麻煩。④
正因此,對日傳播應更立足長遠、注重實際。常態(tài)化對日報道中,可突出兩國的共同需求在于振興經濟,促進民生,和平穩(wěn)定;宣講海峽兩岸對日本發(fā)展的支持;介紹成為中國人民好朋友的新老日本名人;突出極右主義、軍國主義給日本帶來的危害,如石原如何為兒子鋪路,如何危害發(fā)展;強調日本擁有的核能力若不加控制會將日本帶向歧途;揭開日本媒體不斷掩蓋的事實真相;揭露美國如何利用日本卻做損害中日兩國的行徑等。
2、對日本以外地區(qū)
(1)解疑釋惑。打消外界顧慮可作為現時的重點。繼續(xù)多角度闡釋中國大陸的和平外交政策、策略和民眾對和平的呼聲,在軍事報道中突出大陸軍事力量的保家衛(wèi)國特征。強化全球化時代日本經濟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和大陸經濟的彈性。
(2)引導形象爭奪。在較長時間內,可揭露日本以中國威脅為借口、欺世盜名擴張軍力的兩面行徑,突出報道日本竊取賴占釣魚島、違反兩國協議和默契、挑戰(zhàn)國際正義,突出日本極右勢力實質上要復活日本法西斯和軍國主義、要用核武器武裝日本,構成對當今亞洲安定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真正威脅。策劃中,可根據國際會議、國際紀念日等重大日期和事件,側重日本對國際影響的話題,揭露日本的問題。
(3)抓住日本核武的把柄。石原等右翼明目張膽宣講日本應該擁有核武器,并說“一年內生產出核武器”沒問題,這是對《核不擴散條約》和戰(zhàn)后國際秩序的嚴重挑釁。我們要向世界明確應該壓制日本軍事擴張、堅決遏制日本對核武器的覬覦。要利用右翼發(fā)出聲音的時機,多方批駁,同時提醒西方特別是美國不要養(yǎng)虎為患。
(4)冷處理國內民族主義行為。九月份抗日示威中的暴力其實是很小的一部分,卻引起廣泛國際關注,日本新大使12月中還重提,這說明國際社會對我國內民族主義的情緒快速上升的警惕。而且,外媒報道現在越來越多引用國內中文媒體。我方今后對類似事件可以客觀處理,切忌增加熱度。
(二)提高報道技巧
1、處理好領導講話
有關國家領導講話份量是國際爭端的報道與普通外宣報道最大的不同之一,因為國家領導人是該國的代表,其措辭類似對世界的宣言。同時,我方有關領導人的報道是外媒的消息來源,需要精準、顯要、全面。
2、注意釣魚島的英文等外語名稱
目前大陸對外媒體英文趨同的是釣魚島泛指時用 “Diaoyu Islands”, 單指釣魚島本島用 “Diaoyu Island”。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英文,可用“Diaoyu Islands and their affiliated islets”。琉球群島的英文可采用“Liuchiu Islands”。
國際媒體中,如《華盛頓郵報》傾日的文章,會提及中方稱“釣魚”。日媒報道也能發(fā)現中方的稱謂,盡管只是幾個詞的插入語。這些看起來的表面文章,卻是新聞客觀性的顯著標記,我方行文堅持以我為主的同時,可以照顧日方名稱,英文如“called Senkakus in Japan”。
3、細化分眾
有關釣魚島的報道多起來后,內容屢屢重復,似乎難以避免,但容易讓受眾反胃。另一種現象是一鍋端,長篇大論,可惜受眾消化得少。因此,類似工業(yè)品中的小批量、多樣化、多層次的報道,應該收效更好。
4、重視網絡媒體
西方紙媒瘦身,向網絡媒體傾斜,電視廣播等也開辟新媒體資源,相比之下,恰恰是網媒對釣魚島的爭端保釣更全面充分;更需注意的是,新媒體對于吸引西方中青年更有效?!都~約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的博客曾主持有關釣魚島的辯論,影響積極。因此我方可在網絡平臺上加倍努力。
(三)開展、深化媒體外交
除了平面、立體報道,我方媒體人還可參與大外交。
改變日本和西方民眾的思維模式并扭轉、優(yōu)化輿論環(huán)境,是長期的任務,也可作為各種對外交往的戰(zhàn)略指導。在政府強化同國外媒體打交道能力的同時,全國記協和我各新聞單位與研究機構可增強與海外媒體的交往,特別是與日本、美國對我偏見多的主流媒體;也可以鼓勵我新聞從業(yè)人員在遵紀守法的前提下與外部來往,廣結友誼,借用外部聲音放大自己。
參考文獻
①Wang,E,,Associated Press.Jap-anese activists land,raise flags on disputed isle. The Washington Post. [EB/OL](2012-08-19)
②Wee,S.L.China's Xi says Japa-n's purchase of disputed isles a farce.[DB/OL]Reuters.(2012-09-19)
③Staff.Could China and Japan really go to war over these?[J].The Economist,2012,Vol.404 No.8803:11-12,http://www.hindustantimes.com/world-news/China-972474.aspx.[EB/OL]
④于青,《對中國有親近感的日本人僅2成》,《人民網》,[EB/OL].(2010-12-18),http://world.people.com.cn/GB/13519233.html
(作者單位:中國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