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畫前景看好
漆藝可謂中國最古老的藝術之一,但漆畫卻是一個年輕的畫種。與書畫、油畫、瓷板畫相比,同為平面藝術的漆畫最為“小眾”,價格最低,領軍人物的作品價格也不過4萬~5萬元/平方尺。不過,在2011年底的廣州藝博會上,融合藝術與科技的現(xiàn)代漆畫有躋身國際當代藝術市場的趨勢,海外市場上價格可達4萬~5萬美元/件。
目前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畫廊和拍賣機構已陸續(xù)加大對漆畫的推動力度,據(jù)業(yè)內(nèi)人士介紹,近兩年漆畫在拍賣市場上露臉的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以往十余年的總和,而作為中國漆畫“重鎮(zhèn)”的廣東市場,漆畫也逐漸受到藏家青睞。
有機構投資者認為,目前各界的關注力度還不夠,造成市場不溫不火,“現(xiàn)在的情況是,不少有實力的買家對它有預期,希望提前介入,只是因為拿捏不好時機而持幣觀望。”
莫言獲獎引發(fā)手稿收藏熱
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由莫言獲諾獎所引發(fā)的新一輪文學熱,或?qū)⑼瑫r推動作家手稿的收藏熱潮。
作家曾被稱作“爬格子的”,在格子紙上進行寫作,就像畫家在畫布上進行創(chuàng)作那樣。不過在電腦寫作時代,越來越多的作家改用計算機處理文字?!芭栏褡拥摹彼o幾,作家手稿越來越少。作家的手稿幾乎不可能作偽,一望便知真假,作偽的成本和作偽的難度,都大得難以想象。而且在真?zhèn)蔚蔫b定上也非常簡單,與真跡稍一對比,便可水落石出。于是,手稿收買的風險就會小得多。
收藏名家手稿,其實就是在收藏歷史、收藏文化。事實上,手稿收藏作為文化收藏的重要一項,早就得到很多有識之士的關注。劉半農(nóng)、張元濟、胡適、郁達夫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手稿在拍賣場頻頻以高價拍出,其中,以活躍于“五四”時期的民國文人手稿最受青睞,如魯迅、胡適、梁啟超、周作人等,他們的詩稿尺牘,乃至只字數(shù)語的便條,如今都已成了許多藏家和愛好者競相追捧的佳品,其拍賣價格也是水漲船高。比如在2010年嘉德秋季拍賣會上,周作人的創(chuàng)作手稿就曾以358.4萬元的天價成交。
宣紙成投資新寵
在藝術品收藏熱的大環(huán)境下,“文房四寶”之一的宣紙價格一路上漲,據(jù)統(tǒng)計,從2009年底起,宣紙已經(jīng)提價4次,每次的平均漲幅在20%以上。高端“老宣紙”,呈現(xiàn)出“紙比金貴”的現(xiàn)象。清末民初的老宣紙,四尺規(guī)格的,僅一張的價格就早已經(jīng)過萬。
宣紙被稱為“千年壽紙”,由于宣紙的存在,我國大量的古籍珍本、名家書畫才得以保存至今。一張宣紙可以保存800年至1000年,而且越老越適于書寫。目前業(yè)內(nèi)默認的期限是5年以上既可以稱之為“陳紙”。
宣紙價格連年上漲的原因,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一方面是主要原料價格的上漲所致。宣紙的原料主要是青檀樹皮和稻草纖維,制作宣紙對原材料十分考究,必須要二至三年的嫩枝條樹皮表皮,在植物休眠時候采摘,與收割的季節(jié)也有關系。另外,技藝工人的嚴重匱乏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隨著宣紙價格的上漲,老宣紙和具有特殊意義的紀念宣紙正在逐漸成為藏家的新寵。2012年,首屆“中國陳年老宣紙專場拍賣會”上,150余刀以“紅星牌”“紅旗牌”等為代表的陳年老宣紙共拍得265.7萬元,掀起了宣紙收藏新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