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春節(jié)習俗
除舊布新迎春忙
在河北民間,一進臘月(農歷十二月),特別是吃過臘八粥,就有年味兒了。真正進入過年實質性準備階段,是二十三日祭灶以后。俗話說是開始忙年,其主旨是除舊布新。民間歌謠說: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趕年集;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做黃酒;三十兒,燉肉包餃子。意思是忙年的七天中每天有活干,天天有重點。
掃房子,是春節(jié)前最徹底的衛(wèi)生除舊活動,充分體現(xiàn)了人們關注起居環(huán)境和自身清潔衛(wèi)生的美德良俗。
磨豆腐、蒸饅頭、殺豬、釀酒、燉肉、包餃子,是節(jié)前所有物質準備的概括。蒸,就是蒸春節(jié)期間吃的饅頭、上供用的花糕、棗山和面刺猬?!案狻迸c“高”諧音,蒸花糕有盼望年年步步升高的意思?!罢簟焙汀盃帯蓖簦哉暨€有蒸蒸日上的意思。在屋內門頭上擺放面刺猬,是讓它往家里馱金銀財寶。
趕年集是為了買鞭炮、煙花、糖茶、香燭、紙箔、年畫、吊簽兒、衣服鞋帽、柿餅核桃、花生水果、香煙酒類、干鮮蔬菜等年貨,是年前最集中的一次大采購。
除,將盡的意思。大年三十(小月二十九日)又稱除日,三十夜晚又稱除夕。除夕這天非常繁忙,主要是請神靈,貼春聯(lián)、吊簽兒、窗花、年畫,請家親,包除日餃子,挑水、掃院子、堆歲柴等。
除夕下午,河北農村有請家親的習俗,家中男人到祖墳上燒紙錢、放鞭炮,請家親回家和子孫一同過年?;丶液?,寫成黃紙牌位,供奉起來,初五日前,每天燒香上供。
春節(jié)之前,出遠門的人無論如何都要回家過年,而家人盼望出遠門者歸來的心情更為迫切。衡水市棗強縣有的村莊,年前幾天晚上有散路燈的習俗,即把紙包好的棉籽殼團兒蘸過棉籽油,晚間點燃后,從村里一個個一直擺放到村外路邊老遠,為晚間回家的人照路。
除夕夜舉家人圍爐守歲,或者共同包餃子??粗醒腚娨暸_春節(jié)晚會,對節(jié)目評頭品足,成為近二十多年來的一種新俗。
其樂融融過大年
除夕夜是辭舊迎新的“節(jié)點”。除夕夜一過十二點,城鄉(xiāng)就響起一陣熱烈的鞭炮聲。這是急待迎春納福的人們搶早迎新春的標志。更多的人家是次日早晨五六點,家庭主婦起床后,首先給各位神靈燒上香,燃亮蠟燭,然后煮好餃子,供到各個神靈位前;男人或男孩子便在院里放鞭炮。鞭炮也是一戶比一戶的長;同時點放二踢腳,圖個步步升高。
吃新春餃子前,晚輩向長輩拜年,表達感恩之情,長輩給幼小的兒孫輩壓歲錢,表示愛撫,舉家老小親情濃郁,其樂融融。天亮后,先家族內部,后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師生友好之間的拜年活動全面開始。初一這天要把本家族和街坊鄰居、朋友、同事、師長、同學家拜完。如今,電話、手機、短信拜年,電子郵件、QQ拜年成為新時尚。
舊時在唐山農村,初一早晨到村外喜神來的方向,一人手捧點燃的香火,向另一人展開的財神畫揖拜,求財神到自己家,回家后供奉起來,直到初五,每天燒香上供,求好財運。
中午各家吃一年一度的團圓飯,盡享家人團圓的溫馨和自家動手做的美食,充分感受過年的快樂。如今到飯店吃除夕年夜飯,或者初一中午團圓飯,逐步成為一種時尚。
河北省內少數(shù)民族的春節(jié)各具特色。承德一帶滿族人家除夕夜子時一過,全家人就團聚一起吃素餃子。初一整天不動刀,不倒土,說是動刀會破財。
張北縣蒙古族大年初一早晨,每家的孩子都要出門給周圍的老年人拜年。老年人拉起馬頭琴,請他們跳舞、喝奶茶。有的地方還組織賽馬,誰的馬跑得最快,就預示當年有好運氣。
冀東朝鮮族村落,大年初一姑娘不出門,小伙子出門給鄰居老人行禮拜年。老人則給以禮物,以示感謝和祝福。冀東朝鮮族的人們還喜歡在春節(jié)時舉行婚禮。
大名縣回族大年初二吃餃子。
正月初二(或初四)至初五串親戚,會友人(冀南一帶初三日已出嫁婦女回娘家上墳,當天其他人均不走親戚、串門);青年夫婦初六日給岳父母拜年。這是每年一次規(guī)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民間禮儀活動,為的是增強親情、友情,營造祥和、和諧氣氛。
春節(jié)期間河北各地有唱大戲的傳統(tǒng)。這村唱,那村唱,只要你愛看,整個正月都看戲。如今,春節(jié)旅游、家庭駕車自助游、出境游,成為人們過春節(jié)的新選擇、新方式,新享受。
正月初五,河北民間稱“破五”。這天太陽沒出來之前,農家孩子在糞堆上放炮,點二踢腳,原為崩窮神——破五。亦說是崩糞堆,把糞堆崩活,準備春耕生產;商家點鞭炮、開市,迎接元宵節(jié)前的銷售高潮。家人把春節(jié)期間積起的垃圾、爐灰倒出去;舊時有的窮家人到富家地里偷挖幾锨土,背到自己家里。這叫“扒窮灰,挎富土”。
歡天喜地鬧元宵
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十五是正節(jié)),河北各地歡天喜地鬧元宵,這個時段是民俗活動的集中期,主要有舞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跑花車、放煙火、逛燈會、猜燈謎,表演古老的儺戲、賽戲等,娛神娛人,把整個春節(jié)推向高潮,堪稱民間狂歡節(jié)。
河北的一些春節(jié)民俗儀式十分獨特,在華北乃至全國所獨有。如張家口蔚縣的拜燈山,當?shù)卮迕褚靡粋€個麻油碗擺成“天下太平”“五谷豐登”等字型,晚上點燃后祭拜,以祈求平安幸福。在河北省太行山東麓一帶,元宵節(jié)前后盛行走“九曲黃河燈陣”。在太行山區(qū)的井陘縣南張井村、峰峰礦區(qū)王看村有“架子火”的習俗,村民自制火藥和各種獨特造型的煙火,并有一定的儀式活動,是盛大的民間焰火晚會。在河北蔚縣、鹿泉市、磁縣,元宵節(jié)時用土鐵爐化開鐵水,晚間將鐵水向冰冷的寨墻上摔打,名曰打樹花,火光四濺,十分壯觀,驚險刺激。此外,元宵節(jié)前后,在井陘縣、南和縣等地還有場面宏大的“抬皇(黃)杠”習俗?!案堋睘楣糯囊环N運輸工具,其組成的隊伍稱綱隊,一盤杠由杠桿、杠箱、杠架、杠箱環(huán)、頂旗、杠鈴等6部分組成,杠桿橫跨杠箱,起抬運作用。一盤杠的重量一般在五十公斤左右,每十二盤杠為一杠。參演時,或三十盤、或五十盤,沒有定數(shù),越多越好,深受人們喜愛。
過元宵節(jié)時,冀南、張家口一帶都有吃黍面粘食的習俗。并且用黍米面蒸粘燈兒,點燃后擺放在神位前及屋內、院落各處,讓燈光驅除黑暗,把各處都照亮。同時還用粘燈兒占卜當年雨水、年景,用粘燈求子,祈盼登科及第等。
十六日早晨(有的地方是晚上),河北民間有烤百病的習俗,村民各自湊來柴薪,在村街口點上大火;產煤區(qū)的人們提前在自家門前盤上爐火,元宵節(jié)時大人烤火,孩子吃烤過的饅頭、麻糖,說是吃了一年不生病??玖T火,轉村繞城墻散步,說是一年不腿疼。
冀東滿族婦女則有走百病的習俗。當?shù)貍髡f,正月十六日子時是災病離開世間的時候,期間婦女到村外或鄰居家走一走,過了子時才回家,能躲過災病。
正月十六日晚上,家中主婦在天地臺和家親牌位前燒過香紙后,把天地神像、家親牌位燒掉,把他們送走,禱告他們保佑世人和子孫,等到大年除夕再請他們回來享受供奉。至此,整個春節(jié)、元宵節(jié)正式結束。
農歷二月初二,又被稱為“龍?zhí)ь^”,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在河北民間頗有影響。節(jié)日儀式與“龍”有關是這個節(jié)日的基本特征。石家莊市趙縣范莊村每年二月二舉辦的龍牌會,更是將龍的信仰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這里,人們將用木頭刻成的龍牌作為“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龍之神位”加以崇拜,其規(guī)模之大,儀式之嚴謹,在“二月二”節(jié)俗中,是一種十分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龍牌會是以崇龍為核心,以廣泛吸收釋、道、儒各教派的信仰為基本特征的獨特的祭祀活動。龍牌會活動敬奉勾龍,可以看做是春節(jié)和元宵節(jié)的延續(xù)。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