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民新聞的表現形式為網站、播客、維客等,主要特征為人人都是記者的傳播理念和情感交流的“補償式”傳播模式。通過對公民新聞的表現形式進行詳細分析,以期更好地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
關鍵詞:公民新聞;表現形式;特征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3)03-0255-02
一、引言
公民新聞(citizen jounalism)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伴隨著今天web2.0時代的到來而興盛。特別是在今天以個人作為信息中心的博客等自媒體日趨普及化的媒體環(huán)境下,公民新聞更是異軍突起,成為新聞傳播業(yè)界一支強大的新生力量。在英文維基百科的詞條里,公民新聞是指公民在搜集、報道、分析和散布新聞信息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種參與旨在提供獨立、可靠、準確的新聞文本及數據。公民新聞也稱參與式新聞、開放式新聞、草根新聞。公民新聞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新聞自由理論和民主參與理論。公民新聞包括博客、維客、播客等多種網絡媒體形式。公民新聞主要借助了強大的技術的推動,數碼相機、攝像手機、DV等新聞采集工具的普及以及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使普通公眾可以脫離大眾媒體的操控,主動地、自發(fā)地運用新媒體技術報道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
二、公民新聞的主要載體
網絡是公民新聞實踐的主陣地。從早期的“德拉吉報道”一類鳳毛麟角的個人實踐,發(fā)展到今天誕生了數以萬計的“公民新聞”網站。美國的一個鼓勵普通人發(fā)布新聞的“Now Public”網,正在成為世界最有影響的通訊社之一;從2000年開始起步,倡導“每個公民都是記者”的韓國網站Oh my News.com被認為是公民新聞網站中做得最成功的典范。公民新聞的概念在2000年后傳人中國。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借助網絡平臺發(fā)表自己的見聞,BBS、博客、播客、移動互聯網、即時聊天工具等成為其主要載體,這些內容已成為公民新聞的最主要的來源。
1 網站
2003年3月,前美聯社和紐約日報記者克里斯·奧布瑞頓,在他個人網站“回到伊拉克”,向對伊拉克戰(zhàn)爭感興趣的網民出售獨家新聞報道。在新聞媒體派出的記者大多受到軍方和政府控制的時候,克里斯·奧布瑞頓是唯一沒有經過國家許可、獨立進行戰(zhàn)爭報道的記者。在他的伊拉克戰(zhàn)爭報道發(fā)布期間,網站用戶發(fā)展到了23 000人。世界第一家成功的公民新聞網站。Ohmy News,創(chuàng)始人兼CEO吳連鎬提出“每個公民都是記者”口號。最初Oh my News上公民記者只有幾百人,但是現在已經擁有來自80多個國家38 000多名“草記”,并發(fā)展成為一個多語種的國際性網站。在Oh my News之后,涌現了很多公民新聞網站。同時許多主流媒體也開設公民新聞欄目,像CNN、MSNBC、衛(wèi)報等。
2 博客
博客技術第一次給了普通公民寫作、編輯和發(fā)表新聞的機會,并且可以得到眾多讀者和回應。博客揭露一條新聞后,成千上萬的評論者你一言我一語進行補充,使更多的新聞線索發(fā)掘出來,事情真相逐漸浮出水面,傳達給更多受眾。2004年9月8日,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0分鐘”節(jié)目播出美國總統(tǒng)布什捏造服役記錄的報道,次日即遭到博客的強力質疑,引起了美國社會對這一報道真實性的關注,最后迫使威震世界二十多年的主播丹·拉瑟道歉、黯然退休。在中國,2004年11月7日,“24小時博客在線”發(fā)布王府井驚現殺人一幕的目擊報道引起博客世界的廣泛關注。
3 維客
維客的原名為WIKI,簡單來說,它是一種多人協(xié)作的寫作工具。在維客的頁面上,每個人都可以瀏覽、創(chuàng)建、更改文本,系統(tǒng)可以對不同版本內容進行有效控制管理,所有的修改記錄都被保存下來,不但可事后查驗,也能追蹤、回復至本來面目。維客技術打破了網絡上某些人壟斷信息發(fā)布、更新與維護工作的局面,進一步體現了信息自由共享的思想。同時,它也為個人的信息與知識更新提供了一種方便的途徑。與博客相比,維客更強調多人協(xié)作,普通公民的廣泛參與促進新信息的流動,這使維客也具有公民新聞的特性。
三、公民新聞的特征
1 “人人都是記者”的傳播理念
公民新聞強調“人人都是記者”,允許每個人隨時隨地注冊來發(fā)布新聞。公民新聞的基本精神就是“每個公民都是記者”。如Oh my News創(chuàng)辦的理念就是“人人皆記者”,無論家庭主婦、上班族或者小學生等,皆可成為記者,報道各地事件和議題,發(fā)表個人評論和意見;Now Public自稱是“供大家分享的新聞網絡”,鼓勵普通人把自己所撰寫的新聞放在網上供人閱讀,允許任何擁有數碼相機或可拍照手機的公眾,把新聞照片或新聞錄像片段上傳到網上,然后通過互聯網向全世界發(fā)布消息。信息的發(fā)布往即為事件的親歷者,在任何一個公開的場合,任何信息都可能被潛在的“草根記者”傳播,一改過去新聞記者們通過熱線爆料獲取信息的傳統(tǒng)做法,而是公民記者時刻在現場,使得新聞能更迅速地被共享。
2 情感主流的“補償式”傳播模式
公民新聞主張以平民百姓為新聞來源,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并由他們決定時下的報道熱點,因為住在同一地區(qū)的老百姓比市政官員和專家更了解該地區(qū)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使得新聞傳播者和受者及后續(xù)的響應者之間更易建立起一種交流的紐帶。
3 體現了公民積極的主動參與性
當受眾取得完全主動性,不再完全任憑主流媒體宰制的時候,也意味著反擊力的增強。Oh my News的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即是因為民眾認識到韓國媒體既沒有確實扮演、監(jiān)督政府的角色,亦未提供符合公共利益的資訊,無法讓人民獲得正確且多元的資訊。例如,2002年南韓發(fā)生重大爭議事件,兩名韓國女學生遭美國軍卡車撞死,美軍卻釋放了撞死人的美國大兵,但是韓國主流媒體傾向忽略報道此事件。因此,Oh my News的存在就是集合眾人的力量來塒抗集權的當代媒體。而在日本曾興盛一時的公民新聞網站JANJAN也是在與高度商業(yè)化的傳統(tǒng)媒體的對抗中應運而生的。其成立的背景即是日本媒體和企業(yè)之間未保持適當距離,如《朝日新聞》刊登全版的社論式廣告,電視臺也逐漸失去了新聞的功能,成為高度娛樂導向的媒體。在臺灣,公民新聞這幾年風生水起、發(fā)展迅猛,這也與臺灣媒體的新聞一味追逐市場價值分不開。我國的公民新聞在華南虎事件中體現公民積極的參與性?!盎⒄铡睆钠毓獾疆斒氯酥苷堅谧罱K認罪,全國媒體和廣大公眾都在密切關注。公眾改變新聞被動接受者的形象,成為信息的主動提供者。從2008年的10月13日網友在轉載發(fā)布會新聞時偶然提出照片真假的質疑開始,網友參與的熱情就被調動起來,質疑照片和片中考慮的帖子在各大論壇處處開花。而關注此事的每一個網民都在積極利用自身資源和優(yōu)勢參與“虎照”真假的分析,各行各業(yè)的網友各抒己見、據理評論。同時,各大門戶網站和熱門論壇對“虎照”事件的跟蹤報道堪稱“實”時播報,幾乎所有資訊都在第一時間通過網絡發(fā)布。網民在獲得充足資訊的基礎上,經過自身的獨立思考與調查研究,又通過網絡把個人成果公布于眾。在這樣的一個氛圍下,越來越多的公民開始參與到“全民打虎”中,并且以一種積極的主人翁姿態(tài)投入打假進程??梢哉f,在追尋華南虎事件真相的同時,公民通過自己的寫作和探索,已成為另一種層面的媒體人,一名公民記者。
4 輿論監(jiān)督作用空前強大
網絡輿論成為公眾意見的一種集束式表達。在“自媒體”時代,公眾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被空前放大。而此前,輿論監(jiān)督一向只被片面地認為是媒體的事。以2007年6月5日大河論壇上《孩子被賣山西黑磚窯,400位父親泣血呼救》一帖為例,“網民上訪”在網上和媒體上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聲計行動,引起政府部門的關注,促進事件解決。越來越多的普通公民成為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員,并以令人驚嘆的速度建立起加入社會和政治討論的平臺,切實發(fā)揮了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
(責任編輯: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