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桂林龍勝各族自治縣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曾經有一個苛刻的地主交代農夫說,一定要耕完206塊田才能收工,可農夫工作了一整天,數來數去只有205塊,無奈之下,他只好拾起放在地上的蓑衣準備回家,竟驚喜地發(fā)現,最后一塊田就在蓑衣下面!
不來龍勝,很難想象一件蓑衣能蓋住一塊田地。懷著對龍脊梯田的好奇,我們打算親身體悟龍脊梯田和這里瑤寨的魅力。11月初,我們駕車駛出桂林市,兩小時后到達龍勝縣和平鄉(xiāng),極富盛名的龍脊梯田就在這里。
長發(fā)紅瑤女
龍脊梯田有三大景區(qū):金坑大寨紅瑤梯田觀景區(qū)、平安壯族梯田觀景區(qū)、龍脊古壯寨梯田觀景區(qū)。我們從瑤族中的紅瑤聚居地大寨村上山。
在大寨村停車場,幾位紅瑤女圍上來推介住處,問詢是否需要幫忙背行李,她們一律黑巾包頭,穿粉紅或繡著粉色圖案黑色的衣衫,背個背簍。
一位梳馬尾巴、穿牛仔服的姑娘漢語講得很流利,頗有誠意地請我們上山看看她家的吊腳樓。
跟著這位叫潘鳳蘭的姑娘爬了一公里多陡峭的山路,終于來到大寨村五個寨子中最小的壯界寨。
潘鳳蘭告訴我們,紅瑤女的獨特服飾外人看來都差不多,衣服上的圖案有動物、花草山川河流等,全部是手工織繡而成,其實不同的人群是有區(qū)別的——老人穿黑色的上衣,年輕女性穿大紅織衣。
潘鳳蘭的母親今年六十歲左右,大家都親切地喊她潘阿媽。在潘鳳蘭的“看日出賓館”,潘阿媽打開發(fā)髻梳理頭發(fā)。頭發(fā)看上去至少有一米多長,烏黑發(fā)亮,一群女游客羨慕不已。
潘阿媽說,頭發(fā)黑亮是因為平時只用淘米水洗頭,紅瑤女從小就要蓄發(fā),十八歲成年禮上會剪掉一截珍藏起來,然后再蓄,蓄長后將珍藏的長發(fā)一起在額前盤成發(fā)髻。傳統(tǒng)中,紅瑤女的盤發(fā)也很有講究:烏龍盤表示已婚已育;螺絲盤表示已婚未育;用黑色手織布包起長發(fā)的是尚未婚配的阿妹,結婚當天,由新郎親自打開長發(fā)。
這座大山腳下,有個叫黃洛的寨子,因為寨中有60多位長發(fā)紅瑤女,被稱為“第一長發(fā)村”。
大山里的瑤寨
當晚我們就住在潘鳳蘭家,3個房間,每間房每晚100塊錢。
深秋的傍晚,站在海拔1000多米的瑤寨里,一眼望去,層層疊疊的梯田在霧靄中蜿蜒起伏,一條條曲線從山腳到山頂,看細處柔和嫵媚,觀大局瀟灑恢弘。
梯田依山勢環(huán)繞而上,每座山除山頂一塊田面積較大外,從山腳至山腰再至山頂,很多地方寬的只有四五米,窄的不過兩三步——在這樣的地方走路都不容易,春種秋收,何其艱難。
11月初正是水稻剛剛收獲的季節(jié),收割完的梯田里露出褐色的土壤,零星有些綠色的蔬菜苗,每一級梯田的邊緣筑有埂堰。一位同住這家的游客說,他這是第三次來了,梯田在稻田插秧時、成熟時、收割后,景色各不相同,都是動人心魄的美。
潘鳳蘭的阿爸告訴我們,這里的梯田已有七八百年歷史,是壯族和瑤族的祖先們刀耕火種、一點一點開墾出來的,大寨村有五個寨子,六七千人口,都姓潘,是一個祖先傳下來的后人,他們世代務農。在這里發(fā)展旅游業(yè)之前,梯田就是一家人的生計。
10年前,潘鳳蘭家建了現在這座吊腳樓,開起了家庭旅館。吊腳樓有四層,一層是廚房、儲物間和客廳,二層三層是客房,四層自住。樓體主要是竹木結構,部分用磚,潘阿爸說,在山下買磚只要8分錢一塊,運到山上就要四毛八一塊了。不過成本雖高,收入也還可以。潘阿爸說,這間“看日出賓館”,每年有三四十萬元的收入。
有病不求醫(yī)
一進大山,我們這群從“灰霾之都”飛來的游客就被清新的空氣陶醉了。但不多久,又被遠離“文明”的“原始”難倒了:入住當晚,3歲的兒子突然嚴重腹瀉。去年這時候,小家伙因為同樣的癥狀,在兒童醫(yī)院被診斷為“小兒秋季腹瀉”,吃藥近一個星期才痊愈。
試著問問房東,回答沒有西藥。不過,潘阿爸聽完情況后,要我們別急,有辦法。他從外面找來一棵植物,掰下蠶豆大的白色塊根,洗干凈后用刀切碎,泡在一碗開水里,讓給孩子連水帶根服下。見我疑惑,他說,他的外孫女拉肚子就吃這個,很快就會好。
果然,兒子服下這草藥,夜里只拉過一次,之后就安穩(wěn)地睡了。第二天早晨,潘阿爸又用一種植物的葉子包起一個雞蛋,用火烤熟,給孩子吃掉。就這樣,腹瀉治愈了。
聽潘阿爸說,寨里人生病幾乎不去醫(yī)院,都按祖先傳下的辦法自己治。潘阿媽的耳朵上有一對看起來很重的銀耳環(huán),是結婚時戴上去的,平時身體不舒服了,它們就會發(fā)黑,要拿下來擦拭,如果耳環(huán)一直光亮,就說明身體無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處美好的風景中,吃著有機糧食蔬菜,生病都不用下山,很多游客直言太羨慕紅瑤寨里的生活,打算“隱居于此”。
山外的人想進來,山里的人想出去。現在,寨子里很多人開始將孩子送到山外去讀書,潘鳳蘭8歲的女兒就在桂林讀小學二年級。過去,瑤族不與外族通婚,現在也不再堅持這一傳統(tǒng)。潘鳳蘭說,旁邊另一座吊腳樓里的人家,就找了個山外的漢族女婿。
龍脊梯田景區(qū)不像同在桂林的陽朔那么熱鬧,但游客也在逐年增多。政府除鼓勵瑤民參與旅游業(yè)外,每年會補貼每畝梯田幾百塊錢,此外還會從每張門票的80塊錢中拿出10%給梯田所在的幾個村子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開始時這筆提成只有十幾萬元,而現在這筆收入已經超過100萬元。
在今年7月召開的全區(qū)旅游發(fā)展大會上,龍勝各族自治縣憑借其獨特的旅游資源成功入圍首批廣西20個特色旅游名縣創(chuàng)建。為此,龍勝也提出了建設成為廣西特色旅游名縣的發(fā)展目標,即在2015年底實現旅游收入占GDP 30.1%以上,農民年增收2001元以上??磁锁P蘭家的境況,要實現這個目標不難。不過,潘阿爸也說,他家在村中算是收入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