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梁院長,您好!您曾是北京市中小學教研部門的負責人,現又在大學里多年從事教育研究,可否請您先談談您對教研與科研的看法?這兩者有何異同呢?
梁威:我是1991年開始做教科所工作的,2002年調入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所以,對于一線的科研和教研,我都親身經歷過。就我個人來看,科研和教研同屬于基礎教育研究范疇,而我國現在已經把教研特定為教學研究,科研則包括對于宏觀、中觀及微觀的教育研究。這幾年隨著課程改革不斷深入進行,教研從原來側重于教學組織、管理等功能轉向現在更加側重于研究。因為,課程改革中新問題不斷涌現,勢必要求教研部門加大研究的力度,由原來更多的經驗型教研轉向研究型、學術型教研。因此,在地位上講,科研與教研是同等重要的,所起到的作用也應該是相同的,只是兩者的研究重點有所不同。
《中國教師》:您領銜開展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7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我國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制度變革及教研員專業(yè)發(fā)展研究”,在此可否請您簡要談談我國一線教研制度的變革走向?
梁威: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感謝北京師范大學董奇校長對這個課題的高度重視,在研究方法、內容等各方面都給予了支持和指導。我也想談談,為什么我們要做這個課題研究。我國教研制度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一大特色,在翻閱各國文獻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像我國這么完整的教研制度,其他國家是沒有的。這首先可能源于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與教材的統(tǒng)一性,整齊劃一,有利于教研制度的產生。其次,各級政府對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的高度重視,使得我們的教研制度能夠生存至今。再者,教研制度本身在中小學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確保了其自身的生存。
教研制度變革的走向,是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盲目到規(guī)范,并逐漸發(fā)展為系統(tǒng)化、多級化、網狀式的教研制度體系?,F在我國有省、市、區(qū)縣、鄉(xiāng)鎮(zhèn)、校的多級教研,每所學校都有各學科教研組和備課組,系統(tǒng)非常強大,并有60多年的歷史。另外,在課程改革中,我國教研制度的作用也日益凸顯。教師如何理解課程改革的理念,而且能落實在課堂中,僅僅依靠大專院校是做不到的,必須要依靠約十萬教研專職、兼職人員這支大軍。
教研制度的變革,需要創(chuàng)新。從現在的形勢來看,我們都處于變革之中,面對的都是新挑戰(zhàn),所以之前教研主要依靠優(yōu)秀教師的經驗來指導一線教師,則現在這些優(yōu)秀經驗不足以解決現在我們面臨的新問題,所以教研要創(chuàng)新。教研員既要當一名教學改革的引領者,同時也是和教師一起開展研究的同伴。另外,現在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學歷水平都在不斷提升,教研員在如何培訓教師方面應該與教師共同協商,要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F在的教育教學方式也發(fā)生很大變化,教研的方式也要發(fā)生變化,要從原來的說、聽轉變?yōu)榘l(fā)動教師參與,從而引發(fā)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2002年我擔任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時,召開的第一個會議就是北京市教研創(chuàng)新研討會,第二個會議是全國教研創(chuàng)新研討會。通過這兩個會議,大家理解了創(chuàng)新并不是對過去教研工作的否定,而是在已有的基礎上繼承發(fā)揚,分析當前面臨的挑戰(zhàn),思考今后如何更好地做好工作,從而對教研員的當前任務和素質要求有了新的認識,對轉變教研工作方式達成共識。
我相信,我國的教研制度會進一步完善、完備?,F在我正在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制度的創(chuàng)新研究”。我們將以“十一五”重點課題——“我國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制度變革及教研員專業(yè)發(fā)展研究”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結合一線教師在當前課程改革中所遇到的困惑,總結區(qū)縣及學校先進的教學研究經驗并進行提升,在繼承的基礎上尋找創(chuàng)新點。
《中國教師》:也請您談談我國教研員專業(yè)發(fā)展的基本概況如何。
梁威:應該說,我們是這幾年開始注意教研員的專業(yè)發(fā)展。以前更多的是教研員有“一碗水”,通過各種教研活動,給教師“一滴水”。現在不行了,第一,教研員的“一碗水”不夠了,必須是大量的,要像大海一樣;第二,應該是“活水”,而不是“死水”;第三,這個水還得不斷擴充,不斷充實。所以,教研員的專業(yè)發(fā)展現在是很重要的問題。我在教研部門主持工作時,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十分重視教研員專業(yè)水平的提升,在北京市啟動了“金色種子”的工程,即專門針對教研員的培訓,到目前為止已經做了很多年。當時的設想就是對北京市近千名市級和各區(qū)縣教研員進行輪訓,每三年要培訓一次。同時在培訓中突出不同的主題,例如針對不同對象進行培訓,包括對剛入職的教研員培訓和對骨干教研員的培訓;另外,在內容方面確定不同的研究專題,例如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中小學生學習困難問題研究,等等。近期,我國“國培計劃”也開始有教研員的培訓,但尚未成為一個體系,還需要很好的頂層設計來培訓教研員,促使其專業(yè)發(fā)展。例如,要研究教研員的培訓內容應該是怎樣的。教研員不僅僅要知曉學科內容,他還應該富有廣闊的教育視野,還要對學習心理學、信息技術等有基本的認識,要有一個網狀的立體的知識結構,同時還要懂得組織管理,善于合作,有能力為教師的學習、發(fā)展、展示提供平臺。
《中國教師》:在我國基礎教育的實踐歷程中,您認為教研室和教研員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
梁威:應當說,中國的基礎教育發(fā)展到今天,教研室和教研員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與研究團隊成員盧立濤、黃冬芳等人在《撬動中國基礎教育的支點——中國特色教研制度發(fā)展研究》一書中,以及在《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上發(fā)表的《中國特色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制度的發(fā)展》一文中,都對教研室和教研員在基礎教育中的作用作了比較詳盡的闡述。在各級教研部門中,大多數教研員都是從學校中選調上來的優(yōu)秀教師,他們確實都很有經驗。特別是在解放初期,我國中小學校的擴招導致師資嚴重不足,只能依靠教研員對教師進行手把手的幫扶。例如在各學科每周進行一次的區(qū)縣教研活動中,主要內容就是幫助教師備課,每一學科的教研員要給本地區(qū)這一學科的全體教師分析講解一周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以及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方法,使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能夠達到基本的標準。到了60年之后的今天,教研員的工作方式發(fā)生了很多的變化。教研員不僅要引領著教師一起理解課改的理念,研討在課改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同時還要解決教學內容的處理與教學方式的選擇等老問題。所以,每一個時期教研員都會面臨新的挑戰(zhàn)。在各級領導的重視下和教研員自身的努力之下,教研員都能很好地應對挑戰(zhàn),解決問題,做好教研工作。
《中國教師》:在接下來的新課程教育實踐中,您認為各級教研室應該把工作重心放在何處?
梁威:各級教研室的工作和研究的重心要下移,要切實解決教學一線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為此,教研室要在以下三方面給予特別的關注:一是要對本地區(qū)的整體課程改革有一個高端的頂層設計和目標定位。二是要根據本地區(qū)教研員具體情況,對教研員開展培訓工作。例如我們在2003年對北京市千名教研員進行調研,根據調研結果,我們對教研員開展了現代教育理念、管理才能、敬業(yè)與人格魅力、學科專業(yè)能力等四個方面的培訓。三是要總結推廣教學經驗,供廣大教師參考,并在各學科中,抓住學生普遍感到“不好學”的問題,進行研究,以免影響本地區(qū)的教育教學質量。
《中國教師》:您現在也開展一些教研員的專題培訓工作嗎?對于教研員的隊伍建設以及培訓工作,您有何建議?
梁威:我們現在對教研員的培訓做了一些研究,尚未大面積開展培訓。對于教研員的隊伍建設和培訓工作,與教研員的職業(yè)標準有關。例如,什么人能有資格當教研員?這個“入門檻”應該是怎樣的?
隨著我國教育的發(fā)展,我覺得教研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職業(yè)標準應該高于教師的標準,不僅有教學專業(yè)方面的要求,還要有管理、組織等方面的要求,還要有教育研究的能力,同時敬業(yè)精神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教育部或者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根據教研員的工作特點,制定一個教研員的專業(yè)標準。例如,2003年,我們對北京市教研部門進行了一次統(tǒng)計,以中學語文學科為例,北京市教研部門有2位中學語文教研員,各區(qū)縣中學語文教研員75位,共77位教研員引領著當時7 000多位中學語文教師。由此可知教研員的職責之大,教研員專業(yè)標準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
教研員還要甘當伯樂,發(fā)現、扶持人才。例如教師參加各種類型教學大賽,教研員均在幕后做指導,他們要甘為人梯。所以,教研員的學科教學素養(yǎng)不僅理所當然高于教師,同時由于教研員的工作性質,還要求教研員在各方面必須具備高素質,因此對教研員的培訓就要有針對性?,F代教育理念、學科素養(yǎng)的提高、對本地區(qū)教師素質以及教師教學的研究等等,既有宏觀的教育問題,也有微觀的教育問題,都應作為培訓的內容。
《中國教師》:您認為需要建立一個國家層面的教研室嗎?若需要的話,則國家層面的教研室應該具有怎樣的職能?
梁威:多年以來,各省的教研部門都在尋找一個領導。從我們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我國各省市教研室成立的背景不是從上而下的需求,而是自下而上的需求。現在各地教研部門,有的直屬教育廳,有的歸置在教科院,有的歸置在教育學院,甚至有的設置在大學,沒有整齊劃一,而是根據各地區(qū)實踐的需要而設置和開展工作的?,F在已經到了希望在國家層面有所作為的時代了。各省市教研室需要一個在管理上給予引領、在業(yè)務上給予指導的部門,可以不稱為教研室,但執(zhí)行國家層面的教研室的工作職責。這有什么好處呢?第一,能有一個渠道及時、正確地傳達國家關于課程改革的理念;第二,可以搭建促進各地教研工作交流的平臺,從而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第三,可以進一步匯聚教研力量推動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進行;第四,可促進教研員隊伍建設和專業(yè)發(fā)展,例如解決教研員的編制與待遇問題。因為穩(wěn)定一支素質高、責任心強的教研隊伍,相關的政策和待遇問題是很重要。而政策的制定僅靠各地區(qū)的力量,往往是力不從心,解決不了,所以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制定政策給予保障。
(責任編輯: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