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認為歷史是一門枯燥的學科,只是單純的死記硬背,甚至認為歷史老師、學者都是“老學究”。這主要是由于教科書的編排和考試制度的不合理所致,殊不知歷史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特別是中國古代史,在政權的更替中蘊含著深厚的中國文化,如果教師能夠結合不同的教學方式,從展示中國文化的視角來進行古代史的教授,相信會讓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改觀,提起興趣。本文以清朝為主線,來談談中學歷史教學。
一、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技術手段
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例如幻燈片、電影、視頻等多種途徑,結合視覺和聽覺來展示歷史材料,充分調(diào)動大腦兩個半球的功能。例如在講清朝的歷史時可以讓學生觀看CCTV9的紀錄片《公元1644》。該紀錄片講述的是明崇禎十七年、清順元年(即公元1644年),至南明永歷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的歷史。從明末年間貪官污吏橫行、民不聊生的景象開始,李自成進北京逼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吳三桂為報家仇引清兵入關,清軍長驅直入,明王朝因此危亡。之后李自成稱大順皇帝,張獻忠稱大西帝,順治在多爾袞、孝莊進京后稱帝,看各路英雄逐鹿中原,這樣會讓學生在觀影中完整地了解歷史的真相,而非一個個斷裂的朝代和歷史事件。
紀錄片《幼童》更是將清末的救國措施展現(xiàn)無遺,這是學生從歷史課本上幾張留美幼童的黑白照片和幾行介紹文字中無法看到的。從紀錄片中學生能看到清末留美幼童在國外的艱辛和國人不斷探索、改革的救國決心。這不僅僅是學習歷史,更讓學生感受愛國精神,這才是歷史學習的精神所在。還有紀錄片《圓明園》、《八旗往事》等都可以作為歷史課的材料。利用紀錄片有助于學生學習到完整的歷史,彌補教材編排上的不足,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情懷。歷史不是為了考試的死記硬背,而是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以史為鑒,達到歷史教育的目的。
二、史料教學
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寶貴財富。我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史官,記錄歷史,因而我國存有浩如煙海的史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向學生展示已經(jīng)準備好的史料,提出問題,跟學生一起通過分析討論,得出答案,找出學生思維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總結學習歷史的方法,指導學生充分運用史料來學習和評價。
以清朝為例,在講解雍正時期的“改土歸流”改革時,可以引用雍正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恭謝圣恩,敬陳愚悃事》折的內(nèi)容:“查云南土官多半強豪,所屬苗民悉聽其指使,殘暴橫肆,無所不為。其土官懦弱者,兇惡把目,為害尤甚,不但目無府州,亦并心無督撫?!蓖ㄟ^這一段史料,學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元朝開始實行土司制度以來的弊?。和了緦倜竦臍埍┙y(tǒng)治和對中央政府的藐視。由此學到當時清朝政府實行“改土歸流”的必要性。
此外,史料也是一種證明學生所學歷史內(nèi)容真實性的依據(jù),學生通過閱讀史料能全面地了解歷史,而不是看教科書上的片面之詞。因此,這要求教師在選取史料的時候要細心挑選,因為有些史料是被統(tǒng)治者美化過的,有些史料甚至是野史,其真實性有待考究。
三、建立以時間線為軸的知識框架
知識點雜亂無章對學習有百害而無一利,任何學科的學習都要不斷總結、概括和理清思路才能進步和提高。這要求歷史教師在授課時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理清思路,幫助學生總結知識點,這樣才能在學生頭腦中建立完整的知識架構。
1.教師根據(jù)教科書的編排來總結
教科書是按時間順序來講解歷史的發(fā)展和朝代的更替的。以清朝為例,教師可以從清朝的建立、繁榮、滅亡,其政治上的制度和改革措施、經(jīng)濟上的政策、文化發(fā)展的特點等等來建立一個清朝的歷史框架,讓學生詳細直觀地了解這一朝代的歷史。由于教科書上的文化科技方面是單獨幾個朝代列為一章,這樣一來學生可能會感到混亂,如果教師能將清朝的科技文化列入該知識框架,學生便會一目了然,就能避免知識點混淆的問題。
2.教師根據(jù)課程的發(fā)展,引導學生對總結的知識框架對比
在時間線上,可以根據(jù)明清兩朝的歷史框架來對比和總結兩個朝代興盛和滅亡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發(fā)現(xiàn)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畢竟考試還是以教科書為綱的,建立知識框架有利于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和記憶,突出重點和難點。還可以讓學生在筆記本上整合課本和筆記的內(nèi)容,畫出知識框架圖,這樣就會對所學內(nèi)容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然后在框架下進行細節(jié)上的記憶和拓展,由大到小,由整體到局部,由主線逐漸向下發(fā)展。
四、空間線知識框架的建立
在中學歷史中,中國古代史和世界史是分開的,這樣一來,學生就不可避免地將中國和世界史割裂開來。因此,教師在上課時需要將中外歷史結合起來,將中國歷史放在世界中來講解,這樣才能從整體上了解中國古代史的發(fā)展概況。
以清朝為例,教科書上清朝的章節(jié)單單介紹清朝的發(fā)展概況,沒有向學生展示世界背景。清朝與世界割斷了交往,學生也將歷史局限在國內(nèi)。但是如果學生不了解此時西方的發(fā)展狀況,所學到的知識就是片面的。比如教師在講到康乾盛世的時候,提到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國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fā)明新式紡車珍妮紡紗機,之后的嘉慶十九年(1814年)英國史蒂芬孫發(fā)明蒸汽機車,西方開始了工業(yè)革命。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閉關鎖國時世界卻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清國正陶醉于自己的成就時,已經(jīng)為將來的沒落埋下了伏筆。只有從空間上將中外相聯(lián)系,學生才能真正了解清末屈辱歷史的淵源??臻g上的聯(lián)系是歷史教學中不能割舍的,教師必須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指導學生積極地將中外歷史進行比較,在世界史的范疇里教授中國史。
五、結束語
歷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知榮辱、通傳承,是文化的一種接力和傳承。知歷史,可知興亡,曉大義,因此歷史教學首先要讓學生對歷史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歷史并非死記硬背,更不要認為歷史特別簡單。筆者認為,真正理解歷史之人太少,所以應該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進行時間和空間上的雙線教學,指導學生進行總結歸納,建立知識結構框架來學習歷史,品味歷史。就人文素質(zhì)而言,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人文水平,就考試而言,只有學生真正理解了歷史,在考試的時候才能言之有理,所答之題才能有思想,有內(nèi)涵,這樣才能事半功倍,提高學習成績,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莒南縣道口鎮(zhèn)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