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狀況令人堪憂。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困難,會導致中學生精神困擾,出現(xiàn)種種心理障礙和危機。自1999年8月13日我國教育部提出《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以來,人們對“中小學生普遍存在心理問題”開始予以關注。在注重人文關懷和人本教育的今天,我們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規(guī)避學生的心理問題,即用本民族的儒學文化去規(guī)避和化解。接下來,筆者就儒學文化中的思想針對中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探討。
一、厭學VS“游于藝”——找回學習上的至善信仰
1.厭學現(xiàn)狀分析
案例:高一學生劉某,近一段時期因沉湎于電腦游戲而學習成績下降,父母盡管采取勸告、限制等措施,但劉某仍癡迷于其中而難以自拔,其突出表現(xiàn)就是厭倦學習,缺乏學習動力。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教育工作中做出了以下努力:(1)尋找逃避學習的心理根源;(2)幫助其制定保證學習的協(xié)議和措施:(3)幫助他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化知識的學習成為每個人進身立世所需。然而厭學卻成為目前中學生諸多學習心理障礙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險性的問題,其現(xiàn)狀令人堪憂。從厭學產生的原因來看,中學生厭學大致歸為客觀環(huán)境導致和個體因素兩大類,其中以客體與主體綜合作用導致的厭學最為普遍,單親離異子女厭學、網癮厭學、貧困家庭意志薄弱厭學、早戀厭學等類型更應該值得關注。如何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是當前教育者必須探索的問題,也是21世紀人才素質教育的熱點。
2.規(guī)避之道——游于藝,樂于學
厭學心理最為直觀的表現(xiàn)是以學習為苦役,導致學習目標的喪失。作為一名教師,引導學生找回學習的樂趣是消解厭學心理的必然途徑。個體學習本來是探索未知、獲取知識的快樂過程,是一種幸福的心靈之旅??鬃尤眨骸爸居诘?,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笨鬃釉谡莆铡八嚒钡募记蓵r,從駕御客觀世界的進程中獲得身心自由,達到一種“游”的自由境界。今天的教育者繼承儒家“游于藝”的“樂學”思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習態(tài)度,具體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變“知學”為“樂學”?!爸?,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在知學、好學、樂學三種學習境界中,知學是僅依靠認知因素驅動的學習,后兩者則是情感因素激勵下的學習,“樂”與“好”相比,在發(fā)揮情感的積極作用方面更勝一籌,有陶醉其中的情感效果。教師應增加課堂意趣,讓學習變得充滿樂趣,從而讓學生從中獲得情感的滿足。
(2)講究啟發(fā)之道。樂教要講究啟發(fā),這是樂教轉化為樂學的具體方法。只有師生融洽、學習輕松、獨立思考才是最好的啟發(fā)教學,即“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
(3)講究“親生”之道。怨師是厭學的不良因素之一,其中有教師專業(yè)技能不足的原因,也有教師人格魅力不夠的因素,學生厭學有一部分從不喜歡授課教師開始。從《論語-侍坐》章其樂融融的孔子講學圖可以看出孔子“親生”的人格魅力。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充當著尊長和朋友的雙重角色,教師應講究“親生之道”,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成為學生美好心靈的塑造者。
總之,幫助學生消除厭學情緒、根治厭學癥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途徑。游于藝,是孔子對學習追求的高度濃縮,是我們今天教育應當遵循的理想原則,也是中學生走出厭學,同時也是教育工作者所應努力探索的教育之道。
二、抑郁VS樂處——追求精神上至善豐盈
1.抑郁現(xiàn)狀分析
案例:一位同學存在典型的抑郁癥而且持續(xù)多年,突出表現(xiàn)為持久的情緒低落、悲觀失望和對生活的無意義感。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有著不同程度的抑郁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興趣喪失、思維遲鈍、意志行為減少,嚴重者伴有自殺觀念和行為。認知心理學用習得無助和歸因來解釋抑郁,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開始關注中學生“心靈環(huán)保”這一問題。
2.規(guī)避之道一——樂處
有學者認為中國的樂感文化是世界三大重要文化之一。儒學的“孔顏樂處”是中國這種“樂感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孔顏樂處”為否定自身價值、精神抑郁無助的中學生提供了克服精神抑郁、成就人生價值、實現(xiàn)心靈和諧的思想借鑒和精神滋養(yǎng),也為當今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精神情感的自我定位提供了參考。
3.規(guī)避之道二——誠、仁、樂
(1)誠。中學生走出抑郁陰影、實現(xiàn)身心和諧,源于真誠。真誠才能嘗到自我和諧和與人相處的快樂。一個有著真誠的責任心、屏棄功利色彩、坦蕩真誠的教育者,可以引導學生遠離焦慮、嫉妒、孤獨、自卑、自私等誘發(fā)產生抑郁的心理,達到和諧融洽的交往境界。
(2)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泵献诱f:“仁,人心也?!比寮业娜剩覀兛梢岳斫鉃榘?、博愛、克己和善于體貼別人。教育作為一種播撒愛的活動,教育者的博大仁愛精神是其天道職責與自身發(fā)展的貫通合一,無疑也是幫助中學生走出抑郁的一劑良藥。
(3)樂。中學生如若志于誠、仁之道,就可以從根本上規(guī)避邪惡,亦可規(guī)避抑郁。若擁有內心誠實無欺,待人如己,以心體人,將個人與他人乃至整個社會融為一體的胸懷,就會達到和而樂的理想境界。
總之,對于當今的中學生來說,進行儒家文化情結的教育,使他們獨處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與同學處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與師長處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在心靈平靜快樂中樂而忘憂,何來抑郁?
三、叛逆、自我中心VS修身——塑造至善之品格
1.叛逆、自我中心現(xiàn)狀分析
案例:一位高二學生說高一時在一次單元測試中作弊,事后被英語老師嚴厲批評,十分氣憤,于是叛逆心理隨之產生,凡是英語老師的課都不專心聽,結果成績一落千丈,而如今悔不當初。
叛逆心理是指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態(tài)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xiàn)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是該年齡階段青少年的一個突出的心理特點。自我中心是指過于關注自身的狀況,別人很難進入其內心世界,在自我為中心的世界里,唯我獨尊,唯我最好。自我中心和叛逆心理往往相伴而生,在如今的高中生中普遍存在。在強調“人本教育”的今天,教育者結合儒學修身之道來規(guī)避中學生的自我中心和叛逆心理十分必要。
2.規(guī)避之道——修身
儒學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人學公式中,明確把修身概括出來。提高自身思想品格、實現(xiàn)人格完善是修身理論的體現(xiàn)?!靶奚怼彼枷雰热葚S富、博大精深,對中學生的自我中心和叛逆心理的調整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教育者可以吸收借鑒。
(1)做到品學不離。學習要先學做人,時下之人自我膨脹,妄自尊大,甚至道德敗壞出現(xiàn)犯罪。在教育過程中要始終把握品學不離的育人原則。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要加強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理想的人格典范是既有文化又人格高尚的人,曾參強調“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試圖以君子的養(yǎng)成來輔助仁的修養(yǎng)的實現(xiàn)或者是將仁的高標準落實到具體的實踐——君子人格上。這一點啟示我們在中學生人格培養(yǎng)中,尤其是對待叛逆和自我中心的問題時要肯定學生的內在訴求,對中學生的教育要將德育擺在重要的地位。
(2)“三省吾身”的理性精神的確立。修身不能淺嘗輒止,要有厚重的思想積淀才行。“每日三省吾身”就是一種獨特的自我反省,只有通過不斷的反思和糾正,才能達到相對的盡善盡美。針對中學生的自我中心和叛逆心理,需要培養(yǎng)這種自省的理性精神,從而使中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不斷地改變自己,使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
(3)己立立人,達己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保ā墩撜Z·雍也》)教育者和學生都需要培養(yǎng)和完善自我倫理道德情操,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與關懷?!洞髮W》云:“所謂修身,在正其身者”“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正己正人,教育者以身作則,在踐行中為學生做出表率,學生自然會受到教育者的學問和人格修養(yǎng)的熏陶,叛逆與自我中心就能得到理性的審視和規(guī)避了。
總之,中學生的心理現(xiàn)狀呼喚教育者的有所作為,底線倫理的淺層規(guī)避的弊端迫使我們有必要對中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學生若能自強不息、止于至善,教育者若能身體力行、精益求精,用達觀積極的儒學精神規(guī)避中學生的心理危機,那么快樂、健康、和諧的自我有望生成。
(作者單位: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大港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