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每當(dāng)我興致勃勃地和人談起米積山天龍寺,人們總是疑惑地詢問它在哪里,勤奮點的上網(wǎng)去查,也會把杭州的天龍寺誤以為是它。
宣統(tǒng)年間《臨安縣志》早就記載:米積山,治西南二十五里,梁昭明修禪巖下,石罅中日撒米升余,足以自給。
近代的《玲瓏山志》講得更詳細些,說米積山頂古有寺廟,香火旺,山后巖洞會自動出米,米量不多不少,正夠當(dāng)日香客吃。某年當(dāng)家和尚郝興起了貪心,想多得些米,高價賣到山下,便用鐵器將出米口鑿大,結(jié)果適得其反,從此洞里一粒米也不流出了。
此廟就是天龍寺。山因米積洞而得名,寺又以什么而得名呢?沒人提起。只知道山并不高,海拔僅四百零七米,行政上屬臨安玲瓏街道管理。
米積山吉祥,不待我說,但喻它為隱地,是我說。首先沒有多少驢友知道它。就是臨安人也未必全知,我們自駕車去,都到玲瓏街道了,還有不少被問者一臉的茫然。聽說去年春天,一個老板請一位搞攝影的朋友考察一下米積山的自然資源,那人登山后失聲叫道:天哪!我哪里還需要打飛的去麗江采風(fēng),攝影天堂就在家門口?。拇嗣追e山成為了浙山浙水?dāng)z影創(chuàng)作基地。當(dāng)?shù)厝松星胰绱耍鼊e說外地人了,比如一位杭州居士,又是做記者的,年年云游,號稱全國有名的寺院全部跑遍,江浙兩省的寺院更不用說了,偏偏就不知道此山此寺,他斬釘截鐵地說,不可能,如果有這樣一座寺院,怎么臨安的居士都不知道?!
我有幾個上海朋友,自從去了一次米積山,從此便念念不忘,有的一年要跑數(shù)次。此山究竟有什么這樣吸引人呢?我國山水美的地方多了去了,說穿了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妙和尚。寫到這兒容易讓人想起那個可笑的繞舌故事:“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在講故事,老和尚說‘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在講故事,老和尚說,山上有座廟……’”在聽故事的年齡,這樣的故事真讓人抓狂??晌椰F(xiàn)在要說的這個妙和尚,他也會講故事,但他的故事找不到出處,又非原創(chuàng),大至宇宙本元,小至魚蝦的命運,有時把聽者的歷史也說進去了,深奧而有趣,讓聽者欲罷不能……也許這只是我的偏執(zhí),所謂“法無優(yōu)劣,契機者妙”,小廟之美好,非靜心耐心以及機緣不得收獲。這也許是我認為隱地的另一個原因。
別人得到什么快樂我不好說,單說我自己無意中得到的收獲,就很有意思,在十幾年時間的流逝中,從初見端倪,到發(fā)現(xiàn)一些軌跡,點點滴滴的事物,它們竟有著隱秘的聯(lián)系。獨自享受太浪費了,拿出部分欣悅與大家分享比較心安。
先說十五年前的那次天目山游,我們來到了昭明下院,看到供奉的韋馱菩薩塑像非??∶?,當(dāng)?shù)匕傩照f是十八歲的兒郎相。據(jù)說昭明太子是韋馱菩薩的化身,塑像就是按昭明太子的形象塑造的。這位太子歸隱山林的情致,以一種文本樣式存在于他編輯的《昭明文選》之中,而他向佛的情操,又遺存于山水之間,讓我產(chǎn)生了尋覓的興致。在這之前,我知道今人所見的《金剛經(jīng)》與昭明太子有關(guān),但不知道三十二品就是在天目山分的。聽說由于心血耗盡,他的雙眼生瞽失明了,是一位山僧用天目山的兩泓泉水治好了他的眼疾。
這不成藥水了嗎?聽說其中一眼水就在山上的昭明上院附近,它清明如鏡,不見泉眼,但池中水永不干涸。我和幾個親友決定上山去找這眼泉水,沒想到我們在深山中迷失了方向,竟然走到一條布滿蜘蛛網(wǎng)的狹隘山道上了,周圍竹林遮徑,光影斑駁,鳥聲婉囀,仿佛入了王維的鹿柴之境,可我們無法欣賞,有的只是一片恐慌,氣喘吁吁中,我們大喊:有人嗎?
奇跡出現(xiàn)了,一位三十多歲的僧人仿佛應(yīng)聲而現(xiàn)。他相貌堂堂,膚色清純,人略清瘦,卻有著一雙粗大的手,他的右手攢著肩上的米袋,左手騰空持著一本書,書是打開的。我們居高臨下地看著他,他則一邊看書一邊登高,綁著灰色綁腿的下肢顯得輕快利落。這條高低不平的小道不足六十公分寬,有些地方崎嶇得簡直不能稱路,一看就沒幾個人走,可他每一步落地都非常準確,好像腳底長了眼睛。我們?nèi)创袅?,一時疑為天人。當(dāng)時《西游記》正在全國紅紅火火地上演,演員的俊逸和淡定可以亂真,卻無法模仿這位僧人的氣質(zhì),他不僅瀟灑自在,還有一股自然的莊嚴相。同行的一個男孩說:他比唐僧還要好看。
這個僧人的法名很奇特,叫“香影”,出生在中醫(yī)世家。他的聲音很輕柔,講話充滿詩意。經(jīng)他指點我們才知道,我們尋找的方向完全背離了那眼泉水,但是,歪打正著,原先問了許多人都不知道的“分經(jīng)臺”就在他的閉關(guān)處,正好隨他行。
他說和一位老僧已在山上閉關(guān)了兩年,除了下山買些生活必需品,就是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在我認識中,壘石為室結(jié)茅為廬是古人的修行方式,而當(dāng)代苦志修行的又多是藏人,沒想到漢僧也會貓進深山。
在山林的清幽處突然見到這三間平房有些恍惚,平房周圍竟有回廊,木窗結(jié)構(gòu)也具古色,但它顯然很舊了,帶著滄桑的感覺。它們仿佛突然冒出來似的,這又一次讓我想到了正上演的《西游記》。
當(dāng)中那間平房一分為二,前面客堂間,后面灶火間,左右兩間則是寮房。客堂只有一張粗糙的木桌,桌子靠墻處供著一本《金剛經(jīng)》。他微笑著讓我上香,于是我第一次不是向佛像而是向經(jīng)書奉上了一支清香。
一位老僧正在門前澆地,他手持長柄木勺從露天大缸里舀水,白花花的水,亮晶晶的拋物線,瞬間菜田潤綠一片。缸邊有塊破損的石碑,內(nèi)容我忘了,只記得是塊古碑,時間久遠。老僧臉有蒼色,袈裟打著好幾塊補丁,像一個貧寒的老農(nóng)。我們向他雙手合十,他微笑著點頭致意,非常質(zhì)樸。
昭明太子的伏案處“分經(jīng)臺”就在菜田的小徑旁,很普通的樣子。山石長約一米多,寬半米見方,厚大概十厘米,石面較平坦,上面曬著一捧樹枝,這是兩位僧人的柴火。
香影禪師眼光平常淡然,見我們恭敬地摸這塊石頭,也禁不住輕嘆一聲:噯,不容易啊。
我的一位同行朋友身有疾患,向他請教如何調(diào)身,他說:世人光知道滋補,不知道泄露,若不先行排毒,反而補了邪氣。他當(dāng)場賜予朋友一方子。當(dāng)我談起體質(zhì)虛弱渾身是病的母親,他輕輕念了幾聲佛,雖然沒賜什么秘方,仍是讓我得到慰藉。
香影法師雖然令人親近,但又透著一種類似于清高孤傲的氣息,也許說他有自己的原則更恰當(dāng)些,比如嚴守教內(nèi)相關(guān)的戒律不與女子合影,不接受居士同住的請求,不欠人情債等。
多年后我才知道,香影法師是位有修證的高僧,經(jīng)常被全國其他寺院請去開示《金剛經(jīng)》。當(dāng)時雖然不知道這些,卻能在他營造的輕松氛圍中感受到一種非同尋常的力量。
臨走時,我蹲下來摸灶間地上的一截老松樹疙瘩,真沒想到松明子還能長得這么大。香影法師說,這是我們當(dāng)榔頭用的,你喜歡就送給你。油潤發(fā)亮的大圓疙瘩酷似金剛力士手持的神錘,我如獲珍寶,并深感幸運。
沒想到神奇的緣分還在后頭?;氐缴虾5牡诙煳一啬锛铱茨赣H,見她精神少有的好,我還沒說行程呢,她先驚悸地告訴我:前幾天做了個夢,夢見一座深山,山里石頭上出來兩個男人,好像沒穿衣服,給我一碗綠瑩瑩的菜湯,好像是藥草,吃了很舒服,不好意思將臟碗還人家,就四下找水,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附近有兩攤淺水,我這里舀一點,那里舀一點,才把碗洗干凈了,這時他們又貼到山壁上了,才看清他們穿衣服的,衣服上一條條紋路,像佛教人士穿的衣服。他們大概是和尚吧?
香影法師為我母親念佛的情景浮現(xiàn)上來,驚喜之余便是感恩,修行人的神通是建立在慈悲眾生的情懷上的?。?/p>
隔年,我和女兒去杭州游玩,返滬時買的車票沒有座位,因為不是始發(fā)站。過道中站了不少人,偏偏一位年輕僧人邊上空著兩個位置。我們問詢后便坐了下去。
僧人是個小個子,眼睛清亮,膚色干干凈凈,長相、氣質(zhì)都像小姑娘,但觀點卻直截了當(dāng),沒有絲毫的冗余部分,然為了我能理解,不時地運用一些義理比喻,有很深的穿透力,鬼不知神不覺的,讓人忘記輩份的差距。一路上,我們交談甚歡。有些我過去不得解的思索,他竟能三言兩語地破解。通過交談我得知,他是個云游僧,居無定所,這次是去上海參拜圓明講堂的。我們彼此留了電話,用他的話來說,互相交流心得。
大概半年之后,我接到一個電話,聲調(diào)很熟悉,我突口而出:香影法師,你好啊。
誰知對方說,我不是香影法師,你怎么認識他的?香影法師是我的師父。天下真小啊。他常年閉關(guān),并不見人,你能見到他也是緣分。
這一說我分辨出細微的不同來,香影法師聲調(diào)柔和悠長,然所說卻簡明扼要,而他正相反,語調(diào)輕快敏捷,所說卻像回文體,正看豎看全得意趣。原來他就是火車上邂逅的年輕僧人啊。
通過幾次電話后,他告訴我,經(jīng)過各地的參訪,他對大乘意趣了然于心,決心選一佳地實修。后來他得一夢諭,尋覓后確準是米積山天龍寺舊址。我不知道他在十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中如何走到了今天,只知道作為主持,天龍寺依然條件艱苦。但電話中他的聲音卻透著無限的幸甚:這真是一處吉祥之地啊,你能時時感受到觀自在。
他的話并不為過,最近我看到有人撰文,說佛陀曾授記,米積山是十輪金剛王出世的地方,那里有過去金寂佛與飲光佛之舍利秘密伏藏。凡俗如我者除了要靠信心相信外,真不知以什么去印證這些傳說,但可以親自前往領(lǐng)略那里的風(fēng)光,去過了,想忘記都難。
自火車上認識米積山天龍寺僧,一別就是整整十年,終于一行五人開著越野車去了米積山。這是第一次去,正是初春時節(jié),那些粗大的竹子像巨燭一樣遍布山嶺,竹梢在微風(fēng)中如同燃燒著綠色的火焰,滿山坡的毛筍、竹筍悄無聲息地萌動,各種各樣的山花先后綻放,紫色的、粉色的、白色的、黃色的,色彩艷麗,香氣繚繞。然而天龍寺卻很簡陋,一座圓通殿,供著千手觀音,側(cè)面一大間平房,廚房兼飯?zhí)眠€兼客房,同時供著一尊笑口彌勒,對面是主持住的平房,矮小潦草,等同于棚子。沒有電燈,幾個杭州來的義工湊在蠟燭前讀經(jīng)。上山的路也沒修好,山石砂礫硌腳,下雨天又泥濘得沒法走。然而這位年輕的主持毫不在意,依然興致勃勃地和我們作各種交談。這樣的年紀,卻有一顆少見的婆婆心,為了讓你明白某一道理,會反復(fù)舉證,批評起人來卻毫不客氣。記得說起《六祖壇經(jīng)》,他說道:你讀出精髓了嗎?你能用幾句話概括自己的收獲嗎?我來教你如何保守六根門,這就是一切與你不相干,包括你自己。當(dāng)時我喜悅非常,那感覺尤如醍醐灌頂。朋友們也個個眼眸清亮神情輕快,在上海幾乎看不到這樣的情狀。山風(fēng)清涼爽朗,如同慧言散發(fā)出的怡人氣息。當(dāng)我們身邊竄過去一條四腳蛇時,這位僧人還像孩子一樣笑起來:多好看啊,像藥師佛,寶藍色的。
說起他的師父香影法師,這位年輕山僧充滿了敬意和愛戴,他說師父是個真正的修行人,不追逐名利,隨緣自在。他的贊嘆讓我相信傳承的力量,我想所謂的衣缽實質(zhì)就是精神上的一種接力棒。
他明顯變了,個子超過了我,標(biāo)標(biāo)準準的小伙子了,不再是我印象中的女孩子相了,更重要的是,他的眼眸里有神光轉(zhuǎn)動,身上透著隱隱的金剛力。我突然意識到十年前的印象,那時他才十八歲呀,難怪我會誤以為他長得像女孩子呢。在火車上,我怎么會想到他的智慧已經(jīng)超越了這個年齡段呢?看來,智慧不但與文字無關(guān),也與歲數(shù)無關(guān)。
聽說最初山上無飲用水,要下山去挑,那時山路沒修好,為了節(jié)省時間,他們走的是古山道,那是一條直上直下的小徑,三十多公分寬,現(xiàn)在幾乎被灌木雜草遮蔽了。我和朋友走過一次,沒行幾步,朋友的腳已抖得邁不開了。想想在這樣的小路上擔(dān)水是多么的困難。后來一場觀音法會,出現(xiàn)許多瑞兆,當(dāng)晚空中有光,山壁上冒出水來。當(dāng)?shù)厝硕颊f是觀音菩薩解難,賜予不竭的甘露水。那水清澈微甜,口感純正,現(xiàn)在天龍寺飲用全靠它。我們每次去都要掬一捧喝,走時還要裝上幾瓶回家。有一個朋友用甘露水養(yǎng)金魚,說魚的顏色也變好看了,并且不像過去,需要頻繁換水。
在我心里,米積山和天龍寺是一回事,它們是渾然一體的。而米積山又是西天目余脈,仿佛時光空間的延伸,在即將截斷消失的時候,我猛然醒悟,趕緊趕緊,不要錯過。后來各種機緣,我又去過幾次,那里一次比一次好,雖然進展緩慢,通上電了,寺院便也有了穩(wěn)定的光照;山路也修好了,方便私家車開上去,愛走山路的人腳底也是爽快。我就走過一次,路兩旁的風(fēng)景真是美麗,空氣新鮮得沒法說,真正的幽香四起。新造的總持王殿也非常精美,精美得好像脫離了天龍寺整體的簡陋風(fēng)格,但反差之大并不突兀,反而提人精神,因為在總持王殿的后門,一鋪石階直上山頂?shù)膱A通殿,看上去幽深而又神秘。臺階連接了兩殿,一頭是華美精致,一頭是簡樸端莊,混然一體不分你我,如同佛門的應(yīng)機說法。作為當(dāng)今的現(xiàn)代化速度,天龍寺的發(fā)展還是緩慢,但是,山脈的氣勢天然而成,不需要人工變動,站在古畫般的山崖旁,眼前就是一片活著的水墨畫,你都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世上竟有如此靜美的山谷。晨曦霧波縹緲,細微的水分子輕拂臉容,感到皮膚潤澤得如同花草,云海洶涌時,好像涌到腳下,人就仿佛隨著山嶺抬起來,有一種很不真實的感覺,實地拍出來的米積山照片,外人看起來,就像作過藝術(shù)處理一樣。
看到這位年輕的主持就會想起只有一面之交的香影法師,也會想起他說過的話:我有個不好的習(xí)氣,喜歡閉關(guān),過清閑的日子才自在。這位不愿跑鬧市卻愛荒山野嶺的法師最終還是被浙江“佛協(xié)”請出山了。我在網(wǎng)上查找過他主持的寺院,同類的論壇熱熱鬧鬧,他的寺院卻一片靜寂,三言兩語的地理介紹,肅默的習(xí)禪課堂,如同他閉關(guān)修定的身影??吹竭@樣的畫面,我耳邊響起的卻是他柔和而真切的語聲,“佛法是活潑潑的,般若智慧如大海般深廣啊”。他的這位主持弟子和他不同,雖然每晚于星空下打坐,但從不閉關(guān),各種瑣事苦事都應(yīng)付不完,忙起來經(jīng)常忘了吃飯。對待來請教的善男子善女人,他也只是從心性上說法,從不糾纏在事相的是非上,比如他對想做好事又有煩惱心的人說:“有能力了,去幫助別的生命才會有真正的快樂。當(dāng)能力不足,勉力去做,總是有些不自在。”他又提醒那些救護流浪貓的好心人:“不要僅愛一個種類,要將愛貓的心擴大到所有的生命身上。要清凈平等覺。任何偏執(zhí)的愛都是可怕的?!彼€對自負的念佛人說:“鄰居有苦惱,你勸他念佛解脫嗎?小孩子摔倒了,你去扶持嗎?媽媽來電話,你好好說話了嗎?光口頭念佛算不了什么,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是你修行的對境?!比绻f,香影法師像一位導(dǎo)師令人敬愛,那么這位年輕主持就像一位智慧的朋友,可以無所顧忌地交心。他們雖然性格不同,接引人的方式不同,但在他們面前,我們這些檻外人都會變得身形端莊,總不能歪脖子斜肩地合十問詢吧?我們的衣服也很飄逸,那是恰到好處的山風(fēng)吹的,而我們的心境更是雅安,個個具有君子淑女相,人都有向往美好的本能。
說到這位香影法師的高徒,我就會想到傳承的力量。但沒想到的是,天龍寺的法源竟然能追溯到志公禪師身上。作為佛家人,志公禪師非一個“神”字就可以說清,南北朝時梁武帝的國師、十二面觀音化身、身上禪、密的雙重性,使他成為史上名人。瘋瘋癲癲的濟公故事就是以他為原型的。
還得說到十幾年前的那次天目山游,在昭明下院,一位穿百納衣的老僧送我一本自編的《寶志和尚》油印本,講的就是志公禪師。油印本紙質(zhì)粗糙,但畫像傳神,那是志公的半身像,相貌算得上丑陋,然古面長眉,胡子拉碴,神氣間彌散著道氣。
我著迷于那本小冊子,也由此明白《西游記》中不少玄思妙想的來處,比如居住在樹上的烏巢禪師向唐三藏傳授《心經(jīng)》那一章。史料上記載,嬰兒時的寶志就是被人從樹上的鷹巢里揀來的,這位手足如鷹爪的奇人后來出家到道林寺。他曾經(jīng)給齊太尉司馬殷齊之畫了一棵棲有烏鴉的大樹,告訴他緊急情況下可以登樹。后叛軍追擊,齊之在林中果見一樹,樹上有鳥,便躲進鳥巢,鳥竟然不飛,追兵看見樹上伸出的鳥頭,認為不可能有人,便撤走了。而白居易曾參訪過的住在樹上的烏巢禪師,竟然法名也是道林,不知是湊巧還是后者要模仿寶志?但神話小說里的烏巢禪師借鑒了歷史傳說幾乎是無疑的了。
記得沒多久互聯(lián)網(wǎng)開始進入大眾視野,我也學(xué)會了上網(wǎng),在網(wǎng)上搜索關(guān)于志公禪師的文字,結(jié)果找到一篇配有照片的簡介,看了不由一怔,那照片竟是清定上人年輕時的照片。我曾拜清定上人為師,看見過這張舊照片。
如果說,清定上人被人誤當(dāng)作志公禪師使我莫名的開心外,聽到天龍寺的首任主持本源長老就是志公禪師時我真的驚喜了,過去我一直以為治昭明太子眼疾的是個無名的山僧,原來他就是志公禪師,再一想也合情合理,既然昭明太子在米積山坐禪,有分身本事的志公禪師到這里來幫助弟子也是順理成章。現(xiàn)在,米積山的出米洞依然在,傳說中的米不復(fù)見,只留一片高高低低的插香。出米洞不遠處是一高崖,崖上有一山石,石面赫然一個“米”字,天然顯現(xiàn)。據(jù)說當(dāng)年昭明太子就在上面打坐?,F(xiàn)在的主持也經(jīng)常在上面打坐。因此,我們?nèi)サ侥抢?,也會一本正?jīng)地盤腿拍照留念。
在高崖西側(cè),有一小殿,里面供著三尊塑像,除了昭明太子、地藏菩薩,還有一位名“五通和尚”, 這三位并列受供的設(shè)置極其罕見,我心下總是生疑。據(jù)天龍寺的人說,他是本寺的和尚,神通了得,比如開法會米飯不夠時,他能把山下他人鍋中的米飯從空中移來。聽到這個傳說,我不由發(fā)笑,難怪是五通而不是六通,佛門中人怎么能犯偷盜戒呢?但一想便釋然,如果這位和尚修到漏盡通了,就是得道圣者了。一個肉身和尚,難道能像佛陀一樣要求他嗎?
當(dāng)我寫這篇文章時,突然有了個新的猜想,沒準這位五通和尚就是志公和尚吧?他的異跡確實表明已證得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上]有《天龍寺志》一類的文字記載,否則尋覓史跡會方便得多。
比起國內(nèi)一些大寺名寺來,天龍寺的規(guī)模實在不值得一提,但與最初的赤貧比,還是值得一說,尤其是總持王殿,吸引人的不僅僅是漂亮的拱穹,艷陽的色彩,高大的空間,而是里面的珍貴塑像和不一般的法物。兩側(cè)高座上的十二藥叉散發(fā)著好聞的香樟木氣味,香氣如藥。正中的雕塑更是令人咂舌,它是一尊烏木觀音,整棵樹雕成,高四點八米,底座更為珍貴,是金絲楠木。香案也是一整塊金絲楠木,長有五米,非常厚實。據(jù)說,此珍貴木材長了兩千年,之后又在金沙江里埋了一千四百年。被有緣人打撈后又被有緣人收藏,最終到了觀音足下。烏木與金絲楠木的珍貴世人皆知,而它們竟然進入這樣一座小寺,不稱奇也不行。更奇異的是人們無意中發(fā)現(xiàn),從衛(wèi)星上拍攝的米積山形竟然與觀音足下的底座造型一模一樣。衛(wèi)星拍攝非??陀^,而制作者并不知道這一點。
那么從衛(wèi)星上看下來的米積山是什么形狀呢?酷似龍形。而天龍寺在米積山的位置正在“龍尾”部分。這么說來,寺院名字確有幾分道理。可是問題又來了,古人怎么知道米積山是龍形呢?而金絲楠木座的造形又怎么會與米積山形湊巧一致呢?
還有不能解釋的是五彩舍利,它們盛放在金絲楠木香案上的水晶舍利塔里,據(jù)說它們是寺院誦經(jīng)時天上降下或直接在供臺上生成的。一位住在山上的居士給我看他供的白色舍利,說是天舍利擊穿殿堂屋頂降下來的,當(dāng)時有幾十顆,他伸手接到了一顆。也許冥冥之中真有我們所不知的邏輯存在吧?
若不親見不能妄說,我只能說說自己的一次經(jīng)歷,那是2007年農(nóng)歷二月初九那個清晨,年輕的主持帶我們到山上看日出。他說:今天的太陽很吉祥,你們好好看看,它就像你們原本的身心,純凈無染。
于是我也像他一樣,安靜地看去。這一看驚訝不已,僅僅兩秒鐘,我們熟悉的太陽就不認識了,它開始變色,先是湖藍,繼而玫紅,然后淡黃,純美的色彩不停地變化,有時幾種色塊同時出現(xiàn)。太陽四周還出現(xiàn)火焰狀,更奇特的是太陽中間的色彩是旋轉(zhuǎn)的,由右向左轉(zhuǎn),像有一只無形之手在虛空界給太陽上色,有時沒涂好,邊沿突然露出一塊空白來,但瞬間又被色彩涂滿了。
那些色彩完全是活的??!難道我們進入了童話世界?我反復(fù)證明自己,沒做夢呀!
到了吃早飯的時間,我們戀戀不舍地下山,回頭看,彩色的太陽依然如動畫片一樣。有幾個人吃完了早飯正站在山坡下閑聊,當(dāng)?shù)弥宋覀兯姇r,他們半是驚訝半是埋怨,為什么我們看不到呢?
這位年輕的主持說:你們看啊,太陽一直在天上,就像你們一顆清凈的心,它一直在,自在自在,就是你自己一直在啊,你到什么地方去找?!
于是又多了一群目瞪口呆的人,他們看得如癡如醉,看得如入夢里?!督饎偨?jīng)》云: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確實如夢如幻啊,這是釋迦牟尼指出的物性真相,這真相又是如此的清晰。無中生有,奇幻的太陽,奇幻的心性。
在米積山,在天龍寺,我們領(lǐng)略了人生灑脫自在的本地風(fēng)光。而那位年輕主持的法名,讓我想起來就會微笑,它的讀音有穿越時空的幽默感。而我所接觸到的這一切,都仿佛在戲說。
一切吉祥本在吾心,只是隱藏太深,我們自己都沒發(fā)現(xiàn),那么,煩勞憂愁之際,去米積山輕快地走一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