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南京少年隨家長出國旅游,在埃及盧克索神廟浮雕上涂寫“丁某某到此一游”,引來國內廣泛批評,據(jù)說孩子和家長已經道歉。
孩子說,因看《西游記》中孫悟空在如來佛手指上題寫“齊天大圣到此一游”,才有此舉。其實悟空當時還“撒了泡猴尿”,并因此受到佛祖懲罰。小說家的意思分明是:到處涂鴉與隨地便溺同樣討厭,在五行山下壓它五百年也不為過!
國人喜歡到處涂抹題壁,大概源于一種“發(fā)表欲”。在古代,題壁是詩歌發(fā)表及傳播的重要渠道。唐人崔顥登黃鶴樓,在墻上題了那首有名的七律:“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后來李白也登此樓,感嘆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留下千古佳話。
詩人白居易也不無得意地告訴朋友:從長安到江西三四千里,凡是鄉(xiāng)校、佛寺、旅店、航船,都有人題寫我的詩——可見名人名作是到處受歡迎的。
同是唐人,有個叫王播的窮書生,借居佛寺苦讀。每天齋堂鐘響,便隨和尚“蹭飯”。有一回和尚捉弄他,故意先吃飯,后敲鐘,王播聞鐘而至,人家已在刷鍋,搞得他又羞又愧,更激勵了他發(fā)憤讀書的決心。后來他做了高官,故地重游,和尚們前倨后恭,態(tài)度大變。再看自己當年的墻上題詩,已被和尚用碧紗籠罩起來。王播感慨賦詩:“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后鐘。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薄廊硕酁閯堇?,你一旦當官,“涂鴉”也便成了“墨寶”!
當然,再大的官,也大不過皇帝。清代乾隆皇帝是個“題壁控”,所到之處必有題詠。不過不必親自書墻,自有臣工把題詞刻成石碑。乾隆的詩不咋的,但字還說得過去;加之龍蟠螭護、赑屃馱負,也便成了一道不壞的風景。
最怕后來有些高官,胸無點墨,字不成形,卻昧于自知、四處獻丑。自有一幫吹喇叭、抬轎子的,跟在后面吹拍奉承,將讀不成句之文、蛇形蚓畫之書刻碑懸匾,煞盡風景——本欲傳名,反倒出乖!
不錯,“發(fā)表”的潛在心理便是“傳名”??尚η≈饕咽敲乔嗍分?,還心有不足,欲將名字刻于石頭以期不朽,結果很可能像現(xiàn)代詩人所說:“名字比石頭爛得更快!”——與之相比,我倒有點理解那些民間涂鴉者,有道是“人活一世,草生一秋”,又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小百姓生不聞名、死無人知,若能將姓名托于名勝,也算給自己的存在留個見證,真是可憐復可悲。
話說回來,現(xiàn)代社會最重公德。你若不肯讓孩子在裝修一新的家中亂涂亂劃,憑什么縱容他在公共場所乃至珍貴文物上瞎涂亂抹?你可知道:不恰當?shù)念}刻不但不能“留香”,還足以“遺臭”。這是現(xiàn)代公民課的ABC,可惜我們以往對此強調不夠——豈止是不夠?跟大規(guī)?!捌扑呐f”相比,題個字又算得了什么?
就是今天,這種公德意識也遠未深入人心。譬如對待丁某事件,人們的憤怒更多是基于“愛國”情愫:“家丑不可外揚”,你們可倒好,丟臉丟到埃及去了——潛臺詞則是:在國內丟丟也就罷了。
也是,在國內,這還算事嗎?“到此一游”之外,各種紙質的、隨處噴涂的小廣告,防不勝防:“辦證1319……”“提取公積金1501……”“吉屋出租6325……”在鬧市之中紛如雪片,居然還有一條被攝入好萊塢大片!
有一回我到立交橋頭散步,瞥見往日貼滿小廣告的橋欄上干干凈凈,一時竟有穿越之感。一環(huán)衛(wèi)工人正在旁邊拍照,原來是“攝此存照”,好跟領導匯報:這是我清洗半日的成果,再有粘貼,概不負責!
一個人渾身長滿牛皮癬,痛癢難耐,卻不知就醫(yī),只是長衫長褲極力掩飾;殊不知遮得再嚴,舉手投足間總要露餡。此次在國外露丑的即便不是丁少年,今后也還會有王先生、張?zhí)?、李老漢……
我想,與其聲討無知少年,不如以此為契機來個社會總動員:依法嚴治環(huán)境亂象,加強公德教育。紙媒、電視、網絡便是沒有圍墻的大課堂,可以聚集億萬讀者、觀眾、網民,同上一堂公德課——鈴聲響了,讓我們認真聽講,熱烈討論,補上“公民”這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