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科舉考試中,需要有名人舉薦,才能求得功名。如果沒有名人推薦,考生本人有一定的名氣,也能求得功名。當(dāng)然前提是要有真才實學(xué)。反過來理解,如果既無名人推薦,也沒有名氣的考生,即使有真才實學(xué),也只能落得個名落孫山的結(jié)局。
李昌符是咸通年間的考生,自幼苦讀詩書,才華橫溢,滿腹經(jīng)綸,但因為沒有人引薦他,也沒有什么名氣,所以連續(xù)參加了三次科舉考試也沒能金榜題名。轉(zhuǎn)眼又到了開考之年,怎么才能讓自己由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考生變成一個萬眾矚目的焦點人物呢?他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寫了五十首關(guān)于婢仆的詩,這些詩,寫的都是婢仆們最忌諱的短處。寫完后給公卿們看,這些詩便開始在公卿們中間流傳開來。有一天早上,他剛起床,就被告知外面有人找他。一看,是一個年紀(jì)大些的女婢,領(lǐng)著幾個年紀(jì)小些的女婢,怒氣沖沖地站在門外,他說:“我就是李昌符,你們找我有何貴干?”那些女婢立即罵聲一片,原來李昌符那些寫婢仆們的詩惹怒了這些女婢,人家找上門來了,李昌符連忙辯解,但那些女婢哪里肯聽,把他罵了個狗血噴頭,后來那些女婢沖進(jìn)了他的屋子,他挨了幾個耳光之后,狼狽不堪地跳后窗逃跑了。
這件事立即轟動了京城,成為當(dāng)時一個影響最大的娛樂新聞,人們都想看看李昌符寫的那些詩,這些詩很快就傳遍了京城,而李昌符也隨之名滿京華。
有了名氣以后,成功就水到渠成了,一個月后,他第四次參加考試,順利地進(jìn)士及第。
其實,那天去找李昌符打架的那幾個女婢,都是他事前花錢雇的,他是故意用這種方法制造一個有轟動效應(yīng)的新聞,從而達(dá)到把自己炒作成公眾人物的目的。